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红

简介: 吴丹红,男,1978年生于浙江义乌;1995年考上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1999年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研究生,师从姚莉教授,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证据法学方向,师从何家弘教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陈瑞华教授。2007年6月顺利通过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答辩,博士后出站。2007年7月起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现为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专职研究人员。
[展开]

吴丹红的个人经历

吴丹红 - 人物简介

吴丹红,男,1978年生于浙江义乌;1995年考上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1999年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研究生,师从姚莉教授,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2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证据法学方向,师从何家弘教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陈瑞华教授。2007年6月顺利通过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答辩,博士后出站。2007年7月起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现为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专职研究人员。

2004年1月,发起并创立全国性的学术站点—中国证据法网(www.evidencelaw.net)并任站长,积极推动国内的证据法学研究和交流。2004年5月出访欧盟司法组织,并参与欧盟-中国司法合作项目。2005年7月起担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班主任,2006年4月被深圳南山检察院聘为理论导师,2006年5月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2006年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讲《证据法学》课程,期间受台湾中央研究院邀请,赴该院法律学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6年6-9月)。2007年2月起被燕山大学法学院聘为特聘教授(兼)。2008年4月起为北京奥东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执业证号:W0120001200990),2008年10月起转入北京市隆昌律师事务所兼职。

吴丹红 - 学术任职

1. 2000年-2002年:“南湖法学论坛”副主席, 《青年法学》责任编辑;
2. 2002年-2003年:《法学家茶座》助理编辑;《证据学论坛》学术秘书;
3. 2004年-2006年:《证据学论坛》学术秘书;中国证据法网站长;
4. 2005年-2006年:北京大学“南燕学术沙龙”顾问;
5. 2006年4月起:中国人民大学证据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6. 2006年5月起:受聘担任深圳南山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院)理论导师;
7. 2007年2月起,燕山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兼)。
8. 2007年7月起,中国证据科学网站长。

吴丹红 - 社会工作和兼职

1. 1996年-1997年,中南政法学院学生会宣传部长;
2. 1997年暑假在义乌市城东法庭(民事、经济庭)实践,任代理书记员;
3. 1998年暑假在义乌市人民法院刑庭(全国优秀审判庭)实践,任代理书记员;
4. 1998年寒假参加中南政法学院大学生法律义务咨询活动;
5. 1999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实践,协助管理学生工作;
6. 2000年-200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会宣传部长;
7. 2003年-2007年,中国法律援助网特邀律师;
8. 2005年-2006年,北大法硕辩论赛和北大清华模拟法庭比赛评委;
9. 2005年-2006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辩论队领队;
10. 2005年7月起,北京奥东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11. 2005年8月-2007年6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班主任。
12. 2005—2007年,《方圆法治》、《检察日报》、“新民网”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或特约评论员。
13. 2008年10月起,北京隆昌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吴丹红 - 研究领域

在司法制度、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先后在《中外法学》 、《法商研究》、《政法论坛》、《现代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50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法院报》发表法学短评、随笔百余篇。专著有《特免权制度研究》,合著、参编有《证人制度研究》、《刑事司法大趋势》、《简明证据法学》、《证据法学研究》、《检察制度比较研究》等多部;合译、独译有《英国刑事诉讼程序》、《娃娃屋谋杀案》等。相继获得“十大科研之星”、“君合人才奖”、“吴玉章奖”、“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第一届全国中青年刑诉科研成果奖”等学术荣誉。

吴丹红

吴丹红 - 科研项目

1. 2003年5月—2004年3月,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人制度研究”,合著《证人制度研究》,已经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 2004年2月—5月,参与欧盟-中国司法合作项目“欧盟刑事司法制度研究”,合著的《刑事司法大趋势》已经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
3. 2005年6-12月,参与美国福特基金项目“反酷刑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核心期刊;
4. 2006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资助项目“证人制度比较研究”,已经提交报告;
5. 2006年,参与何家弘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证据法学研究”项目,相关成果已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6. 2005-2007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证人保护制度研究”,已经完成。
7. 2007年5月-10月,参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起草,已完成。
8. 2007年7月-2008年1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正在进行中。
9. 2007年10月起,参与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证据法学》,进行中。
10. 2007年11月起,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课题“检察制度比较研究”,已完成。
11. 2008年4月起,独自承担中国政法大学校级课题“证据法学的启蒙”,进行中。
12. 2008年8月起,独自承担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度科研项目培育资金项目“民事诉讼中测谎结论运用之实证研究”,进行中;
13. 2008年9月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证据立法问题研究》(08JC820046),进行中。

