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从医之初 苦中感乐
薛昭明出身于“武医世家”,自幼随其父薛聿唐习武从医,其父与一代宗师叶问同门,都是永春白鹤拳的传人,所以这也为他日后把咏春白鹤拳作为主要习练对象的原因之一。从幼年就开始的习武生涯,最重要的就是奠定了他今后在习武之路上的坚实基础。在薛昭明的介绍下,我们大略了解了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咏春白鹤拳的溯源。
永春,白鹤拳的发祥地,因山明水秀,人文荟萃古称桃源。白鹤拳属南派少林武功,是福建省的一大拳种,自来负有盛誉,是我国武坛的一枝奇葩。创始人方七娘,顺治年间福建省福宁州北门外少林拳师方种的独生女,“容貌绝世,好少林拳艺”深得其父疼爱,故传之最力。方七娘灵慧聪颖颇得其父武功精髓,同时又善钻研,恰一日巧遇机缘,见梁间有白鹤宿立,姿态奇妙,心下异之,感悟之余,便将白鹤种种曼妙姿态揉于少林拳法之中,创出一套“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独具一格的拳法,称为“白鹤拳”。
后有白鹤拳正宗传人郑礼和前后五虎等人,与四方武林豪杰角技竞艺,取各门派武学之长补白鹤之短,从而使得咏春白鹤拳渐入精微神化之境。李小龙师傅叶问的儿子叶准在他1999年的论文《世上果真还有“咏春拳”的下半部分吗?》中提及,他曾以“香港咏春体育会”董事局主席身份去顺德杏坛东西马宁乡探访华公(对陈华顺(咏春拳早期宗师)的尊称)后人陈汝棉之子陈国基先生。他发现陈汝棉的神位写的是“永春”拳。叶准对此“甚出意外”。陈汝棉是陈华顺之子,所习的是众所周知的“咏春拳”,为什么神位上却写的是“永春”呢?陈国基先生解释,爷爷陈华顺临终前郑重其事地对父亲陈汝棉说:“咏春拳原本出自少林寺的u2018永春堂u2019,原来是教u2018永春拳u2019的,后来清廷火烧少林寺,于是少林寺僧众包括在u2018永春堂u2019中习u2018永春拳u2019的僧众在内,皆被清廷缉捕,u2018永春u2019门人便将u2018永春拳u2019改为u2018咏春拳u2019以掩人耳目。”陈华顺遗言:若他日清廷被推翻后,“咏春拳”便将认祖归宗重新改回叫“永春拳”。不过这种做法只有陈汝棉一脉传承,其同门师兄弟们则不同意更改,保留“咏春拳”。
继承先者,创新当前,以传后世,这是所有习武有所成者必备的一种素质,薛昭明的父亲也不例外,他在白鹤拳学成的基础上,参照其他门派拳法对其精研不辍揣摩衍化,留下了不少研习心得,从薛昭明所珍视的那些升腾着旧年代气息的泛黄书页中,我们可以看到工整清晰的字迹仍在:《论动静之法》、《论接敌粘手之势》、《论沉身注气呼吸发力》、《读此篇明势法》……一篇篇一字字凝聚的都是点点滴滴血水滤过的武学精华。
受父亲的影响,薛昭明自幼对武学怀着一种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又加之悟性极强的得天独厚的资质条件。于是,父亲便让他从七岁半开始习武。那时的他每天都要四更晨起:记诵、领悟、习练,做一些基础的活动骨节疏通经脉的武术动作,提起全身细胞的精神,然后开始练习父亲此前所授之招式。偶尔父亲会在旁边观练,指出他动作不够精准的地方,所有一经指出的动作问题,他大多都能心领神会,再练便一次到位,丝毫无差。其父为儿子的灵赋和刻苦深感欣慰,此后更是“悉其术授之,礼精勤不懈”。这段单纯的习武经历持续到了薛昭明13岁时。
十三岁,他开始了另一番影响他人生道路的事业——习医。
按照父亲的意思,起初的习武是为今后的从医之路打下基础,详由有二:其一是令身体强健,只有自己健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的健康着想;其二是练就一种敏感性,这种敏感是对人体身体骨骼脉络的熟知掌握。这里,且不论医理的精深复杂,单说习武之路的艰辛,细想来,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能够使其坚定地学习武术和医学知识的原因,除了父亲正确的教导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孩提时的他本身对这些的兴趣,只有这极大的兴趣才能使他真正地踏实地去各地吸取武术精华,增强自己,学到本领得到真传。
时年十五岁,薛昭明因闻“南台十八般,只怕搏宗干”的曾英俤武功高强,便与几位好友结伴前往拜访,希望能拜师门下,无奈曾英俤没有收弟子的意愿,所以七人只得抱憾而归。归家后,薛昭明将拜师被拒详细经过告知父亲,父亲当下便决定带着儿子再次造访这位同门兄弟,著名的白鹤拳高手。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的登门没有被回绝。因为曾英俤这次清楚地看到了,薛昭明不仅天资过人,而且难得的是他有着坚实的白鹤拳功底,是为一可塑之才。于是,薛昭明就成为了一代拳师曾英俤的大弟子,也是他后来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
