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培彬

简介:傅培彬(1912~1989年),外科学家。1939年毕业于比利时卢汶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建国后,历任广慈医院外科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瑞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比利时皇家医学院外籍名誉院士、法国外科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起,在国内施行大动脉瘤切除术,并开展人工心肺机的研制和冷冻干燥血管保存法的研究。1965年后在胃癌、结肠癌的扩大根治术方面,提出不少新的见解。1979年至1981年先后组织、指导进行了肝脏移植术,取得一定经验。主编有《心脏外科学》、《血管外科学》。
[展开]

傅培彬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傅培彬,全国劳动模范。江西萍乡人。民国12年(1923年),随父勤工俭学去法国读小学,后去比利时读中学。民国28年,在该国鲁汶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并在阿洛斯特市市立医院任外科住院医生。民国35年回国。翌年,任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外科主治医生。1951年,任外科主任。1952年,任外科教研组主任、教授。1961年,被任命为广慈医院副院长。1978年,任瑞金医院院长。

50年代,傅培彬从事血管外科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总结了“无名动脉瘤切除”及“主动脉狭窄切除”,并与洪锡纯、董方中等编写了国内第一部《心脏外科学》及《血管外科学》。1958年,在他的领导下,成功地抢救大面积灼伤工人邱财康,在国内医学上创造了一个奇迹。60年代中期,他提出“胃癌扩大范围根治术”的观点,沿用至今,疗效已达国际水平。70年代,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例肝脏移植和心脏移植,此项手术的成功,为国内器官移植外科打开了局面。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愈率,在国内本来几乎等于零,经他十多年的研究,创立了一整套抢救手术及综合措施,抢救成功率已上升到70%,达到国际水平。他还在国内首先开展“消化道一层吻合”,形成闻名全国的“傅派手术”。他除专著外,发表的论文共93篇。

傅培彬从医50年,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一次他在抢救一位严重失血的患者时,为了抢时间,先输上自己的鲜血,紧接着又上手术台,给病人手术,终于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一次他女儿患脑膜炎正病危时,为了抢救其他危重病人,置自己女儿不顾,而去做其他病人的手术。他还经常资助病人买药、买营养品,亲自为病人换药、洗脚、擦身。

傅培彬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常说:“作为一名医学教授,培养工作未做好,治疗病人再多也不算完成任务”,所以,他从讲课到手术示范,带研究生从开题到论文答辩,都要亲自参加指导。经他培养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医院院长、主任和名医。由于他在医学科学事业上兢兢业业,贡献卓越,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82年,被比利时皇家医学会授予外籍荣誉院士。1983年,被法国外科学会吸收为荣誉会员,被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科研究院聘为通讯院士。

1988年7月,比利时国王授予荣誉勋章。他还被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主任委员,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胆石研究协作组华东组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三届、五届、六届代表。

傅培彬

最后编辑:2022年03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