吴丹红 - 学术研讨会

1. 2000年4月21-22日,在武汉参加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研讨会;
2. 2003年8月9日-11日,应邀参加黑龙江举行的全国刑事审判认证研讨会,主题发言;
3. 2003年12月,北京刑事侦查学术年会,提交的论文获三等奖;
4. 2004年4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检察官研讨会;
5. 2004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德恒证据学论坛第五讲《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主讲人;
6. 2004年7月14日,应邀参加在秦皇岛举行的“刑事司法改革研讨会”,主题发言;
7. 2004年7月28—30日日,应邀参加在扬州举行的“刑事司法最新发展国际研讨会”,点评发言;
8. 2004年10月23-24日,应邀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参加“全国侦查学术研讨会暨侦查系主任论坛”。
9. 2005年1月15日,应邀在深圳参加全国“刑事司法发展趋势研讨会”。
10. 2005年6月29日,应邀参加在北京参加“交通肇事罪案例研讨会”,主题发言。
11. 2006年2月15日,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修改研讨会;
12. 2006年5月6日,应邀在北京大学参加“反酷刑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改革”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
13. 2006年6月16日,应邀在台北律师公会参加“刑事诉讼法修法(民间版)论证会”,点评发言;
14. 2006年7月21日,应邀在台湾大学法学院参加“传闻证据法则之实践”研讨会,主题发言(全文刊登在《台湾法学杂志》,2007年5月版);
15. 2006年7月29日,应邀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以大陆访问学者身份参加“行政争讼”学术研讨会;
16. 2007年6月16日,应邀参加在登封举行的中国第一届言词证据分析认证与司法应用研讨会,主题发言。
17. 2007年9月15日,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
18. 2007年9月20日,应邀参加在甘肃兰州举行的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年会,主题发言。
19. 2007年12月8—9日,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法律服务体制改革与律师职业道德国际研讨会”,主题发言。
20. 2007年12月15-16日,参加在周口举行的“中国式对抗制刑事庭审方式模拟审判暨研讨会”,点评发言。
21. 2007年12月29日,参加首届北京高校证据科学博士生论坛,“专家点评”。
22. 2008年5月2-24日,参加在山东召开的“取保候审制度的改革与辩护律师权利的扩大”学术研讨会,点评人。

吴丹红 - 学术交流

1. 2001年3月7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个人讲座“诱惑侦查研究”;
2. 2001年4月,在广东东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点串讲刑事诉讼法大专(专生本)课程;
3. 2001年5月,在湖北十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学点串讲刑事诉讼法大专(专生本)课程;
4. 2001年6月,在武汉市人民检察院教学点串讲刑事诉讼法大专(专生本)课程;
5. 2004年11月中旬,在北大法学院为澳门公务员主讲民事诉讼法课程;
6. 2005年9月23日,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个人讲座“透视中国刑讯逼供问题”;
7. 2006年3月11日,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个人讲座“从《杀破狼》看司法正义”;
8. 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个人讲座“法治视野下的卧底侦查”;
9. 2006年9月1日,在台湾高等检察署个人讲座“感受台湾法曹之脉动”(演讲稿全文刊登在台湾《检协通讯》第十期,2006年10月版);
10. 2006年9月-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讲《证据法学》课程;
11. 2006年9月-12月,同时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讲《证据法学》课程;
12. 2006年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个人讲座“作证的自由与不自由”;
13. 2007年4月20日,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个人讲座“陪审团的制度逻辑”;
14. 2007年9月23日,在甘肃政法学院个人讲座“证据法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15. 2007年10月-12月,在中国政法大学电大本科班主讲《证据学》课程;
16. 2007年11月27日,全国检察系统第一期“检察业务高级研修班”证据法课程班主讲;
17. 2008年2月27日,全国检察系统第二期“检察业务高级研修班”证据法课程班主讲;
18. 2008年3月-4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台湾刑事诉讼法专题”系列讲座;
19. 2008年6月21日,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基层法院与证人”个人专题讲座;
20. 2008年6月22日,国家检察官学院天津分院“检察官业务高级培训班”主讲;
21. 2008年7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课程班“证据法学”主讲;
21. 2008年10月1日,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生课程班“证据法学”主讲;
22. 2008年10月18日,在江西省检察院主讲“刑事诉讼中的证据问题”;
23. 2008年11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学及其研究方法漫谈”个人讲座。

