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19年出生于天津市北仓镇。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杨连第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他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1950年10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铁道兵团第1师第1团第1连任副连长。在朝鲜战场上,杨连第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1951年7月,在 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杨连第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保证了正常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1年8月,杨连第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杨连第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为纪念杨连第,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八号桥为"杨连第桥",并建立纪念碑。天津市北辰区建有杨连第纪念馆。
人物概述
杨连第,志愿军一级英雄。1919年出生于天津仓北一个贫农家庭。1949年2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编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1支队第1桥梁大队第3连,任随军职工。 1950年10月,杨连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入铁道兵第1师第1团1连。11月25日, 他随部队到达鸭绿江边,投入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中。
1951年初,杨连第随部队到达沸流江边。这时第三次战役已经打响,前方需要大量弹药。可是沸流江大桥被敌人炸断了,上级指示必须在7天内修复。杨连第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到4连帮助抢修大桥。抢修工作大部分是在夜间进行,黑暗中,杨连第与战友们用起重机一点一点起钢梁,可是两夜过去了,工作进度不大,这可急坏了杨连第。他仔细观察敌机空袭的规律,发觉趁空袭的间隙,抓紧时间抢修能比摸黑干一夜的效率高。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同意后,他带领8个同志开始了入朝以来的第一次白天抢修。当4架敌机出现在上空时,杨连第指挥大家隐蔽,自己仍在桥上工作。工程进展明显地加快了,沸流江桥提前3天修复,江岸上堆积的粮食、弹药等物质又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为了保证运输畅通,上级决定在沸流江上修建一座低矮的爬行便桥,必须在10天内完成。杨连第所在的2班承担了最难挖的一个地段。此时杨连第已提升为副班长,只见他挥动着手中的大镐,镐头落在冻土上,直冒火星,崩在脸上火辣辣地痛,双手磨出了血泡,干到天亮时平均每人只挖了0.7立方米。为了提高速度,他和战士们想出了办法,直接在硬盖底下掏松土,底下空了,然后把一层硬盖揭开,这叫“掏心去皮法!”结果10天的任务,只用7天就完成了。2班荣立集体一等功,杨连第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7月,杨连第提升为副排长,同时与战友们转战到著名的清川江大桥。清川江大桥是满浦、平壤铁路线上的重要桥梁,战争所需要的粮食、弹药、武器不分昼夜川流不息地通过这里运往前线。上级命令1连8天完成修复任务。杨连第奉命带1个排执行任务。首先他用了2夜1天的时间搭成了一座人行浮桥,但由于连降暴雨,不仅浮桥被冲击,新搭起的大桥桥墩也被冲得东倒西歪。这时团部紧急发出命令,改变了施工计划,调杨连第到对岸协助2连搭桥。他与2连的同志们一起研究了搭浮桥的办法,当他的目光接触到钢板梁和突出桥面的压梁枕木时,忽然眼睛一亮,想出了“搭吊桥”的办法。并与战友们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连续奋战30余昼夜,先后搭浮桥12次,克服了40年来所遇到的罕见洪水,最后终于创造出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给桥梁两岸铺平了道路,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在洪水期中保证了前方军需物资的供应。
1952年5月15日下午,身为副连长的杨连第带着战士们在清川江桥上检修时发现新修的第三孔钢梁移动了5厘米,立即派人抬来压机准备移正钢梁。正在指挥部队起重钢梁时,一枚定时炸弹爆炸,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祖国人民的安宁,年仅33岁的杨连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表彰杨连第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杨连第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连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人物事迹
杨连第的“光荣菜”
《士兵突击》有一场戏这样描写:许三多与战友们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每个人只有一块压缩饼干,平日里, 许三多只吃野菜、野生小动物,把干粮留到了最关键时刻,与战友分享,从而圆满地完成任务。杨连第就是现实里的“许三多”:一次,抢修铁路,由于被战事封锁,粮食、材料一时供不上来,连队每人每天只有三两高粱米,大家只得喝稀汤。杨连第把平日节省下来的饼干渣,拿出来分给大家吃。
抢修铁路,要有顽强的毅力和体力,战士们日夜战斗在高架桥上,光吃稀粥是不行的。杨连第就想了个办法:他机警地爬到封锁线上,拣回来一些烂玉米棒子,把玉米搓下来炒熟,分给战友们,饿了,就一把雪、一把炒玉米充饥。
由于缺少营养,特别是很难吃到蔬菜,很多战士都得了夜盲症,而抢修桥梁多在夜间进行。杨连第一个人进入开阔的田野中,与美军飞机兜圈子:飞机一俯冲下来,他就伏在田坎上不动;飞机一过去,他就钻出来向前跑。最后,他安全地摘回大堆野菜,然后,烹饪给战友“加餐”,不久,大家的夜盲症渐渐地康复。指导员又把这种方法推广到全连,效果很好。同志们亲切地叫这种野菜为“光荣菜”。
相关信息
杨连第的两个儿子捧着花篮,缓步来到革命烈士杨连第陵墓前。他们向烈士陵墓三鞠躬、 洒酒祭奠,然后用随身带来的清水擦拭墓碑。满头白发的男子说:“爸爸,又到清明了,儿子们看望您来了。擦拭墓碑的水,是家乡天津海河的水;这白酒,是天津特产酒……”
英烈杨连第的长子杨长林,今年63岁,是天津警备区第八干休所原政委;老儿子杨长勇,今年54岁,是东方航空公司飞行部经理。
他们介绍说,父亲牺牲时,杨长林年仅9岁,杨长勇才出生。父亲原名叫“杨连弟”,意为连带来弟弟。后来,可能是有关档案出了错儿,便将父亲名字写成了“杨连第”了。
母亲吃了不少苦
杨长林说,母亲阎福珍今年已87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前几年,阎福珍老人时常到机关、学校、部队作报告,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年事已高后,长子杨长林便继续为下一代作报告。杨长林说:“爸爸牺牲时,妈妈才32岁。她拉扯我们兄妹几个长大成人,吃了不少苦头。如今日子好了,应该让妈妈享福了。”
杨长林动情地说:“爸爸在沈阳长眠了50多年。尽管子女们不在沈阳,但沈阳民政部门把陵墓管理得这么好,我们深表感谢!”
个人荣誉
杨连第被中国人民志愿军追授为“一级英雄”、“特等功臣”,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 名为“杨连第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 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