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绳武

简介: 男,1941年8月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预备学校毕业。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武警中将。
[展开]

隋绳武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隋绳武,男,1941年8月生,山东寿光人。中共党员。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预备学校毕业。

曾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武警中将。

人物简历

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

1974年任团政委。

1975年任师政治部主任。

隋绳武

1981年任师政委。

1984年任军政治部主任。

1985年8月任陆军第31集团军政治部主任。

1990年6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94年6月任福建省军区政委。

1996年4月—2004年12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8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6年4月改为武警少将警衔。

1997年7月晋升为武警中将警衔。

成长自述

马保三等寿光本土英雄,深深植根于我的心灵,这些平民英雄是我享用一生的财富

我出生在战火纷飞的1941年,由于出生地是寿北著名的抗日根据地,所以从小就在战火动荡中接受了良好的革命教育。那时候,我们那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当兵的,我们东庄村有个英雄叫隋本忠,参加了8年抗战,到去世身上都带着弹片。邻村彭家道口,出了一个跟刘胡兰一样的女英雄,她也是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面。尤其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李向阳式的传奇英雄马保三、马印、马景,更成了让我铭记一生、骄傲一生、鼓舞一生的榜样。

从一记事就天天耳濡目染这些身边英雄,心灵无时不受到震撼和冲击,因此我自小就特别崇拜英雄,崇拜陪伴自己在革命道路上成长的寿光本土英雄。是他们,让我一生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什么磨难,都没有任何退缩,总是迎难而上。

忘不了60岁的小脚母亲趟着泥水到莱阳看我,正是从那刻起,当一个好士兵的信念如磐石般坚定

1958年12月,我刚刚17岁,就带着自己从小的梦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时的祖国,中印边界、东南沿海及东北地区局势还很不稳定,谁都不知道哪天会打仗。而我的爹娘却十分支持我当兵的想法,把我送到了部队。

1960年,以山东、河北、山西为重点的全民大饥饿的三年自然灾害开始了。这年夏天的一个大雨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到十多里远的莱阳县城接人。冒着大雨推着独轮车,跑到县城邮电局,发现60岁的老母亲全身黄泥站在那里。原来天天食不果腹的母亲时时担心正在长身体的儿子吃不饱,衣服破了不会缝,小脚的她从台头一直挪悠到潍坊,然后坐火车到了莱阳,冒着大雨一脚水一脚泥找了一天也没找着部队,摔倒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真不知道她究竟摔了多少跤,才在好心人帮助下找到了邮电局。推着母亲带来的小包袱和针线簸箩,母子二人在雨中走在回营房十几里的泥泞小路上,侧眼望着瘦骨嶙嶙、浑身泥水却满心喜悦的母亲,我的泪水和着雨水不住地往下淌。

母亲看到儿子在部队每天都能吃饱,衣服够穿也不用补,就住不下去了,她又开始挂念家里。大家好生央求,她才在连队临时招待房住了下来。我每天给母亲打两个馒头,问她够吃吗,母亲连声说“够吃,够吃”。5天后,母亲执意要走,我送她去县城,临走,母亲掀开床单,床底下带来的包袱上,馒头堆得跟小山一样,全长了一两公分长的绿毛红毛,原来好久没有吃到大白馒头的母亲觉着在部队不用下地干活、不费力气,所以一顿只吃几口馒头垫垫饥,其它全部靠喝开水撑饱肚子,然后把馒头省下拿回家叫弟妹们吃。帮母亲拾掇包袱,那巨大的母爱再一次向我猛然袭来。

多少年后探家才知道,母亲回家后弟妹们不仅把馒头狼吞虎咽地全吃了,就连半指长的红毛绿毛都吃了。现在每每想起那一堆长满红毛绿毛的馒头,想起那伟大的母爱,总会让我泪流满面。