吴丹红 - 媒体专访

1. 《吴丹红:与其诅咒周围的黑暗,不点亮心中的明灯》,人大新闻网2004年11月29日;
2. 《警察该不该扮“诱饵”惩治违法者》,《北京晚报》2003年6月25日;
3. 《立体的李文,多韵的抗争》,《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2日;
4. 《特情:警匪之间的灰色人群》,《中国新闻周刊》2005年第20期;
5. 《网易强制征订垃圾信息?》,《上海法治报》2006年4月21日;
6. 《南山区检察院聘北大专家当导师》,《晶报》2006年5月12日。
7. 山东电视台法制栏目关于“亲亲相隐”问题的采访,2006年12月18日;
8. 台湾TVBS电视台、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中央社、三立电视台、中视新闻、苹果日报、凤凰咨询台等就台湾国务机要费案件的访问,2006年12月20日-21日;
9. 《“同命不同价价”叩问法律公平》,《中国妇女报》2007年2月14日;
10. 《直面法律人品格培养》,《检察日报》2007年3月23日。
11. 《线人生态的法治视野》,《南方周末》2007年8月9日A6版。
12. 《最高检,举报人保护计划》,《方圆法治》2007年9月下旬。
13. 《保护“时代良心”,高检院亮出新思路》,《检察日报》2007年9月24日。
14. 《证据法专家解析彭宇案》, 《法制日报》2007年9月30日第7版。
15. 就行政诉讼法案件接受《方圆法治》记者专访,报道刊登在2007年11月《方圆法治》,题目为《351平方米楼房的七年之痒》。
16. 2007年12月5日就ATM机取款出现假币事件的证据问题接受《网络报》记者专访,报道刊登在该报12月13日。
17. 2008年1月7日就手术签字制度接受山东齐鲁电视台采访。
18. 就刑事证据立法问题接受专访,文章刊登于2008年2月25日《检察日报》。
19. 就许霆案接受《民主法制报》记者采访。
20. 就东航飞行员返航问题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

