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

简介:       柯杨,人名。值得关注的人物有柯杨柯杨,女,汉族,1955年7月生于天津,中共党员,1974年3月参加工作,1982年10月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医学部常务副主任。协助校长负责医学部全面工作,分管全校有关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柯杨(1935.8— ),男,甘肃宁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
[展开]

柯杨的个人经历

北京大学柯杨

  柯杨-个人简介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55年7月

  研究方向:胃癌、食管癌相关研究

柯杨

  主管工作:医学部全面工作、科研工作、人事工作、学科建设与对外交流

  柯杨-主要经历

  1974年3月至1976年2月北京延庆县插队。

  1976年2月至197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医士班学习。

  1979年2月至1980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研究所住院医生。

  1980年9月至1982年10月北京医科大学肿瘤防治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学位。

  1982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肿瘤防治研究所)研究人员,副研究员(1990年)、研究员(1994年)、博士生导师(1996年)、教授(2000年),副所长(1997年7月至2001年5月)。

  1985年9月至1988年12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国家癌症研究所(NCI)人类癌变研究室访问学者。

  1994年至1998年,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每年访美3至6个月从事研究工作。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2003年12月起北京大学党委常委。

  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2004年12月至今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柯杨-简要经历

  1982年9月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

  1982年9月至今,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研究人员

  1985年9月-1988年1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4年-1998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

  2003年1月,北京大学副教务长

  2003年6月,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2004年6月,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1]

  柯杨-论著与成就

  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及病变的机制。从两个方面开展的工作为,一、克隆恶性肿瘤与癌变相关的新的基因,研究其功能和应用价值。二、筛选针对生物致癌因素(病毒、细菌)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如HPV相关食管癌及H.Pylori相关胃癌的遗传易感性,以便解释在大量感染人群中只有少数人癌变的机制,并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早治工作奠定基础。在研究工作中曾经或正在作为第一承担人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科委重大项目及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作为分题负责人,参加国家973肿瘤项目、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项目及市科委研究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杂志被SCI收录12篇,引用率达三百多次,于1993年被评为"卫生部首届百名科技之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第4作者)、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第1作者)、北京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次(第1作者)。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口头发言三次,培养研究生博士6名(在读3名),硕士20名(在读8名)。获国际专利一项,申请国际专利一项。

  柯杨-社会职务

  北京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北京肿瘤学会理事;《中华肿瘤杂志》、《肿瘤临床与研究》杂志编委,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

兰州大学柯杨

  个人简介

  柯杨

  (1935一),男,汉族,甘肃省宁县人。历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曾任中文系系主任。系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俗学会副理李长、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为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是我省著名的花儿学、民俗学专家。

  主要经历

  他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并十分重视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求证,因此在民间文学、西北民俗、西北花儿研究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在国内外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将花儿推向世界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生指导中,他所指导的美国和德国的两名研究生均以"花儿学"长篇论文分别获得印地安那大学和特里尔大学的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主编的26卷本大型文献丛书《西北民俗文献》已于1990年正式出版发行,并参与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民间文学概论》(1980)、《民俗学概论》(1998)和(中国风俗辞典)(1990)及《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1992)等书的编辑撰写工作。他自从1958年从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后,就开始留心民间文学,特别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花儿。1963年初上莲花山,即被空前盛大的花儿会和深富地方风味的莲花山花儿所深深打动。28岁的柯杨,以其流利的文笔、敏捷的思路,写下了他踏上民间文学之路的第一篇记述性文章(在莲花山花儿会上》。文章约6000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莲花山花儿的喜爱。文章中对莲花山花儿和花儿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对社会事象的洞察和综合提炼能力。当历史的巨轮步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继1951年(花儿溯源)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发表,柯杨的创作犹如火山爆,一发不可收拾。

主要论著

  柯杨为人平易近人,乐于助人,有很好的人缘关系。他不但在大学执教,而且常常应基层邀请去传经送宝,讲学采风,不辞劳苦,为其他人修改作品,指导论文,深得广大民间文学爱好者的尊重。他先后写作发表了120余篇学术论文,并与雪犁合编《花儿选集》(1980年)、《西北花儿梢选》(1987年)、《中国风俗故事集》等。他的主要事迹已收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1990年)、《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家辞典》(1993年)、《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1995年)、《远东及澳洲地区名人录》英国,1988年《世界名人大辞典》《英国,1990年》及《国际杰出领导者名录》《美国,1991年》。论文《中国的山魅与巴西的林神》获《民间文学论坛》首届"银河奖"三等奖。柯杨教授最重大的贡献是把花儿介绍到国外。他通过接待来甘肃莲花山考察采风的外国专家学者,通过指导外国研究生,通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通过写文章,系统全面地向国外介绍洮岷及河涅花儿,让中国西北花儿及花儿学传遍世界。1981年香港《文丛》第三期上刊载了他的采访记《西北高原的一颖明珠―甘肃莲花山花儿会漫记》一文。他在文中向海外详细介绍了莲花山花儿与花儿会的情况。1992年6月,他又为《金星》杂志撰写了《"花儿"研究在国外》、《洮岷"花儿"在港台》两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花儿在国外及港、台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成就。1997年,他又去韩国参加国际民俗学术讨论会,提交了《眺氓花儿中的祭祀性歌谣》论文,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进人新千年后,柯杨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深入。

