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爱清

简介: 邬爱清,男,汉族,1963年2月生,湖北安陆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并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987年长江科学院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武汉大学水工建筑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年聘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长江科学院岩基研究所所长,现任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数值物理模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际DDA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和 《长江科学院院报》编委会编委。长江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展开]

邬爱清的个人经历

学习经历

1984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7年长江科学院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年任长江科学院岩基研究所所长;

2006年武汉大学水工建筑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被聘任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邬爱清

主要业绩

作为主要负责人先后承担了三峡工程国家“七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分级、宏观力学参数和施工监测反馈分析研究(59493600-III,子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型地下洞室群稳定性和优化研究(59939190,合作单位负责人)”、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滑坡灾害评价、预测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SCX2003-21,第一负责人)”、科技部科研条件工作项目“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JG-2001-17)”、“岩石流变仪的技术升级改造(JG-2001-14)”等国家及部级研究项目多项。负责并组织了三峡工程单项技术设计以来有关左岸永久船闸、右岸地下厂房及左厂房坝基等工程部位以及清江水布垭水电站、乌江构皮滩水电站、乌江彭水水电站、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马来西亚BAKUN水电站等大中型水电工程中的岩石力学试验、测试及稳定性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与挪威AGN顾问集团公司咨询专家一起,参加了二滩水电站导流洞施工期间喷锚支护现场咨询工作。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节理岩体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岩体力学性质、岩体工程测试技术以及岩体工程加固等领域,并有相关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和负责《水工岩石力学》等4部专著相关章节的编写。作为主要编写人,完成了水利部部颁标准《水利水电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的编撰工作。

个人生活

亲承前辈导师馨縕的邬爱清,20多年来潜心学问,少问尘事。不仅通过导师的口传心授及自身的刻苦努力,解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盲点,而且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与同事们一道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的骄人成绩。

他曾荣获第一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金奖,第四届“武汉优秀青年科技奖”。作为主要科研人员,参加完成的“预应力岩土锚固综合技术及其应用”和“三峡船闸高边坡岩体分级、宏观力学参数及施工监测反馈分析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邬爱清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加2部专著的编写。是部颁标准《水利水电岩石试验规程》的主要编写人员。

作为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他先后承担了三峡工程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9493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939190),水利部重点科研项目多项,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科学数据

在“岩体结构特征的计算机可视化模拟及节理岩体稳定性”研究领域里,邬爱清通过多年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系统地对节理岩体三维空间条件下的可视化描述,节理岩体开挖过程中因结构面切割引起的块体失稳问题以及非连续变形分析问题等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初步开发出能够在三维条件下显示岩体结构面切割形态的节理岩体三维网络模拟分析系统软件(JRS-3D)。同时,解决了系统开发过程中各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取得了创造性研究成果,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由于其应用前景很大,该软件同时可作为岩体渗流和岩体爆破设计的基础分析工具;

对块体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采用开发的软件实现了实际工程中各类块体的计算。如:将经完善和开发的软件系统成功地应用于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和临时船闸边坡上数百个块体稳定性分析,直接为设计提供了分析计算依据;

在块体理论工程应用研究过程中,对相关的技术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和发展,工程上经常会碰到的凹形块体的计算及其几何构形问题的实现以及复杂的块体侧面水压的分面模式的建立就是实例。这些成果的获取,使得该理论的工程应用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施工开挖中出现的大量不稳定块体是困扰工程进展的难题之一,邬爱清等关于块体理论在船闸边坡上的应用,为促进工程顺利进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如果说邬爱清专业上的成就归功于前辈导师的教诲和自己的勤奋努力的话,那么,其在管理事业上的发展,则得益于长科院领导的慧眼识英雄,是他们给了邬爱清施展才华的平台。

2000年,在岩基研究所陷入改革困境、迷茫地徘徊在事业的十字路口时,37岁的邬爱清出任该所所长。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中国岩石力学研究的发源地,即为长江科学院。1958年,经国家批准,“三峡岩基专题研究组”在汉成立,其成员来自国内18个单位,长江科学院为主持单位之一。著名的水利专家、时任长江科学院副院长的杨贤溢教授为组长,已故的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陈宗基院士、长江科学院土工室主任杜时敏工程师为副组长,陈宗基院士对外称“专家组长”。介于地质和设计之间的岩基专业,是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重要专业。40多年来,该专业研究人员先后在全国百余个大、中型水电工程以及矿山、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岩石工程及基础工程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中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经验丰富的老科技人员逐年退休,这对岩基专业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更为主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岩基研究所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有所递减,即使是在院内排行榜上也几乎处于下风。

邬爱清和所领导班子经过长久的思考,一致认为,应用现代管理方法是克难制胜、提高岩基研究所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为此,他们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逐步渗透到专业管理中去,使传统的专业技术管理与现代化管理融为一体,从单一的方法应用逐步向专业配套应用发展,向体系化过渡。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整合人力资源;大量引进研究生、博士生;把富有工程经验的可塑之才送回学校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形成梯队式的专业人才队伍;发展长期的战略伙伴等等,以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

............

邬爱清是朴实的,即使他当上了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仍然坚守为人厚道、一心向学的本性;邬爱清是执着的,他的执着就在于不懈努力,不断地将个人的聪明才智献给伟大的治江事业。攀岩涉险,不失英雄本色;笔耕不辍,尽显赤子情怀!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