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红(教授)

简介: 王怡红,兼任河北大学硕士生论文指导教师。
[展开]

王怡红(教授)的个人经历

人物经历

1982年辽宁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公共课教研室教书;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毕业后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工作至今。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2006年起,被聘为复旦大学信息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04年起,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学术交流:1992年10月在澳大利亚人文社会科学院访问(3周);1995年9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2周)作学术交流。1999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华盛顿大学访问研究1年;2003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访问研究1年。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早期主要评介西方传播理论,之后关注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方向、视角和方法。从1996年开始,进入人际传播领域,侧重于对话与关系理论研究,近期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社会人际沟通的观念形态和实践过程。

主要贡献

主要著作

《人与人的相遇 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08年第二次印刷)。合著书目:《比较新闻学》(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华夏传播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2001年二次印刷)、《世界传媒概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全球传播格局》(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海外传媒在中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主要译著

《思想管理者》(赫伯特?席勒)(台湾远流出版社1996年版);《大众传播通论》(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主译之一),《艺术与社会》(工人出版社,1987年,合译)。主要译文:“卫星电视时代的女性欲望”《现代传播》2001年1期。“传播学两大学派的对立与交融”《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3期。“亚洲人与西方人跨文化传播能力研究中的哲学问题”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1期。

主要论文

(1995年以后的主要论文)

王怡红

1、“论传播学的关系价值研究---一个提升传播学科品质的可能途径”,《传播与社会学刊》(总第12期),2010年。

2、“中国式道歉的沟通方式:请罪、谢罪、赔罪----以“负荆请罪”的文本分析为例”,《中国传媒报告》,2010年3期。

3、“国家安全与表达自由的冲突处理---2008年u2018瑞典国防无线局法案u2019事件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4期。

4、“传播学在中国的历史阶段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5期。

5、“人、关系及人本再造的命题”,《国际新闻界》,2009年6期。

6、“中国大陆人际传播研究与问题探讨(1978-2008)”,《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5期。

7、“争论能为人类交流做什么?”,《现代传播》,2008年1期。

8、“从历史到现实:“16字方针”的意义阐释”,《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4期。

9、“论知识份子与大众媒介的关系”,《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6期

10、“在历史的作用下认识传播研究的临界点___读《再度发言 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8期。

11、“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进步与主要问题”,《现代视听》2007年1期

12、“对争论作为一种人类交流方式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7年5月31日版。

13、“2006年传播学研究综述”,《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07年。

14、“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 ——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2期。

15、“欧盟媒介管理机构框架描述及其传播优先性特点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4期。

16、“人际传播谁与共——我们时代的人际传播与对话问题”,《学习与实践》2006年11期。

17、“2005年传播学研究综述”《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社2006年。

18、“得一门而入__对话研究及其方法论指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1期。

19、“和而不同:北欧国家对境外媒介影响的有机互动策略”,《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3期。

20、“对话之于传播的意义”,《中国传媒报告》2003年3期。

21、“印地安那大学传播教育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3期。

22、“人人之际:我与你的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2期。

23、“美国传播教育的目标与结构”,《国际新闻界》2000年5期。

24、“西方“传播能力”研究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1期。

25、“从“自我中心”的独白到“我与你”的对话”,《现代传播》1999年6期。

26、“通向理解传播的林中之路”,《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2期。

27、“僵化与断裂——对我国传播研究思路的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4期。

28、“尼日利亚大众传播媒介现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1期。

29、“忧虑的时代”与不忧虑的麦克卢汉”,《国际新闻界》1997年1期。

30、“认识媒介权力的历史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2期。

31、“越过迷雾:追寻新闻自律的价值意义——兼论美国新闻自律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2期。

32、“西方人际传播研究的人文关心”,《国际新闻界》1996年6期。

33、“论中国社会人际传播的价值选择”,《现代传播》1996年5期。

34、“生存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__美国报业现状笔记”,《国际新闻界》1996年4期。

35、“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4期。

36、“德国电视发展浏览”,《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2期。

37、“健康传播:传播学中的一个边缘课题”,《现代传播》,1996年6期

38、“资本主义媒介神话批判---兼评席勒的《思想管理者》”,《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3期。

39、“美国传播研究实用主义背景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4期。

40、“走出传播研究本土化的空谷”,《现代传播》,1995年6期。

课题:1996年以来,主持和参与各类重大、重点课题共8项。其中担任主持人的有(1)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欧盟传播政策与法规研究》(2006年);(2)中国社会科学院B类重点课题《中国人的传播观念研究》(2005年);(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重大课题《中国传播学研究30年(1978-2008)》(2007年)。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