主要奖励

  2000年八九月间.他又应邀去荷兰、意大利出席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并宜读了《听众的参与和民间歌手的才能―兼论"洮岷花儿.’对唱中的环境因素》,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2001年4月22日,他又写了《莲花山花儿程式论》一文。《莲花山花儿程式论》一文从"莲花山花儿的创作程式类型"、"莲花山花儿的对唱程式对歌手即兴创作的影响"、"程式规限下民间歌手的创造性"等三个方面对莲花山花儿程式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多年来深入基层采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5月21日,在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表彰会上,柯先生获采风"成果奖",成为甘肃惟一获此殊荣者。2002年2月18日,他的又一论文《社会转型时期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脱稿。2002年6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一书,该书获得2004年8月获得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

详细介绍

  柯杨(1935.8-),男,甘肃宁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讲授过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研究、花儿研究、民间文化研究方法论等课程。1960年8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两次获兰州大学教学优秀奖。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九年,兼任过国家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近年还应邀在甘肃省各高校和省、市、州、县所举办的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达70余次。

  学术著作《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2002年)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4年8月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另一部学术著作《民间歌谣》于2006年9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西北民俗文献》(26卷,1990年)、《中国风俗故事集》(上下册,1985年),参与高校教材《民间文学概论》(1980年)、《民俗学概论》(1998年)和《中国风俗辞典》(1990年)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甘肃永登县薛家湾人的职业及其信仰习俗》(1988年)、《中国民间社团》(1986年)、《中国的山魈与巴西的林神》(1984年)、《民俗学应用研究漫议》(1988年)、《论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史意义》(1994年)、《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002年)、《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2006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2006年)、《振兴传统节日文化--中国文化崛起中的重要一环》(2007年)、《简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开发及相关问题--以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的开发为例》(2007年)、《"民俗主义"对花儿研究的启迪》(2007年)、《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2007年)、《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关于甘肃省西和与礼县传统乞巧节的调查报告》(2007年)等,曾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或引用。先后发表古典诗词创作100多首,于2006年8月荣获中华诗词协会首届全国功勋杯诗词大赛金奖,并获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先后访问过美、韩、荷、德、意、法诸国,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民间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一定贡献。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远东及澳洲名人录》(1988)和《世界名人词典》(1990)。2001年5月,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采风成果奖;2007年6月,荣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11月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2007年12月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奖。

 

大小病都去大医院 病根在基层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基层医疗不发达,国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这是造成当前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改最重要的是补偿机制和收费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基层医疗不发达,国人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这是造成当前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柯杨委员:大小病都去大医院 病根在基层不足。

中国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

       除了担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还是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一直关注中国民众的健康问题。她说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生活压力的增加,中国人从儿童到老年人各个阶段的人群健康状况都非常不理想。

全民身体素质的下降给社会医疗系统造成巨大压力,直接导致全国各地出现看病难现象。 柯杨认为,医疗资源不足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基层医疗不发达。

       她说,“实际上,最大量的医疗资源应该到基层去,在基层患者和医生能建立健康的医患关系,很多病在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治疗。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医疗水平越来越发达,我们开始只关注高端医疗。技术发展了,成本提高了,收费也高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好的医学院中有30%-40%的人选择做全科医生,而在中国,全科医生却被视为低人一等。

       柯杨分析说,“全科医生实际上应该是最优秀的人去做。他们也真的应该成为民众和社区健康领袖。但是在我国,好的医学院校几乎没有这种岗位,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专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永远是在自己的院校做。”

       她认为,中国医疗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过渡期,应该两条腿走路。需要增加一些培训,多培养一些全科医生。

健康才是幸福的首要因素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民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很多人提出“幸福指数”的概念。柯杨认为,健康才是幸福的首要因素。

       “我觉得健康应该是幸福感的第一位。人首先要健康,然后才能谈个人价值的实现,包括收入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受不受人尊重等等。”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过度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衡量社会发展的其他因素,比如说人民的健康状况和人均期望寿命。

       “我们GDP迅速发展,国家进步了,我们生活富足了,但是中国人的人均期望寿命却没有相应增长。现在我们甚至还不如比我们经济条件差的某些国家。”

       她提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延长人均期望寿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希望民众能提高健康意识,也呼吁政府给予更多关注。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