吴丹红 - 学术成果

论著译著
1. 《法律与权利》(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月版,承担6万字;
2. 《证人制度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6月版,承担30万字;
3. 《刑事司法大趋势》(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1月版,承担8万字;
4. 《证据法学研究》(合著,研究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5. 《简明证据法学》(合著,本科生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6. 《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合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承担12万字;
7. 《新世纪的证据法》,独译,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8. 《娃娃屋谋杀案》,独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11月版;
9. 《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0. 《特免权制度研究》,(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11. 《比较检察制度研究》(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2. 《中国刑事名案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 《刑法与刑事程序》(第八版),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专业论文
14. 《新刑诉法对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赣南审判》1998年第4期,0.5万字;
15. 《再探控权论——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反思》(获院论文大赛二等奖),《盾鸣》1998年第5期,0.5万字;
16. 《电子商务的法律问题初探》(获“华为杯”电子商务征文三等奖),载《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报》第20卷1期,0.6万字;
17. 《为陪审制度辩护》(该文获校论文大赛一等奖),《青年法学》2000年秋季号,0.7万字;
18. 《举证时限的理论思考与立法构想》,载《南京师大学报》(CSSCI索引)2001年第3期,1.2万字;
19. 《美国规制诱惑侦查的法理评介》,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0.7万字;
20. 《被告人认罪案件程序简化改革刍议》,《人民法院报》2001年7月21日第3版,0.4万字;
21. 《论诱惑侦查》,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1年第4期,1.3万字;
22. 《共犯口供证明力浅论》,载《人民检察》(核心)2001年第8期,0.5万字;
23. 《透视证人拒证权的价值理念》,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9期,0.5万字;
24. 《论共犯口供的证明力》,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1年第5期,0.6万字;
25. 《证人证言的形式问题反思--以庭审改革为切入点》,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6. 《刑事诉讼证人拒证原因探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版,0.6万字;
27. 《诱惑侦查初探》,载《公安大学学报》(核心)2001年第6期,人大书报复印中心《法学文摘卡》2002年第1期转载,0.6万字;
28. 《“零口供”与沉默权》,《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
29. 《品格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9万字;
30. 《证人资格问题重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2002年第5期,0.7万字;
31. 《儿童作证问题之研讨》,载《政法论丛》(核心)2003年第1期,0.8万字;
32. 《论英美法上的意见证据》,载《律师世界》2003年第3期,0.7万字;
33. 《证人权利保障论纲》,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1.6万字;
34. 《证人保护制度探析》,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2003年第3期,0.8万字;
35. 《“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六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律师文摘》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1.9万字;
36. 《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探析》,载《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第2期,0.9万字;
37. 《一体化下的欧盟司法制度》,《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26日B2版;
38. 《证人作证的实现方式》,《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万字;
39. 《刑讯逼供案的举证责任》,载《法律适用》(核心)2003年第7期,0.9万字;
40. 《英美恢复性司法述评》,载《中国监狱法学刊》(核心)2003年第6期,0.7万字;
41. 《刑事普通程序简易审中的证据问题》,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0.8万字;
42. 《证人制度的实证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七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1.1万字;
43. 《传闻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1.9万字;
44. 《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进程》载《诉讼法论丛》第九卷(权威),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全文转载,1.9万字;
45. 《证人补偿制度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CSSCI索引)2004年第3期,1.1万字;
46. 《证人制度的经济学分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2.2万字;
47. 《欧美恢复性司法典型案例评价》,载《判解研究》(核心)2004年第2期,0.9万字;
48. 《证人制度改革纵横谈》,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九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0.8万字;
49. 《欧盟检察发展趋势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载《人民检察》(核心)2005年第2期,0.7万字;
50. 《特免权的中国命运》,载《证据学论坛》(核心)第十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1.7万字;
51. 《法治视野下的卧底侦查》,载《法治论丛》2005年的4期,1.2万字;
52. 《角色、情境与社会容忍——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刑讯逼供》,载《中外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3.3万字;
53. 《面对中国的证据法学》,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2期,2.2万字;
54. 《刑事诉讼中的律师保密义务》,载《刑事法评论》(核心)第1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2万字;
55. 《司法场景中的证人作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核心)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1.2万字;
5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实证研究——以法院处理刑讯逼供为例》,载《现代法学》(CSSCI索引)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1期全文转载,1.4万字;
57. 《证据法学研究的迷思——在西方样本与中国现实之间》,载《政法论坛》(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0.7万字;
58. 《证据法的批判与建构》,载《环球法律评论》(CSSCI索引)2006年第6期,1.8万字;
59. 《中国式陪审的省察》,载《法商研究》(CSSCI索引)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1.5万字;
60. 《传闻法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载《台湾本土法学杂志》第94期(2007年5月);
61. 《举报人法律保护的实证研究》,载《法治论坛》2007年第3期;
62. 《证据法学的启蒙》,载《证据科学》2007年(第15卷)第1、2期;
63. 《交叉询问制度的中国问题》,载《西部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64. 《力量博弈下的刑讯逼供》,载《华中法律评论》第三卷(2008年10月);
65. 《中国证据立法的理想与现实》,载《司法》第三辑,2008年11月;
66. 《兼职律师制度研究》,载《人大法律评论》2008年卷;
67. 《民事诉讼中的测谎》,载《中外法学》2008年第6期;

