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莪相(Ossian),古代爱尔兰说唱诗人。1762年,苏格兰诗人麦克菲森(JamesMacpherson,1736—1796)声称“发现”了莪相的诗,他假托从3世纪凯尔特语的原文翻译了《芬戈尔》和《帖木拉》两部史诗,并先后出版,于是这些所谓“莪相”的诗篇便传遍整个欧洲,对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这些作品虽有部分是根据凯尔特语民谣写成的,但大部分是麦克菲森自己的创作。关于“莪相”诗篇真伪问题一直是批评家研究的一个课题,直到19世纪末,研究证明,麦克菲森制作的不规则的凯尔特语原文只不过是他自己英文作品的不规则的凯尔特语的译作。至此,关于莪相的争论才得以解决。学术界一致认为,被浪漫化了的史诗《莪相集》并非真正是莪相的作品,而于16世纪前期整理出版的《莪相民谣集》才是真正的爱尔兰盖尔语抒情诗和叙事诗。歌德当时读到的莪相的诗是麦克菲森的创作,不能与真正的莪相诗篇《莪相民谣集》相混淆。(由于莪相在历史上没有太多文字和图片的记载,故此右边的图片不是他本人,只用于代替)
相关搜索
莪相之裔
黄昏之星呀!你在西方美丽地闪耀,你从云里抬起明亮的头,壮丽的移步山峦。你注目荒原,为寻何物?暴风已经停息,从远处传来湍急的山涧淙淙,咆哮的波涛拍击着巉岩,黄昏的蚊蚋在田野上成群地乘风鼓翅,嗡嗡有声。你在寻觅何物,美丽的星光?你面带笑容,缓缓移动,快乐的波涛萦绕着你,将你的秀发濯洗。别了,安静的光华!辉耀吧,你这莪相心中壮美之光!
这是歌德近乎自传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让维特、绿蒂眼中噙满泪花的诗篇,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被诗人马君武以《阿明临海哭女诗》为题译介进来。书中的维特为莪相歌诗所感,如醉如痴;在书外,歌德本人更情难自禁,深受影响,动手翻译了大量莪相的诗歌。
Ossian,相传是爱尔兰盖尔人古歌者,1762至1763年间,苏格兰诗人麦克菲森声称“发现”了莪相的诗,他发表了两组莪相之歌的英译诗,风行一时,一大批深受浪漫主义感召的年轻人拜倒在莪相的诗韵下,但实际上那些诗大多是麦克菲森自己的创作,间杂有根据爱尔兰民谣托古而成的文字。
1893年,一本薄薄的小书在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轰轰烈烈地进行中出版,作者是已经出版过《奥辛的漫游及其他诗作》(The Wanderings of Oisin and Other Poems)的威廉u2022勃特勒u2022叶芝。尾声的“踏入薄暮”透露了书的名字——《凯尔特的薄暮》,雾霭笼罩,月色撩人;更可被看作是着力发掘翻译古代传奇故事、盖尔语诗歌以及近代的盖尔语民歌工作的结果——于1888年写成的《爱尔兰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后续或补篇。
“故事都是一个叫帕迪u2022芬林的人讲的,他是一个眼睛挺有神的小老头……”这段话在叶芝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出现过,他谦虚地把功责全推给了小老头帕迪u2022芬林,正如麦克菲森的优美诗篇皆赖莪相之名。
在《爱尔兰农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一文中,芬林便出场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哄母亲开心的绝活儿,在薄暮中又时刻氤氲在我们周围,即使叶芝无不懊悔地写下:“现在我一看到这本笔记就懊恼不已,因为最后那几页空白再也无缘填满。”芬林虽然未曾见过大千世界,但是他讲述形形色色的场面的本领却毫不逊于荷马。
搜集自爱尔兰斯莱戈和戈尔韦两地的四十个片断亦诗亦文,亦谑亦悲,是叶芝在爱尔兰西北沿海村庄采风,和当地的各色人物交友聊天,并对这些谈话笔记稍加整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编写而成的。诗作化为日后的苇间清风,神神鬼鬼者或可昭示后来的M.R.詹姆斯的《不平静的坟墓》,也暗藏着叶芝自身神秘主义倾向的愈陷愈深,1925年,集大成的《幻象》出版,叶芝以月相的二十八相和锥体交互来阐释世事的循环,文体上也如《凯尔特的薄暮》一样,散文中兼有说理,平实里常有韵文奇峰突起,仍然是不肯轻易戴上作者的冠冕,谦卑地侍卫在子虚乌有的欧文u2022阿赫恩和迈克尔u2022罗巴茨身后。由于文风轻盈,颇让写者使得顺手,2006年玛格丽特u2022阿特伍德也以相同文体写作了《帐篷》,薄薄一册,短文诗歌,记梦语怪,杂感托寓。
在爱尔兰,旋风被称为海诺迪亚斯众女儿之舞,凡人若看见并长时间欣赏,便会对日常事物失去兴趣,终日痴迷于此。叶芝终其一生都深深热爱着爱尔兰的文化,当他对平民生活浪漫化的美好憧憬破灭时,便不可避免地走向爱尔兰文化中神秘的一面,和被偷换的孩子一样走进仙人们的世界,神隐不现。
墓志铭冷镌一偈:冰凉目光一瞥,死生,驭者且赶路!漫游的叶芝已上路,倚石寐于日暮。
<莪相之裔>/沈宇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