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群

简介: 林群:男,中科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9年曾连续两届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筹办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
[展开]

林群的个人经历

林群:男,中科院院士,1935年7月生人,原籍福建省福州(连江),无党派人士,中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于199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99年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9年曾连续两届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筹办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

林群 - 相关简介

林群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于1993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99年评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1999年曾连续两届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现为中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筹办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筹备委员会领导小组成员,河北大学引进院士。林群院士是中国在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学科带头人。

林群

1970年以后,他在对微分方程求解的加速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形成了系统理论,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开创性的工作”,并被列为“当今最有希望的三种加速理论之一”。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于2001年获得捷克科学院数学成就奖。

林群 - “无痛”微积分

林群曾在校对一本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的科普书。他说,学习数学要掌握一些“窍门”,他想把前人发明过的简单有用的概念和方法写出来,让更多青少年感到学数学有道可循。

林群说:“中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要把数学变得简单透明些,要把学生从单纯的解题技巧和复杂推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可操作。”为了让孩子们能读懂、爱读他的书,他可谓是字斟句酌,几易其稿。一家准备出版该书的出版社认为,该书是“无痛”微积分,是献给青少年朋友的“轻松的礼物”。

林群曾出版了《画中漫游微积分——著名科学家谈微积分》等书,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此外,他还经常去各地做科普工作。

说起搞科普的初衷,林群说,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本来就是一个有机体,不能把两者完全隔离开来。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科普的重任。更何况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站在科学发展前沿的科学家对科学最了解。科普对科学家本人更是有益,它首先使科学家对其专业自身有更好的消化和理解。

林群 - 别吓退科学爱好者

林群说,有一种吸引科学家与大众之间双向交流的机制,科学家为了使社会了解他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主动向公众宣传科学研究。为读者写科普文章,在欧美科学家中也已经形成一种惯例。他们觉得有义务向公众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因而也产生了许多举世公认的世界级科普名著,如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这些书在国外几乎是家喻户晓,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在书中写道:“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这本书的销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

林群认为,中国的科普工作应该借鉴国外科学家的做法。前段时间,他把自己的一份演讲稿提前发给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等学校的200多个中学生。有一位中学生给他写信说:“您写的我们看不懂。我来帮您修改。”后来,林群干脆把这个中学生“拉”了进来,“很多时候我不讲,让他替我讲,这样效果更好”。说起自己的这一“创新”,年过70的老院士不禁有几分得意。

林群 - 体制限制科普事业发展

林群说:“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介绍说,像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苏步青的《漫谈数学》、吴文俊的《几何问题的力学证明》以及张景中主编的《好玩的数学》等,都是很优秀的科普作品。而被评为中国好书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 ,也凝聚着中国许多老一代科学家的辛勤汗水以及对科普事业的关爱。

然而,目前中国由科学家组成的科普队伍并不算强大,更多的科学家远离公众,处于“边缘化”状态。究其原因,林群认为,科学家一般忙于科研,能抽出来搞科普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此外,有些科学家也认为,写篇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比起在核心期刊上发篇论文更难。

林群同时指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很不理解,甚至认为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中国的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仅仅以科研成果衡量其科研成绩,但对于那些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学家就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更没有经费支持。科普没有经费支持,这是制约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很大问题。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

“这不能很好地调动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林群说。

林群 - 观念创新至关重要

“观念的创新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最重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在出席中国科协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说,“创新的观念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对我们的民族、中国的国家更加重要。”

林群是中国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研究领域内著名的数学家。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一直在引进国外技术甚至成套成产线,不吸收不消化,设备用坏了之后再去国外买。现在,强调引进之后要吸收和消化,然后进一步创新。这就是观念的创新。”

“没有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很多事情不会自觉建立起来。”林群还记得,中国科学院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之初召开过一次座谈会,有的科学家提出,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每篇文章怎么发表?甚至有的科学家提出,创新就是“创薪”,不过是想方设法向国家要钱而已。林群说,这些错误的理解都没有真正理解创新的内涵。

现在,经过艰苦努力之后,大家都见到了创新的成果,很多科研人员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对于科研人员所有的评审、考核都要求具有创新点,创新意识已逐渐在科技人员中深入人心。很多科研人员表示,观念改变之后,创新并不难。

“在很多领域,如果我们一味地模仿、跟踪,永远赶不上外国人。只要转变观念,我们就会做出很多优秀的工作。”林群说,中国过去的很多科研成果,不过是在外国人的成果基础上再增加一点内容。他用了非常形象的一句话来形容,“过去,中国最好的研究成果不过是外国花盆里的一朵花”。林群说,最关键的是要实现观念的改变和创新,不能跟着外国人屁股后面走。

林群的研究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困难的数学理论简化再简化,直到大学生能读懂为止。林群谦逊地表示,在数学教育领域,自己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成果,但观念转变之后会发现完全不同的视角,他非常有信心。

