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及其《十七帖》
王羲之(303—361),琅邪 临沂人,字逸少。后移居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他一生曾任秘书郎、参军、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人称“ 王右军”。后称病去职,与东土诸名士优游自适以终老。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伯父王导、王敦以及父亲 王旷,都是曾经左右东晋形势的重臣。王氏家族与当时的皇族司马氏平起平坐,地位显赫。王羲之虽然父亲早逝,寄养在伯父王导家中,但这并不影响他具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说他小的时候不善言辞,长大成人后却善于思辨,并以骨鲠著称。
王羲之少时学 卫夫人书法,后来得到叔父王虞的指导。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很多,伯父王导、王敦都精于书法。王导还将有“江东法帖之祖”之谓的《宣示表》传给王羲之,可见对 王羲之书法才能的器重。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能够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终于“备精诸体”,创造了全新的书法艺术境界。
王羲之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有人要问,一千多年前的王羲之书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后来很多 书法家都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不能取王羲之而代之呢这个问题要放到书法史中来看。首先,要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上看。 中国文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的变化,从篆书系统向隶书系统转变是—次关键性的变化。我们现在汉字应该都属于隶书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意文字。隶书系统的文字在以后的岁月里繁衍出很多变体,如行书、草书等,这个过程都发生在汉代,隶书本身也最终演化成为今天常见的楷书。在王羲之之前,这些书体都有一定的规模,但还是不够成熟。比如 钟繇的 楷书,相对来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张芝的 草书也属于质朴一路。王羲之书法在他们的基础上取代了前人,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字范式。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当然也不可能停留在模仿王羲之的书法上,比如唐朝的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等,他们将楷书推向了更为标准化的境界。但是,宋朝的文人书法家大多认为,他们的楷书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虽然在实用方面是够标准的,但与王羲之相比,却显得有些不自然。正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境界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字形姿态丰富但不过分张扬,气息冲和,刚柔相济,既有法度,又有极高的审美境界,所以在他之后的很多朝代的书法家都愿意接受他。人们把羲之尊为“书圣”,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十七帖》全部法书
01 | 郗司马帖 |
02 | 逸民帖 |
03 | 龙保帖 |
04 | 丝布帖 |
05 | 积雪凝寒帖 |
06 | 服食帖 |
07 | 知足下帖 |
08 | 瞻近帖 |
09 | 天鼠帖 |
10 | 朱处仁帖 |
11 | 七十帖 |
12 | 邛竹杖帖 |
13 | 游目帖 |
14 | 盐井帖 |
15 | 远宦帖 |
16 | 旦夕帖 |
17 | 严君平帖 |
18 | 胡母帖 |
19 | 儿女帖 |
20 | 谯周帖 |
21 | 汉时帖 |
22 | 诸从帖 |
23 | 成都帖 |
24 | 药草帖 |
25 | 来禽帖 |
26 | 胡桃帖 |
27 | 清晏帖 |
28 | 虞安吉帖 |
《十七帖》法帖渊源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 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 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 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书法结构
点画照应
以点为主的草字要注意点之间的照应关系。 孙过庭说:“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这是说点比较多的字,不要将这些点写成一个样子。如“不”、“悲”二字,均较好地处理了点之间的关系。有时候,点要与其他笔画形成一定的关系。如“分”、“奇”二字的点是字的眉目,起到了传神写照的作用;“分”字的点是保证字态平衡的砝码;“奇”字的上点如同字的大脑,其方向决定着字的姿态。有些草字中点与其他笔画互相照应,使字的布局因而活起来。如“意”字中点画间隔很疏朗,并不强调连带,却很自然;“想”字下面的两点与上面的笔画似断还连,很有意趣。
左右相谐
如帖中“殊”字左右两部分都有向外展的姿态,通过连笔,将两者连在—起;“杨”字左小右大,互相关照;“理”字左边上宽下窄,右边则相反。而“龙”、“雄”等字则是左长右短或左重右轻,形成以大领小的布局,这是它们的统—性。但每个字的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显示了王羲之处理字形的高超技巧。“致”、“观”等字的处理方法主要是位置的错落。“致”字右边的反文位置很低;“观”字将右边的部分放到右下方,几乎成了上下结构。
缩放合度
帖中“唯”、“益”等字都是上放下收式的典型。“唯”字左边的“口”部以及右边的上部都很开张,右边下部则写得很窄,而且笔画较细。“益”字也是上边开张,下面紧缩,显得很雄伟、挺拔。一些字通过某些局部的收缩,使字形显得很紧凑。如“时”字左边的“日”部显得很紧,“避”字中间部分笔画很轻,在视觉上造成了有缩有放的格局。“婚”、“安”等字通过某些笔画的夸张,以及某些局部的收缩,给本来不太好处理的字安排得很有意味。这时要注意夸张笔画的位置,还要体会收缩部位的巧妙。
虚实开阖
帖中如“信”字,左右之间没有连笔,单个看好象距离太大, 实际上放到整篇之中则非常和谐。这类字书写时要注意左右字符的位置关系以及长短的比例。—些字以散取胜。如“取”字下面两部分安排得很开;“盐”字四个部件若即若离。形成包围形状的字要注意内外空间的处理。如“目”字中间部分很小,显得字内空间很大;“为”字下面的点紧靠边沿,让中间空白;“解”字右边的缠绕部分处理得靠下,而且线条很细。
以侧取势
帖中“堂”、“告”等字上下部分都取斜势,整个字形看上去很危险。帖中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之间也并不平衡。如“汉”字不但有高低之差,而且左边倾斜,右边上宽下窄,很有动势;“讲”字的妙处在右边,依次向右倾斜,显得很生动。草字最忌讳呆板,如果写得四平八稳,就会给整篇的章法处理带来困难,所以一定程度的倾斜是必要的。
《十七帖》笔意法式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6.多横。多横连在一起,一般姿态与长短都有变化,有些横之间有连带关系,如“未”字。
8. 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12.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13.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4.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6.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7.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18.弧形钩。弧形钩的弧度较大。如“我”字,在写钩时有一定的转折,即在行笔时稍事停留,逐渐转换笔锋的方向。“缘”字只有转,没有折,在转弯处要拢住笔锋,不要让笔锋散开。
19.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20.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21.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十七帖》临摹作品欣赏
