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
1997年,宋熙东高中毕业。此时的他坚持要搞音乐,但是遭到了家人尤其是父亲的极力反对。在经过认真的考虑之后,宋熙东毅然决定要去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并独自一人来到北京闯荡,开始了北漂的生活。
初到北京的日子并不好过,有过多少挫折,多少坎坷,宋熙东自己也记不清了。在度过一段颠沛流浪的日子之后,宋熙东遇到了一位蒙古族老乡,并辗转认识了腾格尔“苍狼乐队”的首席马头琴师——全胜(布仁特古斯),全胜帮宋熙东在清华大学南门一个酒吧找到了一份工作。渐渐地,他结识了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很多老师和同学,并经常向他们请教音乐知识。在酒吧工作一年后,宋熙东辞掉了工作,去全胜和图利古尔(苍狼乐队键盘手)那里帮助他们打理录音棚。在录音棚,宋熙东接触了很多音乐大师,也学到很多知识。给腾格尔录音时,宋熙东经常向他请教唱歌方面的技巧,受益颇多,期间,他还有幸担当了德德玛《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前期录音工作。那几年是宋熙东最快乐的学习时光。
梦想达成
自己是满族人,所以宋熙东一直就特想知道自己民族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身边搞音乐的朋友多了,这样的想法就愈加强烈。于是,他开始在网上搜索,想找到一些关于满族歌曲的信息,可遗憾的是,网上能找到的,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文字描述,而没有音频资料,这促使宋熙东想要探究满族音乐,加强了他研究和发掘满族音乐的决心。
机缘巧合,2006年末,宋熙东认识了他的铁哥们完颜苏勒,苏勒也是满族,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学习满文,满文文才相当不错。自此之后,宋熙东便和苏勒一起并肩奋斗,学习满语文,创作或改编满语歌曲。宋熙东改编创作满语歌曲时,都会找苏勒一起推敲,力争将歌词改到更好。俩人堪称创作上的“黄金搭档”。此间,除了自己钟爱的满族音乐艺术外,宋熙东对满族的语言、民俗文化等方面也充满兴趣,并对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加深了认识。此后,宋熙东也认识了更多的学习满文满语的朋友,几年间的学习已经能和众多的满族朋友一起使用满语对话交流,大家经常在一起用满语尽情的聊天、歌唱。
音乐采风
怀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多年来宋熙东一直奔走于全国各地。
前几年,宋熙东跟苏勒以及其他的朋友去东北采风学习,由于条件恶劣艰苦,有一次差点冻死在松花江畔。
2009年10月份,宋熙东又北上前往黑龙江省的富裕县三家子村以及黑河辖下的各个满族村屯采风学习。他找到了很多会满语的老人,当宋熙东把自己制作的满语歌曲唱给老人听的时候,老人们都感叹:“原来满族话和满族歌还没有丢啊!”这使宋熙东愈发有了信心和动力。随行的东北传媒大学的学生用DV记录下了这次采风的全程,由吉林电视台协助,制作成了纪录片《最后的巴图鲁》。
2010年11月,宋熙东前往内蒙古,内蒙古汉语卫视《蔚蓝的故乡-音乐部落》栏目对宋熙东进行了专访,12月4日播出了《满语歌者宋熙东》节目,为观众展示了满语歌曲与满族传统说部,令人感动。
2010年12月12日,宋熙东受邀参加了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的《春晚e起来 我是大明星》,给观众带来精彩节目,其用满语填词演唱的《甩葱歌》受到观众热捧。
2011年初,宋熙东应邀参与了好友沈傲君《沈傲君家乡的年味》节目的录制,在节目中演唱满语《酒歌》,给大家带去新年的祝福。
2011年以来,宋熙东到各地采风,寻找记录当地的满族风情,曾先后到内蒙古、吉林、辽宁,四川等地,与当地朋友们交流互动,勉励正在努力学习满语的朋友们。
2011年岁末,宋熙东又启程北上,前往黑河等地采风,看望曾给予他很大帮助的满族老人们。
梦想传承
宋熙东正继续搜集满语资料和满族传统音乐,发掘学习并初步翻唱满族传统口头文化“乌勒本”(ulabun,亦称“说部”),这种艺术形式,类似于蒙古族的“乌力格尔”、“江格尔”和藏族的“格萨尔王”的艺术形式。宋熙东曾说,这些东西都是满族文化的瑰宝,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后人有责任好好的传承下去,生生不息。
代表作品
多年来,宋熙东创作了《摇篮曲》、《海冬青》、《额尔春》、《望祭山》、《我的苏克素护河》、《酒歌》 、《sarla》、《摇篮曲》、《满家娃》、《甩葱歌》、《松花江神》、《祖国颂》等十余首满语、满族歌曲。其中《海东青》(xongkoro)、《望祭山》、《sarla》、《松花江神》(sunggari ula enduri)、《科尔沁的荣耀》等,感情真挚,为人们所喜爱。
2010年10月,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1周年,宋熙东创作了满语歌曲《祖国颂》,旋律优美动人,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由衷赞美和美好祝愿。
宋熙东希望他的这些歌曲能给大家带去欢乐,同时也能唤起更多朋友对满族文化的关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心满族文化的发展。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