林群说,“我们就是要通过观念的改变和创新,把海水抽干,让真理露出水面,水落之后才能石出。对于数学教育而言,是要把数学的海水抽干,让广大学生都享受数学的财富。而不是让人看不懂、听不懂数学,甚至惧怕数学。”

林群认为,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好,把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平民教育,这是我国教育观念的重大改变和创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仅靠少数精英,而是要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水平。

林群一再强调,观念的改变和创新对于中华民族至关重要。

林群 - 对数学的看法

林群说,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科学,这使它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成果看起来不是那么很显眼,不容易引起社会和普通人的注意;但也正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数学所起的作用往往具有决定意义。一些新兴学科,比如克隆技术,就不一样,社会和普通人很乐意跟着科学家们的思维走,而不管这种思维是否对人类长远发展有益,这使一些科学家把注意力转向纯粹的发明并以此为乐,甚至变得一味贪图标新立异,全然不顾做出的结果对人类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表面看起来,数学的确跟社会、跟实际离得比较远,但社会对数学的需要只是它露出海面的那部分。比如说我们经常使用的,可能是手机,可能是最时髦的纳米技术,但在手机、纳米技术背后却是数学,主要是算法和方程在起作用。当然,对普通人而言,关心数学上的算法也没什么意义,他只会看到由数学方法物化出来的工具。这也不怪大众,社会是一个整体,它是互相联系的。我们讲系统工程,局部常常带动全身,各个环节缺一不可。正是有了包括数学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计算机方面取得的进展,基于算法方面的构造,才有了现在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但无论如何,总是有在前方的,有在后方的,数学就相当于其他学科的后勤。因此,完全可以说,数学家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们一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没必要争论到底谁做的贡献更大。丘成桐经常说,工科的基础是理科,比如手机、纳米,它的基础是物理,是电磁波和量子力学;但物理的基础是数学,电磁波理论和量子力学事实上都是数学方程。这是一连串的东西。我们现在看见的,物理排在第二位,数学更看不见了。越基础的东西,反而退到后面去了。生物学能够表现出来,能够被老百姓所熟知,是因为它在人类健康方面,对医疗、医药有很大贡献,但现代制药过程中也有好多算法,比如配方,需要的算法甚至很深、很复杂,很多都是全新的创造性的算法,但这些算法在制成的药物中是看不见的,大家只管吃药就行了。

数学经历过几次大发展。最早是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他的惊人之处不在于收集了多少几何定理,而是他首次以公理-逻辑推理-定理的方式,将许多定理串在一起,重组了几何世界,即从少数的公理或公设出发,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导出所有的几何定理,给复杂的几何世界带来了次序,建立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成为他之后其他科学包括哲学人文科学的最好榜样,人类一直沿着这条路子走到今天。《几何原本》仍然是今天全世界必读的中学教材,所有其他版本都只是它的通俗改写,并没有内容或方法上的更新。这个“原本”影响了世世代代人的思维方法。记得几年前,《参考消息》曾经登载过欧洲人评选的10部对人类最有影响的著作,其中《几何原本》和《圣经》同时被收入。第二个大发展应该是17世纪的微积分(包括解析几何),使数学对固定不变事物的研究进入了对于变化运动事物的研究,使科学由古代的定性研究进入近代的定量研究,包括从天上如太阳系,到地下的运动规律。这个大发展,即从《几何原本》到微积分,大约经历了2000年,可见,数学的大创新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结果。以后当然还有不同程度的种种发展或创新。但是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这些发展和创新可能属于微积分,包括解析几何这个主流的延续和发展,难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非欧几何的发现可能是一个例外,因为它是爱因斯坦的时空观,并可用于解释万有引力。对于数学家来说,这似乎有点不公平。按杨振宁的说法,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也许有10个数学方程式,包括狄拉克方程式、海森伯方程式、麦克斯韦方程式、牛顿方程式、爱因斯坦方程式等。正是这些方程式导致了当今社会通讯技术,例如人们常用的手机,以及社会上炒作很多的纳米技术等的改进和发展。科技进展新闻中虽难得涉及数学,但历次都涉及计算机,可是计算机的诞生、设计与发展,其基本理论都是有关算法的。这些算法是由几个数学家奠定的,这就是上个世纪的图灵、哥德尔、冯?诺伊曼,他们的名字被列入上个世纪评出的“百年百名科学家”之中。

林群 - 所获荣耀

1989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99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家大会财务委员会主任

2003年再次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林群 - 相关词条

陈赛娟 陈桂林 蔡邦华 巢纪平
陈梦熊 查全性 陈庆宣 曹春晓
褚君浩 符淙斌 龚昌德 顾诵芬
贾兰坡 刘敦桢 蔡诗东 陈建生

 

 

 

林群 - 相关链接

1:http://www.cas.cn/

最后编辑:2021年1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