柴福善

简介: 柴福善,现为北京市平谷区文委副主任、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2005年,荣获平谷区首届文化艺术成就奖。
[展开]

柴福善的个人经历

柴福善 - 人物简介

笔名碧峰。北京平谷人。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政教系。1980年参加工作,现为平谷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平谷区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协理事。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诗歌100余首,散文400余篇。有的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转载。已出版散文集《逍遥人生》、《岁月无痕》、《往事与乡情》、《秦时明月》等5部。

 

柴福善 - 作品介绍

《核桃树下的王蒙》和《秦时明月》上下两册,六十万字,精选了柴福善十几年所写的散文,共收入散文随笔小品等二百余篇。两册书又分为《核桃树下的王蒙》、《往事与乡情》、《秦时明月》和《人间有味是清欢》四个部分。今年七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两部大开本的书,板式装帧大方,淡定优雅,在新华书店书架上,是一下就可以入眼的那种。

 《核桃树下的王蒙》由“核桃树下的王蒙”和“往事与乡情”两部分组成。“核桃树下的王蒙”浓缩了一组关于作家写真的散文。王蒙、浩然、毕淑敏、止庵、冯秋子、祝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他们的作品谁也不会陌生。在书中,柴福善为你打开了一扇窗,使你看到了作品之外的作家生活;“往事与乡情”中的童年记忆、乡情与亲情,“至真至善至美,令人过目难忘”。正如作家王蒙评价说:“这些文章好看,有滋有味,因为它不仅是文章,而且是真实的我们自己的与我们周边的人生。”

《秦时明月》由“秦时明月”和“人间有味是清欢”两部分组成。“秦时明月”是一组情感深邃、境界高旷的游记散文。龙门石窟、滕王阁、峨眉山、贾岛墓、悬空寺、狼牙山……柴福善每到一地,就将那里的山光水色收进其散文中,引领你神游一回梦想天堂;“人间有味是清欢”对于朴素的生活进行了充满意趣的描述。简单的生活、质朴的笔触、浑厚的情感、自然的张力、乡土的熏染,是柴福善创作动力的不竭之源。

柴福善 - 作品评价

看书的封底,有王蒙的话:“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反正柴福善真切地、感人地写出了自己的乡情、亲情、人情,描绘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北方农村生活图景,既不是呻唤煽情,也不是牧歌装扮,这些文章好看,有滋有味,因为它不仅是文章,而且是真实的我们自己的与我们周边的人生。”还有浩然的话:“柴福善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尤其对生活有很好的艺术悟性;他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有过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具备比较扎实的文字功力和艺术修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写作勤奋而严谨,自觉地追求大气和高品味、高格调的境界。只要他坚持自己认定的路子,不偏不邪,不骄不怠地走下去,极有可能成为散文大家。”能得到王蒙和浩然两位当代文学大家的推介和鼓励,柴福善其文其人必有其独到之处。.

“文如其人”的现象论,在柴福善身上体现得最为确切。柴福善笔下作品质朴、淳厚、真挚、自然,无浮华,无伪饰,没有玩弄文字把戏的矫揉造作,也少有虚张声势的惊呼呐喊。这一切均为柴福善性格作风的显示,柴福善的散文平实而不平淡,他不仅才思敏捷,尤其感情投入;文章不论长短。篇篇都是有感而发的内心独白,都是情怀抒发的吟咏歌唱,柴福善擅长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情”是他散文作品的脊骨血肉和灵魂,谋篇最多的都取材于他最熟悉的父老亲人,情感因素自然会倾注于笔端,充溢在纸上,即使那些描摹篆家、翻译家、局外之人的特写,以及游记文字和诸如《短笛轻吹》等写景状物之作,也同样“文中有我”。有“我”则有情,有情则动人感人。柴福善是用笔蘸着浓浓醇醇情愫写作的散文家,他是热情炽烈的时代歌手,自己胸膛在燃烧,也点着读者的心。

柴福善 - 成绩

柴福善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多年来,他在工作之余,以乡情、亲情为创作素材,在《人民日报》、《散文》、和《散文百家》等全国多家报刊上发表诗歌百余首,散文400余篇,许多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和美国《东方》杂志及多家网站转载,并有作品编入高中教材。

1990年,柴福善在《散文》月刊以《短笛轻吹》为总题发表散文组诗。主编贾宝泉给他回信说,你的散文诗非常富有禅意,如你这个年龄,能写出这类发人深省的作品,全国也不过十来人;1991年,《北京文学》五月号首篇位置以《太阳下的风景》为总题,一次发表他13篇散文作品,这在《北京文学》近半个世纪办刊史上还属首次;1996年,同心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部作品集《逍遥人生》,著名作家浩然为其作序;1999年,他的第二部散文集《岁月无痕》问世,收入“青年阅读文库丛书”;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其第三部散文集《往事与乡情》,著名作家王蒙作序。

柴福善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