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姓名:鲍之钟
性别:男
字:论山
号:雅堂
出生年月:1740
朝代:清朝
籍贯:丹徒
民族:汉族
身份:诗人
人物简介
鲍之钟(1740-1802),清诗人。字论山,一字礼凫,号雅堂,丹徒人。鲍皋之子。之钟少负隽才,文采秀逸,以《初月赋》为山东诸城刘墉所知。乾隆下江南,之钟献诗赋,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及第,历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升户部郎中。居官以风骨闻。为
权臣和珅所压,浮沉郎署。好拔引寒俊。流连诗酒以终。之钟诗有家法,父为“京口三诗人”之一。官京师时,与洪亮吉、吴锡麒、赵怀玉唱酬最多,法式善称为“诗龛四友”。
著有《论山诗稿》、《山海经韵语》。
详细资料
鲍之钟是清代镇江一个有名的诗人,字论山,一字礼凫,号雅堂,丹徒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鲍皋,字步江,号海门,是当地有名的“京口三诗人”之一。乾隆元年(1736年),鲍皋被推荐参加朝廷的应试,举博学鸿词,因病而辞。鲍皋不仅自己写得一手好诗,他的儿子鲍之钟和三个女儿鲍之芬、鲍之蕙、鲍之兰都能吟诗,“一门风雅,为时所称”。鲍之钟少负俊才,文采秀逸,以一首《初月赋》而闻名于乡里,被当时的学官刘墉赏识,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乾隆皇帝南巡时,他被推荐献上诗赋,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考中进士,以后多次外放考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到贵州担任了乡试副主考,五十一年(1786年)又担任了广东乡试的副主考,五十二年(1787年)担任了会试的同考官。鲍之钟多次担任过考官,阅卷拔人。但他自己参加科考时却遇到了麻烦。清人陈康祺撰写的史料笔記《郎潜纪闻》讲了一段鲍之钟在会试中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说是在乾隆三十四年会试后,皇帝在阅看朝考进呈的卷子时,对拟取科举前列的严本、王世维、鲍之钟、程沅的卷子发生了怀疑,认为有隐藏名姓之嫌。
第一名的试卷里有句“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考生名叫严本。第二名卷里有“维皇降衷”,考生叫王世维,皇,王也。第三名“包含上下”,考生叫鲍之钟。鲍,包也,在上下,在其中也。这些到底是附会,还是作弊,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由于当时参与阅卷的官员都是乾隆信任的大臣,没有就此兴大狱,从宽免究。但乾隆皇帝心里还是有疑问,要求军机大臣会同原阅卷官重新看一遍全部考生的试卷。结果把原来的前三名,排到了倒数的位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个谜。
其实,鲍之钟的文才乾隆皇帝是应该有印象的。当年乾隆皇帝下诏成立四库全书馆,开始编纂《四库全书》时,曾先后从翰林院、内阁、国子监和南巡所到之处选拔了一大批饱学之士,分别充任该书的总裁、纂修、提调和分校官。鲍之钟就是被乾隆皇帝在南巡当中选拔出的人才之一。乾隆皇帝每次出巡,都会由他亲自出题,来考试敬献诗赋的士子,从中挑选出满意的人才,带到京城量才取用,取得过很不错的效果。第一次南巡考试江苏、安徽、浙江进献诗赋的士子时,江南(江苏、安徽)取了一等5名,依名次顺序是蒋雍植、钱大昕、吴烺、褚寅亮、吴志鸿。浙江取中一等3名,即谢墉、陈鸿宝、王右曾,均特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以后五次南巡,每次取中的士子,名额又有了一些增加。
通过这样的考试,乾隆皇帝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政界重臣,有的成为学界泰斗,有的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名家。他第一次取中的江南一等第二名的钱大昕,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学政、少詹事,精研经史,诗文俱佳,著有《二十二史考异》《元史艺文志》《潜揅堂文集》等几十种著作,被公认为清代经史权威、学界泰斗、文坛大家。浙江的一等第一名谢墉,历任编修、内阁学士、殿试读卷官、吏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国史馆副总裁、四库全书馆的总阅官。以后几次取中的士子也是人才济济。像孙士毅,历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云南巡抚、两广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王昶,历任鸿胪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士子中不少人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有些人还是重要人物,对编纂《四库全书》做出了突出贡献。据史料记载,当时被选到四库全书馆任事的官员有17人,其中鲍之钟被挑选到四库全书馆担任分校官。他和其他被选中的副总裁沈初,总阅官谢墉,总纂官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陆费墀,翰林院提调官冯应榴,武英殿提调官韦谦恒,总目协勘官程晋芳,纂修官、分校官金榜、王念孙、张培、沈叔埏、杨揆、赵怀玉等人,为《四库全书》的编辑出了不少力,也尝尽了编书的酸甜苦辣。
