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华(京剧)

简介: 张春华(1924年12月-2019年3月),原名张士铭,祖籍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生于天津,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院著名武丑演员。2019年3月5日晨6点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京剧武丑泰斗张春华遗体告别仪式周六(2019年3月9日)举行。<br>
[展开]

张春华(京剧)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幼年为家境所迫,年方10岁就正式到天津天华景稽古社科班学戏,工武丑、武生,得娄廷玉、丁秉春等传授,并得尚和玉指点。出科后,在京、津等地搭班。1943年春节,代叶盛章演出《时迁偷鸡》名噪津门,同年正式拜叶为师,赴京随富连成科班演出。同年,赴沪与贺玉钦同台合作。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因其主演外国故事京剧《侠盗罗宾汉》而初露峥嵘。后来凭着他主演的《盗甲》、《酒丐》、《巧连环》等多出精彩剧目活跃在京、沪京剧舞台上,尤以白口脆快、开打火爆的高超技艺取胜。在所演的剧目中,张春华先生的表演十分注重遵循技艺为塑造人物服务这一宗旨,其中尤以擅长设计武打动作而最为驰名。

1946年与张云溪合作成立云华社。曾因腿伤一度辍演。1949年加入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二团,后转入中国京剧院,与李和曾、张云溪、李洪春等长期同台合作。1951年与张云溪一起改编《三岔口》一剧,成为驰誉南北的优秀剧目。他还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猎虎记》、《五鼠闹东京》等许多新编剧目,并向川剧名丑周企何学演了《秋江》,使其成为京剧保留剧目。1979年后,他仍坚持舞台演出,与李世济、张云溪等经常巡回演出于全国各地。1988年在全国新剧目会演中与天津青年京剧团合作主演新编剧目《草莽劫》。

艺术特点

他幼工扎实,技艺精湛,台风光彩照人,允文善武,是 叶派武丑的主要继承人。

代表剧目

他的擅演剧目有武丑戏《 三岔口》、《 盗银壶》、《 打瓜园》、《 酒丐》、《盗甲》、《盗钩》、《盗戟》、《 时迁偷鸡》、《 三盗令》、《 三盗九龙杯》、《铜网阵》《白泰宫》等;武生戏有《 秋江》、《 连环套》、《 猎虎记》、《 三打祝家庄》、《草莽劫》、《 林冲夜奔》、《童林出世》、《江南剑侠传》、《石猴出世》、《 闹天宫》、《 闹龙宫》、《 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儿童戏有:《 小放牛》、《 沉香救母》;现代戏有:《 节振国》、《喀隆湾》、移植美国电影《 侠盗罗宾汉》。1957年与 法国合拍电影《 风筝》扮演片中的 孙悟空。

获奖情况

1951年赴德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以 哑剧形式参赛,主演《 三岔口》,获表演一等奖。

张春华

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 戏曲观摩演出,获演员一等奖。

艺术交流

1955年随中国艺术团赴法国、意大利、 比利时、荷兰、 瑞士、英国、 南斯拉夫等国演出,轰动巴黎、 罗马、伦敦等 西欧城市。

中国京剧院二团成立,张春华与 张云溪、 李宗义、 云燕铭同为主要演员,他们先后联袂排演了《 猎虎记》、《 高亮赶水》、《九龙杯》、《 三盗令》、《大破铜网阵》等一批优秀京剧剧目

1957年在与法国合拍电影《风筝》扮演片中的孙悟空

1978年随中国艺术团赴美国各大城市演出《 秋江》一剧,受到美国广大观众欢迎

1987年赴英国卡迪夫,给来自世界各国的京剧爱好者讲授京剧表演艺术以及京剧武丑的艺术特点,并在伦敦高夫先生举办的东方古典艺术研讨会上演出了《 秋江》与《借扇》,受到各国艺术家和新闻界知名人士的热烈欢迎。