33岁当上团政委,43岁当上副军级干部,在老干部群里快速成长,我被称作最年轻的老八路

1961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京炮兵预备学校。1962年,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我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参加,奔赴福建前线,虽然从一名即将成为干部的学员,再次成为一名普通的战士,我也从未有过任何怨言,投身到火热的军营生活之中,扎根福建,而且一待就是32年。这期间,既经受了炮火的洗礼,也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从一名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回想自己的人生,总觉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是老领导、老同事、老部下支持帮助的结果,一个人的才华、一个人的能力真是那么微不足道。

我从排长、连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位置上一路走来,33岁就当上了团政委,34岁当上师政治部主任,40岁当上师政委,43岁就到了军政治部,成了副军级干部。记得我当团政委时,团长、副政委及两个副团长都是解放前入伍参加过抗日或解放战争的,他们都是老八路,就连营级干部的年龄也大多比我大。我当师政治部主任时,5个副主任都是解放前入伍,其中有一个副主任是1939年入伍,他参军,我还没有出生。当了师政委,我们师长的兵龄跟我的年龄一样大。

工作上,比我年龄大很多、资历老很多、参加过抗日或解放战争的老部下,不仅从来没有人给我出过任何难题,每逢我工作中遇到困难,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我,像老大哥一样时不时向我传授带兵和政工工作经验。我时常想,那么多老前辈不计个人得失,不断把我推向领导岗位,完全是从党的利益出发,从部队大局出发,从部队干部队伍建设出发,他们对新干部的呵护、关爱,让我没齿难忘。

积极报名参加东南沿海紧急战备,两次参与自卫反击战,一个军人就该时刻有为国牺牲献身的准备

1962年,我积极报名参加了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当时部队就在金门岛对面,几乎天天炮火不断,有好几次真个儿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其间,最疼爱我的爷爷去世,父母都没有告诉我。

1979年,我当师政治部主任,有一个团参加了自卫反击战,1984年,我当师政委,又有一个团参加了自卫反击战,这两次作战,我肩负着动员组织、调配干部和前线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

一次战备,两次作战,我都在职责范围内,胜利完成了组织交给的神圣任务。

“军民共建”最早提出并推动,评价从伍50年,他总谦逊地说,自己做得微不足道

1996年4月19日,正在开会的隋绳武突然接到电话,叫他第二天到北京武警总部报到。就这样,他从福建省军区政委位置上调任到了武警副政委,分管组织、宣传、编研、《人民武警》报社等。

上任伊始,他就根据党委安排,针对部队实际,搞了武警历史上有名的千人大轮训,分三批将全国支队、团一级主官轮训了一遍。在轮训期间,他亲自担任轮训大队长兼政委,并亲自编写、审定教材,亲自给学员上课,并且以身作则从作息起居到军事训练,完全过着连队战士一模一样的生活。通过这次轮训,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培养了一批明白人、实干家,为全面提升武警部队的基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相当一批参加过当年轮训的同志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成为武警部队全面建设的中坚力量。

解放军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武警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根据部队担负的任务和基层建设的实际情况,隋绳武积极谏言,参与制定了武警部队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指导原则,明确了部队建设的方向;主持编撰了操作性很强的“按纲建队三十条”等一批指导部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使机关指导部队有章可循,部队基层建设有“法”可依;提出了在武警部队每年评选“十大忠诚卫士”、“十大标兵支队”,中队评选“优秀士兵”等活动,充分发挥了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在部队建设中的表率作用,现在这项评选早已广为注目了。在担任武警副政委期间,8年中他8次深入到北京总队调研,为首都的稳定做出了一个军人应做的贡献。

在今天,“军民共建”这个词想必人们谁都不会陌生,可令家乡人民想不到的是,它最早竟是隋绳武提出的。当时隋绳武在炮兵某师任政委,部队驻地是福建南安偏远的梅山镇,当地社会风气、治安都很差,作为驻军部队的政治工作者,隋绳武生发了由部队牵头、全民参与,共同倡导精神文明,改善社会风气,密切军地关系的军民共建文明镇活动。1981年5月3日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各大报纸都报道了他们的做法,与此同时,一个“军民共建”的崭新词语也由此诞生,并在全国全军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