拜于曾英俤门下,薛昭明主要是以习练南派的白鹤拳为主,那时与南派风格迥异的北派以大名鼎鼎的万籁声为主要代表。在一次机缘中,薛昭明接触到了这位武术大师,并向其乞教。当时万籁声说道拳法是“千拳归一理,千门归一路”。拳术本身具有一种极大的包容性和融汇力,当你在自己的武功领域里达到了一定高度的境界时,对于其它武术便能够自行修炼,无师自通。得此益教,薛昭明便更加专注于勤练南派白鹤拳。其今后的武术人生蓝图亦因此而越加清晰。
勤奋和兴趣是薛昭明在武术道路上成功的关键因素,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就算回忆起那些常人想来只觉得心酸的习武从医的童年经历时,薛昭明也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语调里品不出常人预想中的苦涩。如果非要细嚼出些味道的话,那就是一种对武学的痴迷和陶醉,它们渗透在其对有父亲陪伴的半生时光的感怀和对恩师的倾慕之情当中。
开馆行医之时 乐善好施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缘故,薛昭明的祖辈除了作为薛家长子的父亲之外还有不少从医之人,其二叔、三叔也是世家医术传人,其中二叔还曾经担任过红军军医的职务。鉴于家族医术传承的关系,薛昭明13岁以后的经历,除了一如既往的习武外,还跟随父亲出门到处巡医问诊,这是他医学经验积累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行医问诊几十年当中,薛昭明又结合武术中的力道手感运用,自行钻研出了一套独具特色,功效卓著的薛氏推拿法。在他手上治愈的病患难计其数,其中包括一些界内人士,如福建省品牌经济发展研究院的武评院长,他在接受了薛昭明的治疗后,有感于其推拿手法的高妙,特聘其为自己所在研究院的研究员。就在最近,薛昭明还接待了省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孙朱平、省级领导干部何友春等一行人,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对十几位来访者进行一一的检查推诊,中间没有休息,从容应对,受推诊过后的人无不神情感慨。此事过后一个礼拜,何友春先生托人送来一幅他的亲笔题字“医功高超,广传天下”,这是一种对其医术的推崇和肯定,也是一种受其医德感动的表达。这幅字如今挂在薛氏医馆的诊疗厅墙壁上,熠熠醒目。 当然,薛昭明更多时候是给平民看病。有一个湖南来的打工者,因为身体疾病无法工作,家庭困难生活无以为继,寻访薛昭明登门求治,接受了第一次的治疗后,在薛昭明的医馆中作长久停留,直到病愈回家,这一段时间里,薛昭明提供住处,资助伙食,为其所做的远远超过了一个医者的本分。
一位加拿大的客人,因听闻薛昭明的白鹤拳声名远播,故而上门求教,切磋武艺。在比武过程之中,薛昭明观察发现这个人身体有点不对,于是在比武过后,为其做了一个详细的全身检查,果不出所料,其因练武不当,常年累积,造成了脊椎变形,在薛昭明不遗余力的多次矫正下,终于恢复正常。且不论比武胜负,单是这一举动薛昭明已经彻底把对手征服了。
作为医者,薛昭明接触的人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多样广泛,在与他的聊天中,我们得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每一个都包含着一份值得寻味的人情。这些故事的意义小至为人解除病痛大至改变人的一生,尽管这里我们已经讲了许多,但是接下来这个却是不得不讲的。
薛氏医馆刚开业的某天清晨迎来了一位平素被定义为不速之客的人,乞丐。他缩着佝偻的身体,拄着一根拐棍,枯黑的手向门内递着他那只脏破的碗。那时薛昭明刚刚吃完早饭,锅里还盛有半碗凉粥。见此景,他二话没说地把那人让进医馆,热过那半碗凉了的粥,端上油条肉松和一碟咸菜,平静地端看这人坐在自家餐桌上吃饭。他一身的破旧和脏乱,脚趾甲有三四厘米长,薛昭明诧异,那人只说“没有人同情我”。薛昭明待其用餐过后,便拿来了剪子和修甲刀,打算为他修剪,可能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和奔波的缘故,他的指甲已经磨得又厚又硬,一时没法剪,于是,便又端来了一盆温水待其泡过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帮他修剪,完后又用修甲刀逐个磨匀。许久,待所有步骤完成后,那人在薛昭明的示意下却站不起来。当薛昭明去搀扶他的时候发现,这人因生活穷苦严重缺钙脊椎已经弯曲到S形的地步,薛昭明当即就决定帮他矫正脊椎。其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那人又拄着拐杖断断续续地来了几次,直到脊椎形状恢复正常。在最后一天的诊疗结束后,那人一从床案上下来便“扑通”跪倒在地,流着眼泪说道“等我赚了钱一定回来谢您!”