艺术传人

他的弟子有 孙绍东、骆焕友、靳智棋、刘佳、王浩等。

人物事迹

一生从艺独钟丑行

京剧行内有句老话“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京剧 艺人若想成功只有苦练而无任何的捷径可走的道理。在中国京剧院,一些资深人士都知道,张春华先生仅和已故著名武生演员 张云溪先生的合作演出就长达50年,此外还分别与其他众多名家多时同台献艺。张春华老先生主要以演武丑为主,同时兼演 文丑。但懂行的人都深知,不论是讲究做工、念白的文丑和 武功技艺精湛的武丑,都要求演员必须具备扎扎实实令人拍案称奇的技巧,才能把戏中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张老向笔者言称,每天少吃一顿饭可以,但绝不可一日不练功。张老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天天早起练功不辍,这已成为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其代表性剧目中的许多艺术形象,就体现了只有经过长期磨练而积累形成的一种人物的特殊神韵。譬如在武丑戏中有以特别吃功夫见长的《 三岔口》,《 打瓜园》、《 时迁偷鸡》,亦有与 旦角相配的《 秋江》等一批令人百看不厌的京剧剧目,就很好地向世人展示了张春华先生早年刻苦练就的轻灵、绵软、松弛、舒展侵佳的“ 童子功”功夫。张老常以一句菊坛行话自勉,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戏要想赢得 戏迷和观众,惟有靠实实在在的表演质量,否则人家决不会买你的账”。

心里只有观众

几十年来张春华先生一直是一位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京剧名丑,每当忆起观众对自己那一份厚爱,耄耋之年的张老便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由衷感慨。他向笔者娓娓道出了这样一件令其终身难忘的如烟往事。那是1955年大年三十那天的晚上,在 中国大戏院门口,一些痴迷的观众朋友昌着冬日的严寒,提着小板凳,硬是排了一夜的队买票,图的就是看初一张老主演的剧目《 三岔口》。

记得当时很不巧,正赶上张老患感冒发烧40度,京剧院领导征询是否变更一下时间演出,张老一口回绝,坚持如期按时开锣。演出当中,由于一直在发烧,所以手没劲儿,刀有些攥不住,结果耍的时候刀一下子掉在台上,但观众中却没有一个喝倒彩儿的。

当戏终谢幕时, 张云溪遂将张老患病发烧但坚持如期演出的情况告知观众时,赢来戏迷经久不息的阵阵热烈掌声。此情此景虽已过去近半个世纪,但每当想起这件往事时,他心中就久久地难以平静。许多年来,正是戏迷的大力支持,观众的热切关爱之情,一直鞭策和激励着他演好每一出剧目。长期以来由于责任心使然,张春华先生坚持无论演哪出戏,始终牢记要以饱满的激情尽职尽责地塑造好所演的每一个人物,不能产生一丝一毫的懈怠情绪,当然这也是一个演员必须具备的艺德。

继承传统 收徒育人

原全国政协主席 李瑞环同志对京剧艺术的弘扬和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百忙中,瑞环同志亲自指示有关部门搞了一个跨世纪的“百戏工程”。中国京剧院的领导也审时度势多次来到张春华先生家中拜访,着重与其谈到丑行不能后继无人,要抓紧时间培养的问题。

这样,在各级领导的直接关怀下,张春华老先生识大局、顾大体,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大不如以前的一些具体困难,先后收上海京剧院的 严庆谷、天津京剧院的 石晓亮、北京京剧院的 年金鹏等年轻人为徒倾心传艺。与此同时张老还应邀为 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班承担授课任务。他还诚恳地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尽其所能地让京剧丑行发扬光大。

最后 张春老还大声疾呼,应当加紧培养年轻的京剧苗于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尽量给他们更多的舞台锻炼与表演的机会。只有多演出、多摔打,才能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

人物逝世

2019年3月5日晨6点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遗体告别

京剧武丑泰斗张春华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9年3月9日(星期六)10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