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黄培芳清广东香山人(今中山)人,字子实,又字香石,自号粤岳山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式副榜(副贡生)进入太学肄业。咸丰三年(1853)上已与诸名流修禊结词社,与丹徒张深各绘花埭禊游图。卒年八十二。
成就
道光二年(1822年)充补武英殿校录官;道光十年授乳源、陵水县教谕,升肇庆府训导,封内阁中书衔。自称“粤岳山人”,能诗,与张维屏、谭敬昭称"粤东三子"。于画虽非专门,然随意数笔,皆有书卷气。晚年之笔,意境超远,体势雄厚,皆以篆籀法行之。
著作
著有《香山志》1卷、《重修肇庆府志》22卷、《重修新会县志》14卷、《易宗》9卷、《春秋左传翼》30卷、《岭海楼诗文钞》、《浮山小志》、《云泉随记》、《香石诗话》等不下50多种,共数百卷,世称“岭南名儒”。
黄培芳父子·清
黄绍统?字燕勳,明宫詹学士,文裕公黄佐第七代孙。8岁父卒,家贫苦,尝啖数螺而毕一餐,他却怡然自得,勤奋读书。乾隆24年己?科举人,选授石城县训导。在任期间,善于以诸生之天资,性格,勤惰等情,分类给以教导,建立一套使各类生员都能接受并能促使学业之长进之程式。对于贫寒儒士,尤加意扶持指导,因之,多诸生勤奋苦学鼓励极大,荐于乡试者多名。绍统授课之堂称仰山堂,后人誉其为“仰山先生”。
在石城任教18年,旋迁升琼州府学教授。赴任时,石城士民饯送队伍送行20多里,沿途设帐篷300余座,以为接待休息,成为该县空前盛事。
琼州府有一子弟,因行为恶劣,生活浪荡,为府学开除学籍。绍统到任未几,该生有父兄陪同来拜,致送千两银锭,以贿求准予复学,又千年请州府高官代予说情,绍统正言厉色拒之说:“吾切不收不义之财,不做非礼非义之事,否则,败坏学风,遗臭?及后世”。其为人正直恭俭如是。他潜心治学,为海南岛培养了大批有识之士。
绍统后卒于琼,吊唁者络绎不绝,石城人士闻噩耗,亦渡海致哀。其家人奉?经石城返香山时,石城百姓有来省城作客者,均前来吊唁。其后,每逢试考期,石城县赴考者,必先至泰泉就里黄氏?门下举行拜祭仪式。
绍统博学能文,尤长于诗,遗著有《石城县志》8卷,《仰山堂集》3卷,《三唐诗选》3卷,《历朝赋选》4卷,《列朝古文杂选》4卷及《古文五选》等。
他在仰山堂自署堂楹云:“为伦类中所当行之事,作天地见不可少之人。”道出其广阔胸怀。
《粤东诗海》评赞绍统诗不炫异,不求工,不规规摹仿,即事抒怀,自合温柔敦厚。
试举其《莲峰晚照》诗云:绕城山势折,取道晚登临。云过筛松影,风来送梵音。炊烟浮地起,夕照入林深。今日乡园乐,依然作客心。
黄培芳?字子实,绍统子。自幼聪颖,应童生试时,曾题诗西山寺,有奇句。20岁补入郡学,嘉庆9年以副贡进入太学肆业。道光2年拔充英武殿校录官,10年选授乳源县教育,调陵水县,迁肇庆府学训导。旋任两广总督祁宫保?幕僚,叙劳加封内阁中书衔。
培芳居省城泰泉旧里,居室藏书5万余卷。咸丰7年(公元1857年),英帝侵略军进犯广州时,邻近居民纷纷逃避,十室九空,培芳却以先世所著及古人遗著所在,坚决
不肯撤离,还说:”如有不测,则以士大夫为榜样,死于宗庙可也,何必走避”。因有留下之街坊邻里互相护卫,终于无恙。时人敬服其高见与胆略。?
