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克斯·佩希施泰因 Max Pechstein(1881-1955年) ,德国画家,出生在德国萨克森的茨维考附近的一个叫埃格斯巴哈的村庄。15岁时入茨维考工艺学校学习装饰绘画,19岁进德累斯顿技术学院学习。毕业后参加了《桥社》,尔后他创立“新分离派”。
1914年前往太平洋上的帕劳岛旅行,为当地土著艺术所吸引。晚年在柏林美术学院任教,希特勒执政时,他的艺术被宣布为“颓废”而被迫辞职,大战结束后又重返柏林美术学院任教 。他因为善于搞装饰设计,因此作品具有装饰风格。
作品
卧姿
1911年
99×99厘米 (油画)
(德)杜伦市利奥波德·霍希博物馆藏
画面上,白、黑、红三色的巧妙搭配,使这幅画的主题鲜明突出,富有魅力。白色的卧姿,在黑色床罩的衬托下,显得纯洁、优美、典雅,而红色地面又给画面增添了朝气蓬勃的气氛,给黑色和白色增加了色彩的活力。整个形象安详、沉静。自然的姿态,优美的曲线,以及冷淡的光线,使整个画面充满温和柔顺的基调,具有一种沉静安逸的气氛。
1910年以后,“桥社”画家普遍采用单线平涂的表现方法作画。作为表现主义画家、“桥社”成员,佩希施泰因喜欢描绘女人形象,构图简洁,色彩明快,富于装饰性 。
浴女
1911年
99×99厘米 (油画)
(德)杜伦市利奥波德·霍希博物馆藏
此图的色彩与《舞蹈》一画的色彩完全相反,不是采用浓重的原色,而是采用调和的淡色调。佩希施泰因在这幅油画中运用稀释的油画颜料作画,具有水彩画的艺术效果。橘与白色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浅淡的暖色调,既表现出夏日的炎热天气,也表现出沐浴时清凉爽快的情绪。线条浅淡,呈曲线形,但粗犷豪放,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动态姿势,因此整个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富于抒情性。
林边女人
1911年
70×79厘米 (油画)
(德)格尔森基兴市立美术馆藏
此图表现两个浴后在林边休息的。一个席地而坐,梳理头发,一个靠树站立,稍微休息,表现消闲妇女的安乐生活。整个画面充满了明朗热情的基调,具有一种沉静安详的气氛。
佩希施泰因是“桥社”艺术活动家之一。1906年夏,他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毕业,认识了海格尔。1910年当诺尔德、佩希施泰因、奥托·缪勒和其他一些人的作品被柏林分离派画展拒绝后,他们成立了新分离派。佩希施泰因被选为新分离派委员会委员。他早年喜欢创作以风景为背景的女人。
舞蹈
约1910年
95×120厘米 (油画)
(德)汉堡马克斯·К·佩希施泰因收藏
画面上,红地、绿墙、服饰为主要色调,非常精彩地表现了舞蹈的戏剧性场面。运用未加调和的原色,形成色彩的强烈反差,使画面鲜明突出,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舞蹈剧烈动感的生动场面,轮舞者和被轮舞者的身姿,形成横竖姿势的运动感。被轮舞者旋转的身姿与地面平行,达到癫狂的程度,而轮舞者的运动比较平稳,采用与立墙面平行的站立姿势,造成了静与动相协调的舞蹈效果。
在表现主义绘画中,佩希施泰因是一位思想大胆、色彩丰富的画家。他不断探索、追求,尝试过用各种表现手法作画。此图是采用野兽派表现方法创作出来的,与马蒂斯的作品有些相似
室内双人
1921年
80×100厘米 (油画)
(德)波鸿博物馆藏
这幅画的色彩与《浴女》一画有些相似,也是采用橘和白色为主,运用浅淡的调和色作画。灰白色墙面、白色被套、倚卧女子的白色背心、坐势女子的服饰,与两位女子的橘肤色谐调一致,融为一体,出色地表现出两人间的和谐气氛。施色基本上采用平涂勾线的方法,与东方典雅的艺术风格有些相似。由此看来,佩希施泰因像马蒂斯一样,认真研究过东方艺术。简约的造型、柔和的外轮廓及和谐的色彩,突出了艺术家的主观表现,能使观者从中体验到作者的感情。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