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一之,1943年生,男,汉,祖籍湖南,共产党员,本科学历,中国漆艺家。1962年进入雕漆厂,1965年入伍,1969年回北京雕漆厂,1974年调工会,1979年任生产科长、生产总调度,1882年任销售科长,1983年任付厂长,1985年任厂长,1991年调任北京首饰厂厂长,1993年调任北京工美学会付会长至退休。1999年开创“乡风艺术社”,从事根雕、卵石雕等民间艺术研究。
曾担任过的职务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中国黄金珠宝行业联合会第一副主任
北京漆艺研究会会长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北京第一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会委员
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出口部副经理
北京雕漆厂厂长
北京首饰厂厂长
上海工艺美术行业联合会常任理事
北京根艺研究会理事、怀柔分会会长
北京延庆县政府经济顾问
河北曲阳县政府经济顾问
企业管理方面的成绩
在企业管理上,创造了“成本控制生产法”、“利润价值反推法”等促进产品更新,品种更换,利润增加的新办法。在他主持工作期间产品销售额并无大的增长,而利润总额却每年以100%的速度提高。企业在他倡导下,严格质量,推行一套高出当时水平的新标准,后来被轻工部采纳,成为全国漆器的行业标准。80年代北京雕漆厂率先开展大师评定,推行高薪、高职、个人工作室制,成为轰动一时的改革新闻,受到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的广泛报导。被称为“北京雕漆现象”。198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企业家”。
艺术方面的成绩
他从小拜著名雕漆老艺人马海清为师,成为北京雕漆老字号“继古斋”第四代传人。由於师从正宗,技艺全面,根底扎实,加上长期勤奋努力,他掌握了从原料配制、作地髹漆到设计雕刻的制作全过程。成为目前为止唯一实际上精通雕漆制造全部技艺的漆器艺人。
他带领设计技术人员创作了许多各有特色的艺术珍品,他还亲自设计、主持参预设计制作了不少优秀雕漆作品。其中“2.8米剔红亭子炉”气势恢宏,典雅古朴,被台湾博物馆收藏。“3.2米花卉黄地剔红大瓶”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1米剔红乾隆壶”被全国旅游博览会评为“优秀奖”。他主持设计制作的巨型作品首都宾馆“剔红大抱柱”,大观园饭店“剔红大立柱”,开创了在大型高档建筑中采用民族雕漆艺术的先河。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赞扬嘉奖。发明了胶木胎新工艺。大大加快和提高了胎质的质量和品种。创制研发了“雕漆漆砂砚”“雕漆画”“堆彩工艺”等新技术、新品种,在首届全国漆艺展上获得金奖,新华社海外版给予充分报导。在80年代还亲自发明了“葫芦雕”,为民间艺术的恢复开辟了新路。他研制了“雕漆鼻烟壶”新工艺、新品种。
他主持并参预设计的“36公斤黄金珠宝金銮宝座”,成为故宫博物院审定的国家级珍宝。他还多次出国参加艺术表演,并应邀进入丹麦皇宫表演雕漆艺术。1990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漆艺家”荣誉称号。
近年来还研究创造了“卵石雕”新艺术形式,其卵石雕、根雕作品多次获得北京市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的“银奖”、“优秀奖”。
已出版的理论著作
《北京雕漆》画册
《北京一宝——雕漆》
《中国雕漆简史》
《红楼梦艺术与珍奇》
《工艺美术创新概论》
待出版著作
《市场商品学》
《闲侃红楼梦与民间艺术》
《红楼梦俗语艺术》
《根雕艺术研究及作品》
《卵石艺术及作品》
《雕漆经》
《闲言碎语》诗集
相关词条
雕漆 马海清
革命烈士李一之
李一之(1904—1940),又名百根,东莞高埗上江城人。1926年东莞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旋参加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于敌手,李一之对日军的野蛮侵略和国民党的行径,深恶痛绝。他回到家乡,力图唤起民众,合力抗日。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李一之在广州防空司令部任参谋。这期间他结合实际,编写了《论东莞水乡的游击战》的小册子。1938年春,他又编写了一本关于广东游击战的书,自己花钱铅印出版,立志动员广大民众开展游击战争,用以打击日本侵略者。1938年5月,由尹林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在香翰屏手下当参谋作掩护,积极从事于兵运、情报和统战工作。
1940年,他被升任为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所中校作战课长兼基干大队大队长,为我党和部队提供了一批批重要情报。同年2月,国民党在东江策划第一次反共高潮,阴谋以各种手段聚歼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李一之即向我东江抗日部队发出秘密情报,使国民党的罪恶阴谋未能得逞。同年4月,.李燮邦就义,他竖“侠骨长存”刻碑于李燮邦墓前,香翰屏闻之大怒,即派入毁去墓碑,并将李一之撤职留所察看,后在地下党营救下脱险。8月,经香港到王作尧大队部工作。10月底,部队党组织同意他回水乡开展游击战的请求,他与战友叶碧华回到上江城,以做稻谷生意作掩护,发动群众,打击日伪。他冀望将乡村中的土匪武装分化争取过来,便于同年12月,深入匪巢,到芦溪村会见土匪头子李潮,不幸为李潮出卖而被捕。就义前,他高呼口号,被日军当即割下舌头,并在他身上乱捅了数刀后推下河中,惨烈殉难。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