法学短论、学术随笔
68. 《喧嚣中的前进:年终评点司法界》, 《湖北法制报》2002年1月22日第15版;
69. 《儿童作证,不是一纸规定那么简单》,《检察日报》2002年12月6日第3版;
70. 《切莫盲从误用测谎技术》,《检察日报》2003年1月15日第3版;
71. 《“诱惑侦查”须严格控制》,《检察日报》2003年1月24日第3版;
72. 《、偷录的困惑》,《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4日B2版;
73. 《面对司法的媒体监督》,《人民法院报》2003年1月27日B2版;
74. 《亟待规定证人的三种权利》,《检察日报》2003年2月28日第3版;
75.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不应叫停》,《检察日报》2003年3月28日第3版;
76. 《弘扬法学家精神的可人》,《人民法院报》2003年4月14日B2版;
77. 《卧底侦查需要法律规则》,《检察日报》2003年6月6日第3版;
78. 《与学术亲密接触》,《法学家茶座》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 《美国的诱惑侦查》,《检察纵横》2003年第6期;
80. 《追究涉嫌伪证证人的程序》,《法治》2003年第7期;
81. 《如何保障认罪口供的自愿性和真实性》,《检察日报》2003年10月30日第3版,0.4万字;
82. 《检察机关在立案监督中具有调查权》,《检察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3版,0.4万字;
83. 《如何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检察日报》2004年1月8日第3版;
84. 《欧盟检察制度有了新发展》,《检察日报》2004年5月26日第3版;
85. 《证据学研究的“三维世界”》,《证据学论坛》第八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86. 《卡拉能否永远OK?》,载《方圆法治》2005年第5期;
87. 《路的制度与制度的路》,《方圆法治》2005年第 2期;
88. 《道德与法律缝隙下的公私概念》, 《方圆法治》2005年第 4期;
89. 《维权是最好的美容之道》,《方圆法治》2005年第15期;
90. 《“大义灭亲”文化与法律思维》,《方圆法治》2005年第 7期;
91. 《事实错案证据》,《方圆法治》2005年第 8期;
92. 《科技利刃下的隐私权》,《方圆法治》2005年第 10期;
93. 《提倡酷刑的童话》,《法学家茶座》第九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4. 《于细微处见法治》,载《中国妇女报》2005年12月20日;
95. 《道德的善行与责任的缺位》,《方圆法治》2005年第 11期;
96. 《证人为什么不出庭?》,《法制日报》2006年1月5日第10版;
97. 《受贿案件不宜诱惑侦查》,《方圆法治》2006年第 3期;
98. 《为什么不能实行毒品“合法化”》,《检察日报》2006年1月9日第3版;
99. 《丛林正义与司法正义》,《法制日报》2006年1月26日第11版;
100. 《顺从暴力与顺应权力》,《方圆法治》2005年第 13期;
101. 《证据立法呼声缘何归于沉寂?》,《检察日报》2006年2月13日第12版;
102. 《破案率的神话》,载《中国妇女报》2006年2月28日第6版;
103. 《司法的悖论与尴尬》,《方圆法治》2005年第 14期;
104. 《在法治的十字路口》,《方圆法治》2006年第5期;
105. 《第二个辛普森——程序法治视野下的罗伯特杀妻案》,《方圆法治》2006年第6期;
106. 《到底为什么而争论》,《检察日报》2006年4月10日第3版;
107. 《诱惑侦查:既然实际采用,就该立法规制》,《检察日报》2006年3月20日,0.5万字;
108. 《让律师走出保密义务的困局》, 《检察日报》2006年5月8日第3版;
109. 《警察的素质》,《方圆法治》2005年第 16期;
110. 《闲话“以保创收”》,《法制早报》2006年6月5日;
111. 《变迁中的法学研究方法》,《检察日报》2006年6月19日第3版;
112. 《谁来监督监督者?》,《方圆法治》2005年第 17期;
113. 《小广告治理中的法治忧思》,《法制早报》2006年7月9日;
114. 《事实的“罗生门”》,《检察日报》2006年7月24日第3版;
115. 《法律移植中的“捆绑性”》,《法制早报》2006年7月24日;
116. 《毒品“合法化”的乌托邦》,《方圆法治》2005年第 19期;
117. 《亲历庭审台湾“第一女婿”》,《方圆法治》2006年第15期;
118. 《大学的开放与限制》,《法制早报》2006年8月20日;
119. 《错案何以挥之不去?》,《法制早报》2006年8月28日;
120. 《律师的天堂与地狱》,《方圆法治》2005年第 21期;
121. 《在台北亲历呛扁现场》,《法律文摘》2006年第7期;
122. 《法学院是怎样炼成的》,《方圆法治》2006年第17期;
123. 《个案请示制度的“熄灯号”》,《检察日报》2006年9月18日第3版;
124. 《致命的“常情断案”》,《法制早报》2006年9月18日;
125. 《百分之百的背后》,《方圆法治》2005年第 24期;
126. 《美丽与哀愁:感受台湾地区法律的脉动》,《法制早报》2006年9月25日;
127. 《中国证据法学第一人》,载《法学家茶座》第1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8. 《证据相对主义》,《检察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3版;
129. 《法学经济分析的一扇窗》,《法制早报》2006年10月30日;
130. 《法庭之上谁最大?》,《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0日第3版;
131. 《法律的一厢情愿》,《检察日报》2006年12月11日第3版;
132. 《动物的法律权利》,《检察日报》2007年2月5日第3版;
133. 《宝岛司法掠影》,《法学家茶座》第1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4. 《禁鞭令的开禁与安宁权》,《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上期;
135. 《排队文明与中国法治》,《方圆法治》2007年3月下期;
136. 《道路通向哪里》,《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
137. 《怎能用“电脑排期”根治司法弊病》,《法制日报》2007年4月15日;
138. 《侧面看法律》,《检察日报》2007年4月16日第3版;
139. 《以小说讲授法庭科学》,《方圆法治》2007年4月下期;
140.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