在四库全书馆担任分校官,是一种荣誉和谋生之道,也要负很大的责任。稍有分心,就要受到罚俸、降官的处罚。虽然干好了,可以得到品尝皇帝奖赏的哈密瓜的机会,甚至升官,进翰林,但更多的是受处罚。编书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校勘人员逃过处罚的。当时,《四库全书》校勘有一套严格的赏罚制度,有功者赏,出错者罚,一般每隔三个月会考核一次,发现错误及时更改。总裁错3次,复校错2次者,均要交部察验。书内发现错误,书的总校要记过1次,分校要记过2次。有一次考核中,担任总校的孙溶被记过370次,何思筠被记过293次,徐以坤被记过265次。分校官康仪均为78次,最少的王念孙为2次。每一次就有数十人被送部察验,领受处罚。总校官责任最大,也最容易出错,陆费墀曾被罚得倾家荡产。在分校官中,鲍之钟受到记过2次罚俸处分,同其他的分校官比,还算是轻的。
鲍之钟居官以风骨闻。四库全书馆离任后,他的官职升到了户部郎中,但由于性格耿直,受到权臣和坤的压制,一直止步不前,官职再没有动过。晚年,他喜欢流连诗酒,以结交文友为乐。在京城时,他与洪亮吉、吴锡麒、赵怀玉唱酬最密,被法式善称为“诗龛四友”。著有《论山诗钞》等。
?
五言律诗
晚抵彭城渡河
乱山行欲尽,落日大河横。
水长频移渡,堤高半掩城。
黄楼迷处所,白塔最分明。
暝色沙桥路,弓衣数骑行。
沅陵七夕同德树堂江上夜坐
?
天涯此何夕,斜月一钩闲。
共坐清沅上,回瞻碧汉间。
鱼龙潜泽国,镫火动江关。
竟夜看云度,双星带楚山。
七言律诗
广陵中秋待月
竹西高馆坐披云,霁少阴多客思纷。
秋到此时刚一半,月从何处得三分。
镫残别馆和烟湿,叶走空阶杂雨闻。
似有箫声桥畔路,酒阑惆怅杜司勋。
?
题谢芗泉侍御金焦放舟图
?
谢公只爱东山住,未识金焦两点青。
何似称诗狂御史,相将放棹古中泠。
天空铙吹惊秋籁,波静鱼龙避使星。
我自菰蒲惭旧隐,十年孤负草堂灵。
?
赠严冬友
淮南秋杪见飞鸿,萍梗无端接远风。
海内有情吾辈在,天涯多病几人同。
殷勤酒盏违官阁,珍重吟笺托钓筒。
柳色已残梅信早,凭谁折寄慰匆匆。
古风系列
暮抵潭柘寺
峰峰带夕阳,倏已落山背。
参差楼殿影,远山藤萝外。
沿缘白石湾,豁开青莲界。
郁然松桧深,金刹山门大。
撞钟千指集,洗钵诸天会。
遂登般若坛,一览众峰最。
暝色到来迟,苍崖犹可绘。
寻幽非易竟,日夕亦云愒。
一觉到僧床,潺潺枕边濑。
历游三山大悲诸寺
山深趣不穷,寺古荒亦妙。
我来值秋晚,霜叶红如烧。
径曲遂幽寻,峰明宜远眺。
坡陀上下竺,历落东西庙。
白塔出青林,红亭围碧沼。
苍黄非一状,岩壑各争峭。
崦外递钟声,云中闻语笑。
兴余留不尽,佳处求其要。
返景入空林,濛濛子规叫。?
鲍氏起源
鲍(Bào 鲍)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为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之后,以邑(国)名为氏。据《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时杞公子有仕齐者,食采于鲍,因以命氏”。又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夏禹裔孙敬叔(即杞公子)仕齐,食采于鲍邑(原为夏朝的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省历城东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国)名为氏,称为鲍姓。
2、出自庖牺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鲍姓。
3、出自他族中有鲍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代北地区少数民族俟力伐氏(一说为俟力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与汉族融合,遂改姓“鲍”,称为鲍氏。另外,同时还有,代北的少数民族“鲍俎氏”也有改姓鲍的。
② 清满洲八旗姓保佳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鲍者。
③ 景颇族金别氏,汉姓为鲍;佤族羊布拉氏(亦称尤斯拜氏),汉姓为鲍。
④ 内蒙古东部蒙古孛儿只斤氏后改为鲍姓。
⑤ 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