谈起自己的50年戎旅生涯,他总结得异常简单:参与确定了正确的工作思路;协助领导解决了一些难题;完成了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仅此而已。

没能给父母养老送终,噙着眼泪一笔一画给二老书写碑文,别人回家选在过年,我回家却选在清明节上坟

自己一生欠很多账都还不清。有欠战友的、有欠爱人孩子的,但总觉着欠父母的账是最难还清的。没有给他们养老,没有尽孝,没有送他们走,没有给他们送殡。母亲父亲分别于2001年、2002年相继去世,全是哥哥嫂子给他们床前支使,养老送终。

自己当了这么个干部,而父母却没能出来转转,更没有到过一次北京。老父亲1939年入党,是个识文解字的老人,他一辈子都念叨故宫、长城,做儿子的却没能满足他的愿望。现在我坐车经过首都繁华的市区,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这时我总会想起朴实无华种了一辈子地的父母,他们都一直劳动到80多岁。

父母亲的碑文是离休后的我噙着眼泪一笔一画写就的。由于觉着欠父母的实在太多,离休后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带着儿孙回去给二老上坟,我会一字一句给他们念碑文,灌输给他们“根”的理念,叫他们知道爷爷奶奶、祖爷祖奶生活的不易,让他们从小就接受教育,不忘根不忘本。别人回家大都选择春节,而我却偏偏选择清明,不知九泉之下的爹娘能否觉察出儿子的一片苦心、孝心。

三个孩子一岁前我都没见过,她吃的苦受的累没法用语言表述,退休后我要把今生欠她的情尽可多地归还

谈到爱人,隋副政委一下变了腔调。他说,妻子叫侯永兰,是北洋头人,一辈子受的苦累,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她父亲是地下党员,1943年在一次秘密慰问军烈属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日本鬼子活活打死,叔叔跑去当了八路,爷爷被国民党抓走,家里一下子没有了一个男人,没剩下一个劳力。7岁的姐姐送给了叔叔,3岁的她随娘改嫁去了郑埝村。由于家境的不幸,她7岁就开始拉犁种地,跨子、膀子在干活时累得掉下过多次,但她命大,幸运地活了下来。这个苦大仇深的女孩16岁就入了党。

1963年她嫁到隋家后,又在家种了13年地,按说我当营长她就可以随军,但是为了照顾4个老人,她却无怨无悔在农村种了13年地,拉大了3个孩子,照顾了4位老人,从没拖累过我一次工作。13年间她放弃了13次的探亲机会,我每次探亲也都是提前半月归队。就连结婚,我也只在家呆了13天,提前17天冒着大雨赶回部队。生3个孩子,我一次都没见过她的大肚子,都是在孩子们一岁以后才见到。直到1976年岳母去世,她才带着两个装着被子的麻袋随了军。

嫁给一个军人13年,却没来过一次部队。我一直说:“在我所接触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吃了她那么大的苦!这样的人不对她好,怎说得过去呢!”

非典期间,隋绳武在天津,同广大指战员一起度过了20多个难忘的日日夜夜,那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20多个日夜他几乎没有合过眼。20多天下来他得了严重的青光眼疾病,视力急剧下降。现在的隋绳武学习主要依靠双耳完成,他规定每天清晨慢跑5公里,用耳朵学习两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陪着爱人、孙子,尽享天伦之乐。

在小院里银杏树下的一长架黄瓜旁,隋绳武告诉家乡人,退下来的自己心态很好,干了一辈子,只要大家说“隋绳武这人人品不差,隋绳武这人还能干点事”,这两个评价他就足了!退下来后,他自己总结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一线一片”。一个中心是健康,两个基本点就是家和医院,还有一条线连着一大片,就是顺着战友情这根线,和大批的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保持良好密切的互动。

主要著作

隋绳武中将撰写、出版了两部著作:

《做人为官箴言》,人民武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再探做人为官》,人民武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