听到这话,薛昭明激动了,他解释道“他说的是u2018赚u2019不是u2018讨u2019,也许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可能不用再以乞讨为生,而是像一个正常人一样地去工作赚钱,过自己的生活。”我想,薛昭明治愈的不只是他身体上的缺陷,更是他心灵的缺陷,也许这正是治病救人的最高境界。我们为之感动,为那人,为薛昭明先生。
结天下豪杰 广纳英贤
中国功夫,在国际友人眼中是高深莫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可能只停留在武力和武装的理解层面上。其实,中国武术是包含着道德因素的,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仁德,自古传授武术多是以弘扬武学精神为目的的,最多的也只是对“己所不欲施于人”的行为的惩戒。借用叶问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任何滥用武术,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的人,都是不配学习中国武术的。”除了行医故事外,薛昭明那关于武术的人生经历跟我们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情节一样精彩有趣。
“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正如其言,比试过程中薛昭明蓄气待敌,眼如神,手似箭,刚柔相济,虚实分明,出手快准却不狠,总是留有余地,不到万不得已,都只是停留在切磋的初衷上,不会故意中伤对手要害部位。所以与其说是比武,不如说是武术演练。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打不相识”,从比武场地打到茶座上是经常的事。更有甚者,切磋完之后,薛昭明还帮一些有骨椎病症的登门切磋者检查身体诊治病症。
“练武全凭一身筋力气,炼得精熟成功,尚戒狂妄乱嚣,以玷先贤,汝其慎哉!”薛昭明至今仍记得当初父亲的教诲,所以他从来都是以安分惜己为先,从未轻视他人,修其身,正其心,慎其行,守其德,心术端正,光明磊落。他将所有对武学精神的解读,都渗透在了所作所为的每个细节之中。 德高望重之人,有一种让人慕名而来的魅力。在武术上,除了登门较量者当然还会有许多拜师求艺者,薛昭明门下弟子众多,得意之人也颇多,李学正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八岁时始入师门,至今已有十八年之久,他在习武同时也不忘学业的深造。自他考进中医学院时,薛昭明就开始授其毕生所学,因为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来学习这些东西更容易深入,最好的教导方法不外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李学正在得到薛昭明的武术真传后,又拜万籁声的弟子为师,结合白鹤拳,在师父的指点下刻苦钻研,并多次参加大型的武术运动比赛,于“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中”夺得五枚金牌,“中医药保健运动会”获金奖等。作为奖励,薛昭明还送了爱徒一把“龙泉宝剑”以示勉励。此外,在习武学业之余,他还在师父的鼓励之下,将自己习武钻研所获编写成书,著有《二十四式太极拳健身与技击》。
“找一个好弟子很难,找一个好师父也很难,我和学正之间的关系比起师徒更似知音。”薛昭明在提起爱徒时这般说道,可见其对这段师徒间的默契和友谊的珍视,也因着这珍视,所以才教导得更加尽心尽力。
半世武医生涯 内敛自居
薛昭明曾得过的奖项多得难计其数,多得他烦于回想,所以他留我们自己从医馆墙壁上挂着的众多锦旗里,去得到一番想象,去寻找得我们所要的答案。而他,只说现在。目前他开的这家医馆,与当地的洪山派出所结成 “共建单位”, 派出所的警员有跌打损伤的便来这边问诊求治。
作为一个习武从医之人,薛昭明在武术上外练肢体,在医学上内练精神,可谓内外兼修。
尽管他治愈过的病人无数,但我们看不到那种张扬和威慑,他从不以高手自居,更不曾以神人自喻。他深知自己应该面对无限广阔的世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面对什么,他都怀一种谦逊的态度;无论行使什么,他都以正身为本。
薛昭明半生习医练武,也半生清贫。他朴实敦厚,与朋友患难相扶,曾有朋友笑着打趣他道“别人是两边口袋两个洞一边进从一边出,你是两边口袋四五个洞,一边进要四五边出。”意思就是说,他的收入所得都花在了朋友身上,甚至往往是“入不敷出”。薛昭明对此毫不在意:“这有什么关系呢?”他视病患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视朋友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设身处地为他人,很少计较什么得失,更不必说那身外物。不过,真要追究他在意的实物的话,就属那些装了整整几大箱,放了满满一壁橱的书了。
如今,这个年逾六旬的老人最大心愿就是将自己的武功及医术传承下去,以把“武医世家”发扬光大,而幸运的是,薛昭明在儿子薛丹鹤身上看到了希望。薛丹鹤在小学三年级时,便跟随父亲站桩习武,加上天资聪颖,进步神速。在薛昭明医诊患者的同时,薛丹鹤总时刻相伴,加上父亲的亲自指点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今,薛丹鹤也尽得父亲真传,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悉心的服务,将薛氏功夫推拿更好地造福社会。
薛昭明,不以功高盖世的武术,也不以精湛神奇的医术,只用那朴实而丰富的内涵,他感染了每一位与他接触过的人,师长、病患、武术界同仁、朋友、弟子,他们无不深深钦佩于他那刻苦修炼的意志力、那不求回报的布施行善、那精深内敛的高超武艺、那不善言谈的质朴真诚和那尽心竭力的悉心教导……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