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希·伯尔

简介: 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展开]

亨利希·伯尔的个人经历

亨利希·伯尔 - 人物简介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 1917-1985)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 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尔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 “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来斯巴……》(195O)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 (即一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尔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姻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 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西德战后 “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7O年代,伯尔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峰。1971年发表的《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尔全部创作的结晶,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誉为“臻于顶峰”之作。《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1974)的发表又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作家被公认为当代德国的歌德和国际文坛巨擘。他的小说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197o 至1974年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和国际笔会主席。

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希·伯尔 - 创作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文学开始从废墟中重建。作为新一代作家的伯尔,由于亲身经历了战争,又有下层人民生活的体验,眼看战争不仅把一切夷为废墟,更为严重的是把人的精神也摧残殆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人们从恐怖的战争中去认识过去,去清算历史,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开始生活。他的早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1949)、短篇小说集《过路人,你到斯巴……》(1950)等。前者已成为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名叫安德烈亚斯的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特别是他在这场恶战中的思想活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愤怒谴责的立场。短篇小说集中的《过路人,你到斯巴……》也是“废墟文学”的名篇,它写了一个尚未成年的中学生无知也无谓地成为战争牺牲品的故事。在这个短篇里,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以及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独白,细腻地刻画了一个“炮灰”的意识活动。作品通过他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对法西斯的罪行作了控诉,同时对战争的根源亦有所揭露,含义深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伯尔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更为广阔深入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主要描写“小人物”在战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生活,表现他们的苦闷和彷徨,抨击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批判复辟军国主义的思潮。长篇小说《一声不吭》(1953)描写了普通劳动者在饥饿线上的挣扎,主人公鲍格纳夫妇的苦闷和彷徨。长篇小说《九点半打台球》(1959)通过费迈尔家家庭成员的谈话、回忆、内心独白,多角度地展现了这个家庭的历史,从而再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德国历史,以此告诫人们要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长篇小说《小丑之见》(1963)以内心独白的手法,描写了一个丑角演员在教会的迫害下,爱情、事业都遭致失败的故事,同时以他这个局外人的视角,对国家、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都作了全面的揭露、讽刺和批判。

亨利希·伯尔

七十年代,伯尔的创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高峰。作品大多以普通老百姓在社会上所受的种种迫害为主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长篇小说《女士及众生相》(1971)描写善良正直的主人公莱尼由于没有随波逐流,敢于坚持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选择的自由,结果竟接连遭到迫害,被污蔑为“罪人”、“”。作品既表现了战争给德意志民族带来的灾难和历史重负,也对人的存在方式作了深层的哲理思考。作品的主要内容由众多人物的回忆、插话、追叙组成,这种多视角的叙事手法使得时空、情节经常出现大幅度的颠倒、跳跃,从而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

亨利希·伯尔 - 写作手法

亨利希·伯尔描写每个人的需求,描写大大小小的事情,它们同属于一个具有人类尊严的人。若借用他列举的词语,则有“居住,邻居与家乡,金钱与爱情,宗教与饮食”等。这是一种充满激情的美学,充满了讽刺、尽情的滑稽模仿乃至深沉的痛苦,这也就是他的文学纲领。谁想描绘生活的疾苦,就得留在人世间。

可是,他有一次却表示:“我需要的现实不多。”别人都把他看成现实主义作家,他自己或许也这么认为,有谁想到这句值得重视的话竟出自他的笔下?其实,他所需不多的现实是十九世纪古典小说的现实,是那种按照过分精细的细节描摹、忠实反映的现实。伯尔运用这一方法极为熟练,但他每次使用时却跟讽刺有关。多余的细节是数不胜数的,诙谐会成为一种比耐性的较量,有时对那些不怎么有耐性的读者来说也是如此。正是以这种认真负责的记录技巧表现的诙谐说明,伯尔需要这样的现实确实甚少。他的能力,用寥寥几笔、有时只是大致的轮廓就能生动地勾勒出他的环境及其形象的能力,正是他的匠心独具之处。

然而,另有一种现实却是伯尔的创作始终需要的:那种衬托他的一生的背景,他这一代人必须呼吸的空气,他们必须接受的遗产。这种现实是他的全部创作的不断重现的、细致观察的素材,从一开始直到刚才提及的杰作《女士及众生相》,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他迄今全部作品的顶峰。在一九五三年、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伯尔接连出版了三部小说,即《一声不吭》、《无主之家》和《早年的面包》,实现了真正的突破。尽管作者很可能并无此意,我们却可以用这三个书名勾画出当时的现实,那种他一直锲而不舍地、全力以赴地描绘的现实。其背景——是德国的饥馑岁月,是早年的面包,从来不够吃的常常缺少的面包,要想活下去就不得不设法讨来或偷来的面包——以及这样一种食物留在了记忆之中。他和他的同龄人不得不接管的财产是一幢无人照管的房屋,是一种在废墟中消磨光阴、前途渺茫的生活。他与同辈人被迫在脖子上箍着暴政的铁爪呼吸生活的空气,谁也不吭一声,因为这种卡脖子的铁爪窒息了任何声音。

最后编辑:2022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