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培发

简介: 姚培发(1921~1999年),男,浙江余姚人。194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学工作。 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教授、姚培发主任医师,在杏林园地上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他治学严谨,勤求古训,精研《内经》、《伤寒论》,长期致力于老年病、高血压、肝病、老慢支等疾病的专题研究,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展开]

姚培发的个人经历


姚培发 - 详细介绍

1942年7月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学工作。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首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顾问,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姚老自幼秉承家训,治学严谨,谦虚好学。他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尤注重实践。早年求学临诊见习时,曾不辞辛劳,走遍浦江两岸众多名医诊所撷秘取宝,深得沪地前辈名中医赞许。

姚师认为,一个临床医生一定要在广泛接触门诊病人的基础上进行重点研究,才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技术要求。所以,他早在50年代初就参加了市门诊部的高血压病专题研究组,60年代又参加了龙华医院肝炎、老慢支专题研究小组,80年代则参加了由龙华医院及上海中医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老年病专题研究小组。老年病课题组以《内经》有关“肾气盛衰”、“天癸至竭”等理论为主导,提出了“肾虚精血不足是人体衰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与此同时创制了补肾填精抗衰老新药“还精煎”,一时反响强烈。该课题荣获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还精煎及其拆方对延缓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HPGT)轴衰老的作用研究》荣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姚师对补肾法延缓衰老和防治多种老年病的学术见解,渊源于《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尤得力于名医张景岳之温补学说,组方遣药致力于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之说。付诸临床,确有实效。姚师的体会是,多阅书可以广见识,多实践才能出理论。他遵循古训“肾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认为肾虚既反映了机体衰老的生理现象,也反映了多种最终转归的病理结果。以外感热病为例,太阳病不解,外邪可由表入里而及少阴甚或直中少阴,导致心肾病变,温病由卫气而营血,从上焦入下焦,最终亦无不损及肝肾,以内科杂病而言也是如此,最终都要伤及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穷则死。这充分说明了人体肾气的盛衰,既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又是各种疾病预后吉凶的重要指标。

补肾填精法延缓衰老的研究课题也是姚师带教研究生的主要内容之一。衰老虽然是一种多环节因素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但从临床与实践研究的结果来看,肾虚往往同免疫功能的降低、内分泌的失调、遗传因素的改变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补肾能够纠正阴阳推移,从而激发、调整、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抗衰益寿、却病延年,具有扶正与祛邪双相调节作用。

姚培发 - 人生经历

曾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副主任、中医内科副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龙华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首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顾问,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

姚老自幼秉承家训,治学严谨,谦虚好学。他博览群书,广采众长,尤注重实践。早年求学临诊见习时,曾不辞辛劳,走遍浦江两岸众多名医诊所撷秘取宝,深得沪地前辈名中医赞许。

姚培发

姚培发 - 个人观点

姚师认为,一个临床医生一定要在广泛接触门诊病人的基础 上进行重点研究,才能达到“一专多能”的技术要求。所以,他早在50年代初就参加了市门诊部的高血压病专题研究组,60年代又参加了龙华医院肝炎、老慢支专题研究小组,80年代则参加了由龙华医院及上海中医学院等单位组成的老年病专题研究小组。老年病课题组以《内经》有关“肾气盛衰”、“天癸至竭”等理论为主导,提出了“肾虚精血不足是人体衰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与此同时创制了补肾填精抗衰老新药“还精煎”,一时反响强烈。该课题荣获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上海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三等奖,《还精煎及其拆方对延缓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HPGT)轴衰老的作用研究》荣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发表学术论文30篇。

姚培发 - 学术来源

姚师对补肾法延缓衰老和防治多种老年病的学术见解,渊源于《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尤得力于名医张景岳之温补学说,组方遣药致力于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根之说。付诸临床,确有实效。姚师的体会是,多阅书可以广见识,多实践才能出理论。他遵循古训“肾为先天之源,生命之根”,认为肾虚既反映了机体衰老的生理现象,也反映了多种最终转归的病理结果。以外感热病为例,太阳病不解,外邪可由表入里而及少阴甚或直中少阴,导致心肾病变,温病由卫气而营血,从上焦入下焦,最终亦无不损及肝肾,以内科杂病而言也是如此,最终都要伤及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穷则死。这充分说明了人体肾气的盛衰,既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又是各种疾病预后吉凶的重要指标。

姚培发 - 研究方向

补肾填精法延缓衰老的研究课题也是姚师带教研究生的主要内容之一。衰老虽然是一种多环节因素相互作用的生物学过程,但从临床与实践研究的结果来看,肾虚往往同免疫功能的降低、内分泌的失调、遗传因素的改变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补肾能够纠正阴阳推移,从而激发、调整、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以达到抗衰益寿、却病延年,具有扶正与祛邪双相调节作用。

