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

简介: 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Phillip James Edwin Peebles,1935年4月25日-),出生于加拿大温尼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和理论宇宙学家,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对原始核合成、暗物质、宇宙微波背景和结构形成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其三本教科书《物理宇宙学》《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物理宇宙学原理》是这些领域标准的参考文献。
[展开]

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的个人经历

学术生涯

皮布尔斯在曼尼托巴大学获得了学士学位。 1958年,他离开了曼尼托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的监督,导师是罗伯特·迪克;之后, 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留在了普林斯顿。

皮布尔斯对大爆炸模型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在乔治·伽莫夫,?拉尔夫·阿尔菲和罗伯特·赫尔曼预测微波背景辐射近二十年之后, 他与罗伯特·迪克等人解释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印记。 除了在大爆炸核合成,暗物质和暗能量等陆续做出重大贡献,他还是1970年代宇宙结构形成理论的研究先驱。 很久以前物理学被认为是一个严肃的、定量的学科、皮布尔斯在物理宇宙学被认为是严肃的、定量的物理学分支之前,做了大量工作来建立其尊严。 皮布尔斯的邵逸夫奖授奖词说?"他为宇宙学几乎所有的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既包括理论也包括观测,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领域变成了一门精密的科学"。

皮布尔斯长期以来都对基本理论提出创新,这些想法被以后的科学家广泛研究。 例如,在1987年,他对于早期宇宙的演化提出了原初等曲率重子模型;在1970年代初,他对暗物质问题的建立做出了贡献[6]皮布尔斯也提出了关于星系形成稳定性的欧斯垂克u2013皮布尔斯判据。

获得荣誉

奖项

爱丁顿奖章?(1981)

丹尼·海涅曼天体物理学奖?(1982)

菲利普·詹姆斯·埃德温·皮布尔斯

皇家学会会士?(1982)

亨利·诺利斯·罗素讲座?(1993)

布鲁斯奖?(1995)

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1997)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1998)

格鲁伯宇宙学奖?(2000)

Harvey Prize (2001)

邵逸夫奖?(2004)

克拉福德奖?(2005)

Hitchcock Professorship (2006)

狄拉克奖?(2013)

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

小行星?18242 皮布尔斯星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