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p] 许裔衡长子。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再转郎中,为翰林院侍讲。历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官至陕西提学道。康熙十八年被荐举博学鸿词科,与试未中。著有《慎墨堂诗集》。[/p][p]?[/p][p]?[/p]生平作品摘录
[p] [b]潼? 关[/b][/p][p] 百二初经得大观①,严关高峙碧云端②。[br] 两边峡束黄河去③,万仞根连太华蟠④。[br] 天险西来凌绝谳⑤,地形北折巩长安⑥。[br] 如今圣德能怀远⑦,犹作当时要处看⑧。[/p][p]【题解】此诗选自《清诗别裁集》。[/p][p]【注释】①此句是说,刚刚进入险要的秦地,来到潼关,就大开眼界。[br] ②严关:峻险的潼关。严:一本作“岩”。此句描写潼关的矗高。[br] ③峡:指黄河峡谷的峡岸。[br] 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7尺或8尺为1仞。蟠:屈曲,环绕。[br] ⑤凌:凌驾。绝谳(yǎn):险绝的高山。谳:山峰。[br] ⑥巩:护卫,巩固。[br] ⑦圣德:皇帝的恩泽。怀远:使边远的地区依附朝廷,言边境没有战火。[br] ⑧当时:先前,以前。要处:险要之处。[/p][p]【简析】这首诗集中描写了潼关的高峻、形势的险奇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显示了诗人要严守天险重关以安天下的思想。其中“两边峡束黄河去,万仞根连太华蟠”一联,对仗工稳,气象深远,形象地活画出了潼关险要的地势,曾作为对联,被书之于潼关关门,自然是歌咏潼关的名句之一。[/p][p]?[/p][p]?[/p][p][/p][p] [b]谒周公庙 [/b][/p][p] [br] 召主陕之西, 唯公主陕东①。 [br] 甘棠记古柏, 千祀青笼葱②。 [br] 白首垂钓叟, 鹰扬接雄风③。 [br] 俎豆幸不隔, 遗碑摩苍穹④。 [br] [/p][p]【注释】①召:即召(shao少)公(一作邵公、召康公),名奭,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称为召公或召伯。曾捕佐武王灭商,被封于燕,成王时为太保,与周公分陕而治。陕东;古地区名。《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即陕以东归周公治理,陕以西归召公治理。陕指陕陌,地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陕东之意与山东、关东含义略同。 [br] ②甘棠:树名,即棠梨树。《史记·燕召公世家》栽,召公治理西方很得民心,从贵族到平民都能各得其所。召公巡行乡邑,恃亦棠梨树下审理案件,处理政事,召公死后,人民怀念他的德政,爱护这棵树不让人伤害,并作了《甘棠》之诗以歌咏之。《诗·召南》有《甘棠》篇。古柏:周公庙内有古柏。千祀:千午。商人称年为祀。此二句是说周公庙内的古柏就象召公的甘棠一样受到人民的爱护,千余年来郁郁葱葱。? [br] ③垂钓叟:指吕尚,本姓姜氏,一说字子牙。相传他七十岁时,钓于渭水,遇周文王,被拜为太师,也称师尚父。他辅佐文王、武王兴周灭商,封于齐,有太公之称。鹰扬:威武貌。《诗·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br] ④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不隔:不间断。遗碑:指周公庙内的历代碑刻。末二句是说周公庙的祭祀世代不断,庙内有许多高大的碑石巍然耸立,似乎要直摩苍穹。 [/p][p]?[/p][p][br]? [b]空山行(凤县道中作)[br][/b] [br] 驱车九折坂,四顾殊险艰。[br] 熊罴随我后,虎豹当我前。[br] 百里几居民,茫茫鲜炊烟。[br] 有时见茅屋,或剩三四椽。[br] 瘦妻面复黑,稚子衣不完。[br] 观其所耕地,半在木石间。[br] 硗确驱策动,牛力业已殚。[br] 自从遭丧乱,鸡犬亦罹患。[br] 此方为孔道,谁肯恤凋残。[br] 叹息问穷黎,汝何守空山?[br] [br][br][/p]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