姚培发 - 学术观点

主张补肾填精为主抗衰老
姚师分析了自隋唐至明清代表性方书中具有“耐老”、“不老”、“延寿”作用的方剂,发现补肾填精为主的占大多70%。而姚师以还精煎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发现能改善神疲乏力、腰膝疲软、眩晕、耳鸣、尿频等肾虚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肺功能和视力,提高握力,延缓骨质疏松发生,动物实验中也得到证实。因之认为补肾填精可以调补元阴元阳,扶正祛邪。综合各家报道,补肾法有调节神经、内分泌、核酸代谢、提高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延长机体生存期、改善性功能等作用。

张景岳:“精虚者易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姚师深得其传。认为补肾既能填补机体虚损的精血亏乏,也能促进机体化生精微的能动作用。补肾包括肾阴、肾阳二个方面,肾阴是基础,为物质也,肾阳乃生命之动力,即功能也。姚师主张以补肾填精为主,补精以能化气也。临床善用地黄、枸杞子、首乌、女贞子、沙苑蒺藜、川续断、巴戟、苁蓉之类“补而不滞”、“滋而不利”之品。姚师谓生地熟地是补肾填精至要之药。且生熟同用,能调节温晾之偏颇。生地熟地配合玄参、地骨皮益肾滋阴清热,可治消渴、降血糖;生地熟地配合生首乌、苁蓉、当归、桑椹子,滋阴养血润燥,用于老年肠燥便秘,生地熟地配合锁阳、仙灵脾、苁蓉,提高性功能,笔者随机统计跟师时处方,以生地熟地为主药者占50%强。

而补肾之要,应注意阴阳互济。姚师于大剂补肾填精时,常加入少量桂枝或肉桂,以阳中求阴,使泉源不绝。阳虚之证,多选苁蓉、鹿角胶、菟丝子、仙灵脾柔润之品,如用附桂,必以生地熟地、知母等为基础,以为阴中求阳,使生化无穷。

诚然,姚师虽善用补肾,是指其学术特色而言。并不意味着忽视祛邪,忽视脾胃。姚师以为,老年人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因虚而致实,因虚而致瘀,体内代谢产物停留而成新的病理因素,在所常见。因之补肾、补虚,均应注意扶正祛邪并用,畅通气血,活血、化瘀、理气、利湿、化痰,必不可少。如治老年虚损,姚师用生地、首乌、枸杞子、苁蓉一类,常配伍丹参、桂枝等,则精血得滋而能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补肾同时,也注意顾护脾胃,柔润滋补剂中,常配合砂仁、陈皮、枳壳等理气疏导之品。谨守脾升胃降之原则。

姚培发 - 行医经验

老年高血压病
1.肝肾阴虚为本
姚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肝,根源在肾。肾气亏虚,精髓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亢于上,进而导致五脏功能失调,出现各种变证。正如陈修言所言:“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其言虚者,言其根源,其言实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贯。”高血压病的明显遗传倾向及年龄增高而患病率明显增加的现象,以及临床表现为头晕、头重、头痛、健忘失眠,烦躁、视物昏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性功能衰退,都反映了老年高血压病的肾虚的客观存在。故对老年高血压者,即使属“肝火亢盛”,亦应考虑“乙癸同源”,虽共有肝阳亢于上,或阳亢风动的上盛之证,还应顾及老年人有否隐伏之肾阴亏于下,阴液日耗的下虚之候。故他在立方遣药中,对于肝肾阴虚者,常用生地黄、熟地黄、白芍、杜仲、桑寄生、首乌以滋补肝肾,毓阴潜阳,若肝肾阴亏日久,阴损及阳者,常取二仙汤、右归丸以温补滋肾,阴阳平补,以顾其本;对于阳亢之证,则用自拟息火平肝降压汤,方中天麻、石决明、钩藤以平肝镇潜,夏枯草、黄芩、野菊花以清肝泻火,桑寄生、杜仲辅以补益肝肾,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利水,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活血之功。

2.血瘀为标
姚师认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因肝肾阴虚,阳亢无制,日久化火,热入营血,血热互结,血为之瘀结,故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征象。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若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就会出现各种靶器官的损害,由此产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脑动脉硬化、中风等,这无不与血瘀有关。从微观辨证来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甲皱微循环障碍等,都存在着血瘀的表现。故姚师在补肾毓阴潜阳中,常佐川芎、益母草、丹参以活血化瘀,对血液粘稠度增高者,加生山楂、虎杖。

由此可见,同血压病有着肾虚和血瘀两种病理变化,但姚师认为这两种改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血瘀是在肾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并进一步加重肾虚。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病理链,并且导致本病的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并贯穿于老年高血压病的始终。因此,肾虚与血瘀结合起来,更能反映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病理本质。

