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人物介绍
基本信息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
生平介绍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Johannes Vilh elm Jensen,1873—1950),一八七三年一月二十日出生于丹麦日德兰半岛的希默兰镇。父亲是兽医,母亲是农民,善于讲故事,她给童年的扬森讲了不少希默兰一带的趣闻逸事,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从小就迷恋书本,尤其喜欢北欧的神话传说和丹麦的古典文学。十七岁时,他到格陵兰就读于教会学校,三年后毕业,于一八九三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
在大学里,他虽然学的是医学,但对文学创作兴趣极大,同时也为了赚取稿费维持生活。一八九五年,他的第一部长篇惊险小说《卡塞亚的宝物》在《拉夫恩》周刊上连载,以后又相继发表了《亚利桑那血祭》等三部以谋杀案为主题的惊险小说。这些小说虽然受到一般市民读者的欢迎,但却受到他所熟识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的批评。扬森决定改变自己的创作路子,决心创作出具有真正文学价值的作品。一八九六年,他的长篇小说《丹麦人》问世,接着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集《希默兰的故事》(1898—1910)。与此同时,扬森还创作了历史小说《国王的失落》三部曲(1900—1901):《春之死》、《巨大的夏日》和《冬》。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诺贝尔文学奖从一九四年开始停颁,到了一九四四年,尽管当时战争仍在继续,法西斯反动力量尚未被彻底消灭,但人们已经隐约感到噩运即将过去,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恢复,因为这也是战后“心灵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此,瑞典学院决定选择一位既有国际声誉,又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家,最后选中了丹麦作家扬森。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已十八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次终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颁奖的第一位获奖者。他的获奖是“由于他凭借丰富有力的诗意想像,将胸怀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新奇的独创风格结合起来”。扬森的主要作品还有描写人类发展过程的长篇巨着《漫长的旅行》六部曲,从约翰内斯?扬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乡下年轻人的形象。约翰内斯·威廉·扬森,关心事实和神话,追求一条横亘在过去的幻影和现在的现实之间的道路。
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扬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逝世。
人物性格
从约翰内斯·扬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作为一个乡下年轻人的形象。到哥本哈根 求学时,支持在野党,痛恨平庸和褊狭,一腔热血,愿为理想斗争。是一个勤勉、活跃的青年来自日德兰的青年,内向害羞而不易接近,但情感丰富。觉得丹麦实在太小了,看得烂熟的风物,直叫提不起劲来。同一个冰雪般冷静、又火焰般热烈的赌徒,把未知的命运,交付给异国的浪漫之旅中。首次的异国旅程,大开眼界,想像力如一马平川,一发难收。这个时期,对 科学技术和 机械化十分倾心,称羡不已。同胞H.C.安徒生或许是第一个描述了火车旅行的魅力的人。约翰内斯·扬森惊人地预言这个时代将出现 摩天大楼、 汽车、 电影等。在以美国为背景的小说《德奥拉夫人》(1904)、《车轮》(1906)中,不厌其烦地称颂再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简而言之,不但要跨越空间,也要跨越时间。这个将快速的变革、机械的噪音,谱成现代之歌的人,也同时上溯历史河流,探求人类本源,进入渺茫的远古时代,潜心研究那漫长遥远岁月的痕迹。
生活背景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的父亲是兽医,母亲是农民,善于讲故事,她给童年的扬森讲了不少希默兰一带的趣闻逸事,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许多极好的素材。对研究 生物及 哲学非常狂热,进展之迅速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他的生命力的基础,就是这项征服的本能。他的故乡是日德兰半岛西岸干燥的地区,叫希默兰。那儿的风土人情,深深地烙进了他的心坎中,少年时代的感受像心中的一道伏泉,日后涓涓地流泻而出。对家庭丝丝缕缕的回忆,是他灵感的宝库。他的父亲也出生于希默兰,后在法斯耶当兽医,他的祖父是葛莱亚的老职工。算起来,扬森可以说是农家子弟出身。颇有特色的是,他的第一本书就围绕着他的出生之地展开。在他那杰出的《希默兰的故事》中,描写着自古迄今那些原始的、半野蛮的人们,他们仍然生活在古老的恐惧之中。在他精湛的诗作中,可以强烈地鲜明地看出,他对童年的出生地的生动有力的描写。作品和地位
个人作品
自一八九六年开始,扬森曾多次出国游历,到过美国、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埃及、巴勒斯坦等地,还曾到过中国的上海和汉口。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小说、游记、散文等。长篇小说《德奥拉夫人》(1904)和《车轮》(1906)就是游历美国后,以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创作的两部当代题材的作品。从表面看,它们是侦探推理小说,实际上是两部描写社会问题的讽喻之作,情节曲折离奇,充满讽刺和幽默,特别是《德奥拉夫人》被誉为“丹麦近代最佳小说”、“丹麦的《浮士德》”,深受丹麦及北欧读者的喜爱。
扬森的主要作品还有描写人类发展过程的长篇巨著《漫长的旅行》六部曲,其中包括描写远古冰河时代猿人生活的《冰河》(1908),以丹麦古代英雄史诗“萨迦”风格写成、描写北欧海盗时代海盗集团活动的《船》(1912),描写斯堪的纳维亚一个民族英雄寻找天国的故事的《失去的天国》(1919),描写丹麦母权社会时代人们从原始野蛮的群婚风俗向文明过渡的《诺尔纳·盖斯特》(1919),描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克利斯朵夫·哥伦布》(1921)以及描写青铜器时代生活和风俗的《奇姆利人的远征》(1922)。这六部长篇小说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具有史诗的宏大气势和优美奇特的风格,它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渊博的人类学知识。
除以上作品外,扬森还写了不少神话传说,主要有《北欧神话》九卷共一百五十篇(1906—1944)。他创作的诗集有《诗集》(1906)、《世界的光明》(1926)和《日德兰之风》(1931)。散文、随笔和艺术史著作有《哥特的复兴》(1901)、《新世界》(1907)、《北欧精神》(1911)、《时代的序言》(1915)、《进化与道德》(1925)、《动物的演变》(1927)和《精神发展的历程》(1928)等。
社会地位
翰内斯·扬森,关心事实和神话,追求一条横亘在过去的幻影和现在的现实之间的道路。显示了原始的东西对一个感受丰富的人的魅惑以及把狂暴的力量转化为柔顺的情感的必要性,这个激烈的对比,使他的艺术作品臻至完美的最高峰。他的作品中,文句活泼生动,表现力强,句句掷地有声,读之如沐春风。这位深深地植根于自己国土的诗人,吐字如诗般动人,扬森的声音是丹麦日德兰的声音。由于他的才能他把北欧的精神在历史上绵延下去,也歌颂了北欧的民族对自然的胜利斗争。他无愧为一位才华卓著的言论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诺贝尔文学奖从一九四年开始停颁,到了一九四四年,尽管当时战争仍在继续,法西斯反动力量尚未被彻底消灭,但人们已经隐约感到噩运即将过去,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恢复,因为这也是战后“心灵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为瑞典学院决定选择一位既有国际声誉,又有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家,最后选中了丹麦作家延森。延森已十八次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终于成为二次大战中恢复颁奖的第一位获奖者。
有关评价
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的三绝”,同时他还被誉为“丹麦语言的革新大师”。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