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钟洛

简介: 田钟洛,又名袁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生于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袁鹰《联声》报刊的编辑。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分配在学生运动、文艺和宣传部门工作,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建国后,《解放日报》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主任,《散文世界》主编。
[展开]

田钟洛的个人经历

简介

笔 名: 袁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24/10

民 族: 汉族生于江苏淮安。中共党员。在杭州和上海读完中学和大学。1942年高中毕业前与同学创办义务夜校,招收失学贫苦儿童。1944年至1949年,担任中学教师、报纸记者和编辑。1945年7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教育系。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世界晨报》记者、编辑、编辑室主任,《上海联合晚报》副刊主编,上海广肇女中、华模中学教师,上海《解放日报》记者、编辑、总编室秘书、文教组组长,北京《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书记处书记及第四、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全委。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中学时代起开始课余和业余写作,直到现在仍未停笔。写儿童文学,也写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1952年出版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至今共出版散文、随笔、儿童文学、诗歌、传记文学等共五十种。著有散文集《风帆》、《海滨故人》、《袁鹰散文六十篇》,儿童散文集《春雨》,《袁鹰儿童诗选》,传记文学《长夜行人——于伶传》,报告文学《玉碎》等。诗歌《寄到汤姆河去的诗》获1955年全国优秀儿童读物二等奖、《刘文学》获1980年全国少年儿童文学一等奖,散文《秋水》获1988年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杂文奖,《花朝》获纪实文学奖。

田钟洛

作品

《莘莘》《新生代》《联声》《世界晨报》《联合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散文世界》《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江湖集》《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唱一唱北京》《刘文学》《秋水》《青山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散文世界》《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人民日报》

白杨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本文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筏子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惊。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什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占,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过去是听说过的。但是在亲眼看到它之前,想象里的形象,总好像是风平浪静时的小艇,决没有想到是乘风破浪的轻骑。十只到十二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的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但是,如果只凭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就随便往羊皮筏上一蹲,那也会出大乱子。兰州的同志说,多坐坐羊皮筏子,可以锻炼意志、毅力和细心。可惜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这种锻炼的机会已经不十分多了。眼前这只筏子,大约是雁滩公社的,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然而,羊皮筏上的艄公,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以选自苏教版语文课本第23课,文字稍有改动。

袁鹰 - 重要影响粉碎四人帮

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主持党报的文艺宣传工作。在他的主持之下,《人民日报》的文艺评论、副刊、美术作品等版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新时期文艺的发展与繁荣,起了鼓与呼的作用。《人民日报》文艺版还配合文艺界开展揭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为那些蒙冤的作家与作品平反。

他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人民文学》、《儿童文学》、《报告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位。主编过《华夏二十世纪散文精编》(八卷)和《新文学大系(1949—1976年)散文卷》等选集。

1987年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职位上离休后,继续从事编刊物、编书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曾获得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袁鹰 - 左叶事件

1957年,发生了“左叶事件”,《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也想在自己的报纸上对这一事件予以回应。袁鹰写了一篇题为《要学会尊重人》的短杂文,迅速在5月10日见报,袁鹰先生后来回忆此事时写道:“只因为由这个u2018事件u2019而起,自然就增加了火药气味,不过发表以后,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反应”(袁鹰《五十年代杂文悲欢录》)。

不久,上面为“左叶事件”定了性:“这件事是被新闻界右派分子加以夸大渲染,借以发动反对人民、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进攻的一个导火线”,此后,凡报道过这件事的报纸都作了检查,不少发表过批评左叶意见的人被打成右派。所幸《人民日报》的袁水拍、方成、袁鹰没有因此打成右派,但也写了书面检查。

在《五十年代杂文悲欢录》中,袁鹰先生写道:“事过三十余年,这个事件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明日黄花。前几天偶然同一位当时在场的老记者说及此事,都不禁哑然失笑。又听说左叶同志在十年动乱时期又受到迫害,真是接二连三地倒霉了。”他还对左叶表达歉意说:“就我个人来说,虽然u2018文革u2019中有人还去查这笔旧账,作为u2018一贯反党u2019的一个罪证,但是冷静想想,那篇短文也有不少毛病。对被批评者缺少与人为善的态度,口气生硬,用词尖刻,作为杂文,都是不足为训的。……至今想起来,仍觉戚戚于怀,很对不起这位老同志。”

最后编辑:2022年0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