另外,姚师善于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特别重视老年人的降压幅度。如血压骤降,易引起血液不能上荣于脑窍,不能荣养脏腑,导致变证丛生。他对老年人的降压治疗主张微调缓降,让患者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从根本上稳定血压。他经常用豨莶草、生槐米、小蓟以降血压,辨证结合辨病用药,临床多可获效。

姚培发 - 选择学医

上海市名中医、博士生导师、教授、姚培发主任医师,在杏林园地上默默耕耘了50多个春秋。他治学严谨,勤求古训,精研《内经》、《伤寒论》,长期致力于老年病、高血压、肝病、老慢支等疾病的专题研究,遣方用药,颇有独到之处。

姚培发,浙江余姚人,1921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在他求读高中时,淞沪战争爆发,其家庭经济日益拮据,通过与父母共同商定,高中肄业的姚培发转学于当时沪地的中医高等学府——新中国医学院。姚培发认为为人治病的医生是最高贵的自由职业,一旦毕业,即可挂牌行医,但在旧社会中中医没有合法地位,姚培发饱尝“毕业即失业”的坎坷生活。1942年,姚培发毅然决定携眷离沪,返回祖籍浙江余姚明风乡开始挂牌行医,这为他后来的医术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当地农民有“看中医、吃中药”的传统习惯,使姚培发感到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可以大有作为。1942年秋,气候异常,温病流行。邻里周某邀姚培发诊病,见一男性,年近四旬,高热已十数天,汗出,气粗,大渴引饮,神昏谵语,诊其脉来洪大,舌质红,苔薄黄,前医选用桑菊、银翘,姚培发嫌其方药过轻,观察患者脉证,阳明经“四大”症悉具,遂大刀阔斧,改用《伤寒论》经方白虎汤类药,投以生石膏二两、肥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连翘三钱、芦根一两、甘露消毒丹五钱、粳米一两等七味。一剂热减,再剂神清气爽,复经数次调理,病竟霍然。这一案例的成功,使青年姚医师在农村中声誉鹊起。这对初出茅庐的姚培发来讲,是一次极大的精神鼓励。尽管局势动荡,凭他的医疗技术、业务水平,生活尚得温饱。

姚培发 - 苦研岐黄

姚培发虚心好学,注重实践,能广泛吸取各家之长,自成一派。 早年在上海医学院临诊见习时,不辞辛劳地走遍浦江两岸众多名医处,临诊见习,撷秘取宝,深得中医名家徐小圃、章次公、朱鹤皋、沈宗英等赞许。1946年,应当局规定参加考试院全国中医师特种考试,领取到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第108号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为他以后耕耘在中医药事业这片沃土上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旧社会中医长期受到压制,姚培发虽在余姚家乡和上海等地开诊,但他的医技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中医政策使姚培发获得了专业上的新生。1950年8月姚培发参加了上海市卫生局组织的夏令防疫中医师临时学习班,并还参加了上海市卫生局直属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高血压病专题研究组;60年代参加了由史又新、丁济民等成员组成的肝炎、老慢支专题研究小组。80年代又参加了由林水淼、赵伟康等成员组成的老年病专题研究小组。根据《内经》有关“肾气盛衰”、“天癸至竭”等理论,提出了肾虚精血不足,是人体衰老的主要病因病机的学术观点;与此同时,创制了补肾填精抗衰老新药“还精煎”,在社会中产生强烈反响。该课题荣获上海市1984年中医、中西医综合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还精煎及其拆方对延缓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HPGT)轴衰老的作用研究”荣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还发表过《老年胸痹心痛证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分册》等多篇论文论著,及参与《上海名医学术精华》的编撰,科研硕果累累。

精湛的医术,源于他严谨的治学。老年病的特点是病程长、病谱广、病理复杂,且易发生变化。每当诊治病人时,他都仔细询问病史,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四诊合参,详加辨证。他认为中医的精华贵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不确,就不能取效。另外,每当他遇到疑难杂症,收效不显时,就详细查阅文献,结合临床,确定方药,收效后及时写成医案医话,传授于学生,留传于后世。