元·康里子山《临十七帖》
元朝书法家 康里子山的临作也非常经典。康里子山是元朝继 赵孟睢鲜于枢之后的一位成功书法家,草书是他最擅长的书体。他的临作与前面所介绍苏轼的临作在风格上有些不同。从形式来看,此临作更接近王羲之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是与当时人们的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元朝书法家不像北宋时期苏轼等人那样强调自出新意,而是重视真心诚意地去学习古人,保持传统,甚至在自己创作时也是这样。我们这里选择的是康里子山《临十七帖》中的一段,叫做《 诸从帖》,从点画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笔画简洁有力,笔锋峻爽,使转自然,一些连绵的线条也都非常遒劲,看得出作者对原帖非常熟悉,所以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当然,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紧凑,不像原作那样宽松闲散。
明·董其昌《逸民帖》
董其昌临王羲之草书十七帖 鹤州一兄大人,此人是袁可立。十七贴内容与当时董其昌心境相同,足见董为袁可立送别内心感受。袁可立与董其昌关系非同一般,亲兄如同胞,袁可立早年与董同居一室。感情深厚【京口舟次】京口为南京,舟次。指董其昌画舟。此本为董其昌为送别袁可立所书,袁家与董家在当时地位权高位重。其子袁枢收藏了项墨林的藏品,成为一代大收藏家。乾隆初期家道中落,收藏后归安仪周所有。泰州宫氏祖上河南人与袁可立有交。安仪周乾隆时期著名盐商,在扬州经营盐业,当时泰州隶属扬州。泰州扬州归奉天【南京】归辖。宫焕文为当时奉天府丞,泰州宫氏为当地最大名门望族。泰州宫氏曾藏翁方纲张勋题跋碑拓,可见宫氏与翁方纲为同好,交往至深。引首书风与这一时期相合,翁方纲题跋就在这一时期。宫氏家道落败流出,后为罗湘所有,民国时期吴湖帆太爷爷吴大徵购藏。晚清政府及袁世凯倒台后吴大徵出卖旧藏度日,此本再次流出【此本历史脉络初探】这件作品的流传与一个字切切相关。那个字u2018盐u2019。可以想象盐业当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此本历史递藏出入于书香豪门,达官首富之间。清晰的传承记录难能可贵。翁方纲对此卷曾有跋,大徵觉不妥,民国再次装裱时割去。历史上此卷曾有翁方纲尾跋。跋文内容如下u2018;文敏【董其昌】临书落落取其大意,不求肖也,然临古人书,不特神欲肖,即形当有。但米老临右军,则无不肖矣。u2019 详见翁方纲【复初斋文稿】【墨缘汇观】。民国时期吴大徵将一批旧藏卖于扬州,【从吴大徵信札中可找到大体内容】此本前主人为扬州大盐商马家。【马家先辈与板桥交好】太平天国攻城火烧扬州后,移家搬迁,马家历代好藏,此本为其后人所藏。
《十七帖》书法地位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 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草书是王羲之擅长的书体之一。在王羲之之前,章草已经非常成熟。从魏晋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些出土资料来看,这个时期今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当然还没有完全与章草分离。王羲之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在师法张芝以及东晋以前其他书法家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而创妍美流便之草书,为今草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标准,使今草与章草的界限变得分明起来,成为两种书体。他笔下的今草结构随笔势而变得自由灵活,充分体现草书“删难省繁,损复为单”的特征。从实用的角度上说,这更加便于提高书写的速度,字势连绵,笔断意连,书写的艺术性也加强了。其形态纵横牵掣,钩环盘纡,神态自若,具有变化无穷的美,笔画上改造了章萆的“抑左扬右”式的波磔,而代之以随起随收、流畅自然的笔触。
《十七帖》原文释字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 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译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 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 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 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 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 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 吴念违 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
译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 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 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 还具示问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
译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 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 常佳此 大庆也想复愚加
译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 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 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 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 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 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 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 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 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 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云 谯周有孙□高尚不 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 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 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 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
译文:者不欲因摹取当可 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 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译文:具(一一) 往在都见 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 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 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
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
译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
译文: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
译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 常念之今为 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
译文:敕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 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