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宣武,陕西延川人,生于1914年。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合水县委民运部部长,宁县、永和县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主任,华东财经办事处党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纪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山东省副省长、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
人物生平
2009年12月2日上午,上海市各界人士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前往龙华殡仪馆,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按市长级待遇)杨宣武同志送别。
杨宣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25日14时4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6岁。
俞正声、韩正等,来到杨宣武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并三鞠躬,作最后送别。
杨宣武同志,曾用名杨润之,1914年5月出生在陕西省延川县杨家圪台乡杨家圪台村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工作。193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家乡建立苏区后,1935年4月起任家乡第一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延水县工会秘书长兼文化教育部部长,子长县委秘书长,陕北省委宣传部干事。参与创建陕北党组织、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的斗争。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组织红军和游击队,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多次军事“围剿”,为保卫陕北苏区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
1937年冬至1939年4月,任庆环分区党委(原陕甘宁省委)秘书长、剿匪工作团主任,合水县委民运部部长。
1939年5月起任宁县县委书记兼统战委员会书记,阎锡山地下军工作委员会(沿河工委)书记兼永和县委书记、县长,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政委。曾组织带领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6年10月起任山东省支援前线委员会秘书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主任,华东财办党委书记兼山东省政协筹备会议党组成员。
1949年3月至1952年7月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总党组干事会干事兼机关党委书记,民政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
1952年6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党组书记,省政法党组副书记。
1954年8月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省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1954年起任山东省委政法委员会副书记。
1955年3月至1956年9月,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1956年8月起,任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副省长,中共山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常委等职。
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兼济南市委第一书记、济南市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兼第一政委。
1961年6月至1963年12月,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
1965年1月调到中共中央华东局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
1979年5月至1983年4月担任上海市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92年离休。
杨宣武同志是山东省第一次、第二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宣武同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奋斗了八十一个春秋。杨宣武同志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工作高度负责。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赤胆忠心。“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他仍坚持真理,对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移、充满信心。他工作有魄力,勇于承担责任,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注重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建议,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会贯通在各项工作中,重视抓好落实。他长期顽强地同病魔作斗争,离休后,他始终关注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如既往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社会评价
杨宣武同志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他学习阅读常年不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党性强,讲原则,守纪律,顾大局,经受了种种考验。他平易近人,体恤百姓,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他光明磊落,虚怀若谷,爱憎分明,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身作则,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革命情操。
杨宣武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人物经历
杨宣武1914年出生在陕西延川杨家圪台村一个贫农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927年,正在延长县延长高小读书的杨宣武是一个坚强而富于正义感的13岁少年。这一年,这个小小少年准备干一件自认为“为民除恶”的大事:好好教训一下那个横行乡里,做尽坏事的恶霸“刘老虎”。杨宣武明白,以自己这个年幼而势单力薄的小孩子要去和一个既有保镖又有枪的彪形大汉斗争是很困难的,他决定找高年级的同学,也是平日的朋友张清明商量此事,一起实施自己的“计划”。当时杨宣武并不知道,张清明其实已经是当地共青团组织的一名负责人了。张清明赞同杨宣武除恶的想法,可“计划”的实施却被他一拖再拖。对于杨宣武的疑惑,张清明对他讲了一番道理:“除掉一个u2018刘老虎u2019,这里就太平了吗?老百姓的日子就能好过了吗?还会有其他坏人冒出来的呀!”
在张清明的启发下,杨宣武渐渐明白了:除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之后,张清明常常和杨宣武谈进步,谈革命的道理。为了考验杨宣武,张清明曾派他送一封党的密信,机智的杨宣武迅速准确地完成了任务。就这样,在那白色恐怖的岁月中,杨宣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担当起共产党的秘密交通员工作。后来他知道,正是在1927年,蒋介石的叛变结束了如火如荼的北伐战争,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创。
1928年,杨宣武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的5月,1925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生刘志丹与谢子长一起领导渭华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杨宣武在刘志丹的领导下留在家乡负责在当地建设共青团组织,发展青年团员,并担任机要工作,参与发展红色群众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志丹和谢子长等组织了西北同盟军,1932年2月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年底改编为红26军。
1934年,刘志丹率部挺进陕北,配合谢子长领导的陕北游击队与敌作战,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这一年的10月,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于都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跋涉。也就是在这一年,20岁的杨宣武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春,他担任了家乡第一任苏维埃政权主席,兼任赤卫队长。他参与了创建陕北党团组织、陕北苏区和陕北红军的斗争,在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参与了多次粉碎敌人对陕北军事“围剿”的战斗。当时,全国只剩下一个革命根据地,那就是陕北。
抗战后,因工作调动,杨宣武离开了家乡,自幼就失去双亲的他便再未回过延川,他把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爱都体现到了工作之中。大跃进的时候,杨宣武对“放卫星”的浮夸做法很反感,作为一个农民的后代,他很清楚一亩地究竟能有多大的产量。他一次次对所辖地区的基层干部说:“我们要到老百姓家里去,实地了解他们的粮食够不够。”他曾经下令把征收的粮食发还给农民,“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究竟为什么走了革命的道路——是为了建立一个清明的政府,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正是这样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使杨宣武一辈子不为个人的得失而计较,坚定地经受了一次次考验。2005年,他当之无愧地荣获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最后编辑:2022年03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