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乐

简介: 梁桂乐,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由于从小受家学渊源影响,在七十余年不断致力于书法的研究,是中国“文人书法家”的传承者与代表人物之一。被中国诗书画学会授予“中国诗书画大师”、“首届中国民族文艺领袖”等称号。
[展开]

梁桂乐的个人经历

部分作品

——梁桂乐先生的书法艺术

李夏溦

梁桂乐先生是广东籍在广州的文化精英,德高望重与人为善,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从善温和,儒雅慧质,温良醇厚,温善的外表下坚挺如松的一位文人书法家。

梁老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六岁进入私塾读书,随后在兄长的影响下开始练习书法,较早的受传统文化熏陶,七十年不间断的致力于书法的研究当中。

中国书法家秉持“书学”与“书艺”的互承,梁老是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的传承人,但在传承中仍不乏现代元素的融合。这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文人书法的传承,更是一种发扬的创造。

梁桂乐

“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正脉,它以人文情怀为书法的底蕴,其书法精神应该是书法所投射的传统文人精神。“文人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书法家的笔便像是武器,每一幅作品充满着能量。对书法家来说,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艺术源于生活,书法中的一点一划也无不来自自然。

在梁老书法研究的七十余年中,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的磨砺,都逐渐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他书法创作中的源泉,审美符号的代表。深刻的审美情趣与几十年不断学习中的积淀都在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书法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以气韵。古代思想家将“气”视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本质。认为世界时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精气为物”(《易系辞上》),“元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以及“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等等,都将“气”看做是构成世界一切生命力量的源泉。“韵”,古代最早是指和谐的声音。“繁弦即抑,雅韵乃扬”(蔡邕《弹琴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可见,韵,为世界万物之最美妙的和音。五代荆浩进一步指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象立形,备仪不俗。”在这里引入“气韵”之意有其特殊的原因,书画本是同源,作为中国艺术品创作和品鉴的最高原则,其发展并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的代名词也绝非偶然,它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浮躁的社会气息让我们对太多的东西浅尝辄止,使太多的品鉴流于表面。我们开始习惯于看笔墨的力度或是书法家个人的魅力,更多的书匠用人们更喜欢的方式去创作,造使太多的时候因为重视经济利益而渐渐忽略掉了书法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气韵”。丢掉灵魂的书法作品只能是匠人所为,而梁老不同,他是真正可以称为书法家的人物。在七十余年中不断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与深入中,坚持着一份代表着中国艺术家的骨气,每一幅作品中都透露着阔远深邃的气韵,真挚且灵动。将毕生的经历都投入在艺术创作中,真正地用心去写,为书法作品赋予灵魂。这才是当代艺术家真正该坚持的,是一种气度与责任。

刘煦载在《书概》中曾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收沈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术秀颖。”我们赏读梁老的书法,其清雅的格调、严谨的布局。风骨内敛淡雅其表,精神外拓雄秀其中,峻峭中可见骨力。不作高声的喧哗,不造夸张的气势。从容不迫,却仍运气丹田。行云流水非可一试的洒脱,读不出那般纯净中究竟融进了多少天地的精华山间的灵气。走过多少坎坷路,化解多少风霜雨雪。简单却不乏奇妙的韵律跃然纸上,留恋忘返。让你再咀嚼品味中逐渐被一份深刻与内敛所吸引,为其作品的内涵所折服。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就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文人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以陋室的清贫的情境太反衬文人们所追求的精神家园的富贵高雅。正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梁老在七十余年对书法的潜心研究中,始终重精神而轻名利,耐得住寂寞,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坚守心灵的净土。从而形成了他书风自然、飘逸、洒脱的面目,给人以明月松间照,清风入怀来的审美感觉。在现在这样浮躁的社会中,实属是难能可贵。

文人的秉性——天赋、才气,是一笔巨大地财富,但它需要扎实的技术以支持,才能在高技术层面将所想呈现为视觉冲击。中国历史上所有诗人与文学家挥毫泼墨,胸中的万丈激情,化为笔下锦绣笔墨的万端柔思。李白“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草书歌行》);陆游“神龙战野昏雾腥”,“捶床大叫狂堕帻”,“吴笺属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草书歌》)。他们中不少人,在书法和文学上双击并造,其种种情采,在历史上令人好不羡煞。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太多太多自己的特色,挥毫泼墨,下笔如神的书法艺术家首当其冲为其特色之一。梁老作为当代书法艺术家的代表。跨越历史沟壑,填平历史伤痕,接续中国书法传统,传承中华文脉。路,就在脚下……

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尤形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轻焉。承载着人士的情感、体现着民族的精神。“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王安石在他的《读史》诗中所说的精神,应该就是梁老将书法作为毕生事业所追求的吧。

书法家要走向大境界,既要重视书法实践同时要重视书法理论的探索,更需要注意整体文化素养的培育与积累。只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垫底、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永葆自己新鲜的生命感觉和艺术感觉。梁老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的建树与境界非一般书法家所能比拟。

没有创新也不能算是继承,中国书法之所以能够奔腾不息,充满活力,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像梁老这样的书法家在继承的基础上从来没有停下创新的步伐。否则,只能是一方死水微澜的池塘,日久必腐,哪还有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灿若星河的景象。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