培芳生平喜欢游览大山名川,曾六上罗浮。他说:“罗浮是广东的象徵,可冠以“粤岳新名”。并自称“粤岳山人“,筑粤岳祠于罗浮绝顶,以观日出。又与张维屏等名士,于白云山溓泉建云泉山馆,奉祀苏东波,黄泰泉,崔清献三名士神位于馆中,以志景仰。
培芳工于诗文书画,时与番禺张维屏、阳春谭敬昭,被誉为“粤东三子”,又有人推崇其三人及顺得吴梯、黄玉衡,吴川林联桂,镇平黄钊,尊称“粤东七子”。
培芳生平所著甚多,已知者有《易宗》9卷、《书训纂》12卷、《诗文参》20卷、《礼记郑注翼》12卷、《春秋左传翼》30卷、《十三经或问》13卷、《四书阐注阐》19卷、《四书考释》19卷、《增订四库全书字辨》4卷、《十七史详节补订》273卷、《史传事略》、《香山志》1卷、《重修肇庆府志》22卷、《重修新会县志》14卷、《浮山小志》3卷、《岭海楼藏书总目》3卷、《端州金石略》2卷、《永思录》、《粤岳子》、《云泉随札》3卷、《儒林录约刻》4卷、《罗经简明录》、《相地要诀》、《虎坊杂识》4卷、《日下偶笔》4卷、《缥缃杂录》、《藤阴小记》、《困学纪闻十笺》20卷、《香石山房丛钞》4卷、《参同契?要》3卷、《参同契摘要》、《阴符经注》、《校正火龙经》11卷、《兵略》、《良方偶存》、《绘事随笔》、《碑帖偶跋》、《粤岳山人集》、《岭海楼文钞》卷、《岭海楼诗钞》12卷,《感旧集选》4卷、《广三百首诗选》、《才调百首》、《唐贤三味集评钞》3卷、《香石诗话》4卷、《粤岳堂诗话》2卷、《国风诗法隅举》、《七古评钞》、《七律评钞》4卷、《秋兴诗评》、《志扎》、《香田水草》、《香说诗说》等50多种。
培芳80岁时,仍重游泮水。享年82岁。
附黄培芳著文三篇如次:
?
《易宗》自序
经训必有宗,易之为训,谈理而忽象,不可宗舍孔子之传。而别后儒之说,亦不可宗盈,天地间皆易理,即盈。天地间皆易象,圣人画象,其始有象无文字,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圣人说易,亦先标象以揭易之所存,解易者苟舍象言理,则泛而无薄,卦?之取象,皆成赘设矣.顾圣人之取象也,无所于滞义,类可通即随举一隅以明之,故文王周公所取之象,不必相袭。至孔子说卦传,乃为之角类引伸,广征物类,实释象之发,凡起例也。于是后人得以依类以明象,即说卦有未备者亦可推求得之,或求之比应乘承,或求之互卦,以互卦求易。左氏以有之,大传所谓非其中爻,不备是也。此理象不可偏废,故余说易必以因象明理,切于人事者为其宗。夫三圣之易,谓之经。孔子十翼谓之传,是孔子之传所以发明三圣之经。其释三圣之经,必当以孔子当宗,可知也。愚采后儒之说,合孔子者从,不合孔子者置。而易以前民用,其或溺于?祥,流于术数,惑于元虚者,皆非正指采录,慎焉。若陈邵之学,为易外别传。至以伏羲为先,天文王为后,天与夫方园诸图于传,无征概不敢从。易有圣人之道,四独以占为义,亦不敢主。淮河出图洛出书。则见于大传。然此圣特圣人取则于物之一端,本非作易之源。说者谓图书已亡,今所传乃九宫数出,乾凿度及伪子、华子、陈希夷传,致以为今图耳。但传既有明文,又无他图可引,过而存之,以备一说,非同泥图书言易也。凡此皆求合乎孔子之传,不敢离其宗而已。依王注析传,以附经便览也。刑古周易于首,原开始也。
《尚书汉学》自序?
孔安国国古文尚书,壁中真本也。乃真古文已亡于永嘉,今所存唐注疏本,实晋梅渎伪托孔传,亦出皇甫谧伪撰尔。我朝经学昌明,名儒辈出,则有东吴王氏鸣、盛槮、罗群籍,以郑康成师祖孔学独得真,于是尊宗郑氏撰《尚书后案》三十卷,以复孔氏二十九篇之旧,垂三纪始成,洵绝学也。顾卷浩繁,不便循习,爱依其本,录古经文及郑氏注。郑注有不备者,然后节取马王注及今本传义以补之。盖康成曾师马融,而王肃亦善贾马之学,今本之传殆,又源于肃者也。此编既不录后案语,且于梅氏旅、有氏若璩、孙氏星衍,皆有所参。即有去取,不能仍其旧名,故别题曰《尚书汉学》。
?
《十七史详节补订》自序?
吕成公《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宁魏七书括入《南北史》,良是前冠以疆理世系纪年之图,其精在于互注其冗,在于东汉晋书之四言赞语,《史记》所采稍略,又阑入古史新唐书,笔意原胜旧书,然旧书间有可录者,兹拟汰冗杂而补缺略。建阳原刻已毁于火,明版多有脱伪,甚至于此传之首,?合他传之末,皆不可不订正也。暇时从事于此,庶臻完善,以存宋儒之史学,且便蒙士剞劂不易,藏之家塾而已。
世称培芳为岭南名儒,才名几及其先太祖文裕公。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