141. 《不是神明在审判——电影〈十二怒汉〉中的证明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上期;
142. 《严格规则与自由裁量》,《方圆法治》2007年5月下期;
143. 《从发现真实到价值多元》,《检察日报》2007年6月18日(4748期);
144. 《错位的权利保障》,《人民法院报》2007年6月26日第5版;
145. 《打击官员的“真”文凭》, 《清风》2007年第3期;
146. 《杀光所有的律师?》《晟典律师评论》2007年第1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47. 《鸡肋:中国式陪审》,《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148. 《保护举报人是检察机关的义务》,《法制日报》2007年8月5日第1版;
149. 《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检察日报》2007年8月13日(4804期);
150. 《“纸馅包子”背后的真问题》,《方圆法治》2007年8月下期(205期);
151. 《尘封的检察制度史》,《法学家茶座》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152. 《“纸包子”事件:引人深思的五个问题》,《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1日。
153. 《法庭上的心理学家》,《法制日报》2007年8月26日第15版。
154. 《司法改革的软件与硬件》,《检察日报》2007年9月4日(4826期)。
155. 《预防腐败犯罪需警惕当代韦小宝》,《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156. 《关于恢复性司法的一个反思》,《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26日第5版。
157. 《千万别来念法律?》,《方圆法治》2007年9月下期(205期)。
158. 《法学何以成为科学》,《检察日报》2007年10月8日。
159. 《我的师父何家弘》,《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13版;
160. 《在台大法学院听课》,《检察日报》2007年10月18日“法学院”第21版;
161. 《网络民意下的司法公正》,《法制日报》2007年10月21日;
162. 《中国古代司法的另一面》,《方圆法治》2007年10月下期(209期);
163. 《韦式贪官与反腐利器》,《检察日报》2007年11月9日(4885期)第6版。
164. 《聂树斌案的制度反思》,《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2版;
165. 《证人是靠不住的》,载《人民检察》2007年11月上期(第21期);
166. 《证据理论的一个侧身》,载《方圆法治》2007年11月上期(210期);
167. 《科学证据的迷雾》,《法制日报》2007年11月11日第3版;
168. 《真的“假文凭”与假的“真文凭”》,《检察日报》2007年12月7日(4913期);
169. 《追问手术签字制度》,《法制日报》2007年12月9日第2版;
170. 《华南虎”真假辩:一场精彩的民间审判》,《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0日第3版;
171. 《司法制度的选择有惯性作用?》,《检察日报》2007年12月17日第3版;
172. 《个人所得税的公众期待》,《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3日;
173. 《科学证据一定是科学的吗》,《检察日报》2007年12月28日第6版;
174. 《让个税回归“劫富济贫”的本来面目》,《检察日报》2008年1月1日第3版;
175. 《电信运营商能推个一干二净?》,《检察日报》2008年1月11日第3版;
176. 《刑事证据规定能带来什么》,《法制日报》2008年1月27日第2版;
177. 《我永远的遗憾》,《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178. 《这是一个谎言盛行的年代吗》,《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179. 《一定要重复漫长的观念更新进程吗》,《检察日报》2008年3月17日;
180. 《历史的另一张面孔》,《检察日报》2008年3月21日;
181. 《“许霆案”中的量刑裁量权困局》,《检察日报》2008年4月4日;
182. 《刑讯逼供与角色扮演》,《人民检察》2008年第9期(5月)。
183. 《法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载《检察日报》2008年6月26日。
184. 《诉讼的游戏规则》,载《检察日报》2008年7月31日;
185. 《奥运会报道要尊重运动员隐私权》,载《法制日报》2008年8月17日。
186. 《“引诱性执法”是否具有正当性》,载《解放日报》2008年10月6日第11版。
187. 《微软的“正版秀”》,载《法人》2008年第11期。 

吴丹红 - 学术奖励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文大赛一等奖,1997年,2000年;
2. 武汉高校法学论文大赛二等奖,1999年;
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十大科研之星”(全校10人,法学院研究生2人),2002年;
4. 全国“君合人才”奖(每届共奖励法学研究生、博士生共5人,中国人民大学仅1人),200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波司登奖”一等(奖励科研突出者,全校10人,法学院1人),2003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以老校长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最高奖),2004年;
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奖(二等,法学类一等空缺,北大法学院该年共2人获奖),2005年;
8.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全校共21人,法学类获奖仅2篇),2006年。
9. 中国法学会首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
10. 《中外法学》优秀论文奖(2000年—2007年),本专业唯一获奖论文。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