姚培发 - 对高血压病的辨治经验

一是气郁血逆,予疏肝调血法。姚老认为,情志失调是老年性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的精神可导致肝郁气结,影响到血液正常循环而瘀滞,因此,情志失调,肝气郁结,血脉瘀滞是发生本病的重要病机,治当遵循《内经》“火郁达之”之旨,以疏肝调血方法,使肝木畅达,气血调顺则血压自降。因此他临床常用自拟验方“四草汤”(益母草、莶草、夏枯草、生小蓟等),此方具有疏肝调血之功,辄有成效。根据姚老临床经验,若上方不应,乃营气痹窒,脉络瘀阻之重症,于上方基础上加入路路通、丹皮、川芎等品,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力,多有效验。曾治一安姓病人,男,62岁,患高血压2年余,平时血压波动于170~150/100~98mmHg,常服珍菊降压片,效果不显,刻诊:血压为170/100mmHg,巅顶痛,两胁窜痛,胸闷满、手指发麻,嗜睡,舌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气郁血逆,投以四草汤加黄芩、枳壳、天麻、甘草等,嘱原来降压药照服,5剂后,血压降为160/95mmHg,诸症明显改善,守方继服14剂,血压稳定在140/88mmHg,诸症释然,为资巩固疗效,上方连续服用1月,血压平稳。

二是阳亢化火,滋阴凉肝则验。姚老认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其性升,故肝气要升,但不能过于升,反之则亢而有害”,用药选以补肾平肝,滋阴泄热之品,并强调老年患者不宜速降其火,泄火降压之品中须加滋阴补本药,临证概以滋阴凉肝之法,每用自拟方“滋阴凉肝方”(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生熟地等组成),此方滋阴凉肝之效甚验。曾治一顾姓病人,男,70岁,患高血压病4年多,平时血压波动于170~150/100~95mmHg,头痛头晕,耳鸣如蝉,午后面部潮热,失眠健忘,口苦咽干,腰酸肢软,尿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肝肾阴虚,阳亢化火,拟进滋阴凉肝方加远志、合欢花等,服药14剂,血压降为150/93mmHg,头痛头晕、面部潮热等明显改善,余症亦见减轻,药证合拍,又进30剂,血压稳定在150/86mmHg,诸恙悉平。

此外,姚培发还运用经方桂枝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寒凝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的闭经;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注入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受阻的痹证;气阴两伤,胸阳不运而致心悸;久病正虚,肝病及脾,脾虚中寒的虚劳,皆获佳效,并记有不少验案。

姚培发 - 桃李满天

1957年,随着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成为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临床基地,姚培发便应聘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的教师,为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了提高教学业务水平,1958年他参加了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二期中医教学研究班,并担任班长,带班学习,研究班获得“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而他个人也获得“优等生”的奖状。1980年2月至7月担任第二期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师资进修班的副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运用示范教学-交替教学-互讲互评等教学方式,使23个省市的37名学员受益匪浅。1987年他又被上海市高教局确定为中医内科教研室教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随着岁月的推移,姚培发的学术日趋精湛,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的指导导师之一。他常对学生讲:“我的经验是有限的,但祖国医学的宝库是无限的,你们一定要掌握各家临床经验,‘为我所用’,一定要超越我。”

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中医水平,掌握一技之长,他总结整理了自己临床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无论成功的验案还是失败的误治,连每味药的剂量、服法及临床加减都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学生。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每个验方的配伍特点、组方原则,他还亲自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供学生参阅,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学以致用,他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教诲学生要“师古而不泥古”,推陈出新。为了让学生尽早脱颖而出,他甘为人梯,每遇申请课题、编写教材、评奖等,他都将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而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甘当配角。在姚培发教授一丝不苟的谆谆教导下,出色地完成了大量的临床带教工作,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生1名,硕士生4名,师承班学生4名。如今,他的学生已桃李满天,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姚培发 - 医德高尚

姚培发教授一生做了许多好事,有的看来虽是极其平凡,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正是在这些事情上却闪耀着他思想品质的光辉。他从1952年参加工作以来,总是第一个上班,打扫卫生,做好开诊前的准备工作,提前为早到候诊的病人看病。清洁工作,事情虽小,却关系着医院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迎来病人和各种来客,也反映了这个单位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姚培发认为:“清洁整齐的环境能够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觉,能够给医院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给病人和工作人员营造美好的心情。在好心情之下,有利于医患双方的亲密合作,有利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姚培发每每提早上班,在做好准备工作以后,大约在七点钟就为病人开诊,尽量减少病人候诊的时间。他想到:“医师和病人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时间对于医师和病人都是珍贵的,医师为病人节省了时间,就等于增加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就等于为国家建设多贡献了一份力量。”但是提早看病有时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出现病人之间互不相让的争吵问题,甚至有时会遭到有些病人的责难,但是姚培发却从来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向病家双方进行解释:“现在开诊时间还没有到,看完了他再看你,按正常门诊时间你还是在前面么。”经他一说,病人相互谦让,并为自己过分计较感到汗颜。有时病人看病已经超过了挂号时间,姚培发对待这些迟来的病人,总是和蔼地接待他们,只是关照病人下次来看病时,把挂号补上就是。

1999年10月2日,在重病中刚刚度过祖国五十华诞的姚培发教授,与世长辞,终年78岁。

姚培发教授,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上海市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龙华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还是1979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