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楠

简介:高福楠,1887年生,辛亥革命烈士。
[展开]

高福楠的个人经历

基本资料

       姓 名:高福楠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山东太仓
  出生年月:1887年
  牺牲日期:1911年12月

人物介绍

  少年时,家庭贫穷不能上学,便在沙溪学习经商。后回家自己经商,因不善经营,与当地纨?子弟胡混,沉湎酒色,任意挥霍,乃辍业。
       1911年,武昌起义,他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告诉同辈说:“此正英雄用武之秋,不能驰骋沙场扫除北虏,非丈夫也。”屡次想赴湖北,但恨自己没有受到军事教育,所以他便投身商团,勤于操练。海上敢死团巡逻来到太仓县,他深夜访团友,立誓言。同年11月,到上海,敢死队已编为义武军,遂入伍,没过10天就被任为连长。他刻苦钻研军事技术,掌握了不少战略战术方面的知识,同事非常敬佩,而他却很谦虚。每当朋友从家乡来,与他谈国家大事,他都讲的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同乡人称赞他说:“是吾邑健儿之好模范也”。海上的北伐军,停留不进,使他感到很悲观。12月,陆军部改义武军为北伐军,以刘基炎为司令,他随军北伐。出发之前,留影以赠亲友,慷慨激昂。行军到山东黄县,与清军激战,他身先士卒,长驱直入,不幸中弹,以身殉国。黄县光复后,烈士遗骨埋在黄县七里村。

相关资料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

高福楠

最后编辑:2022年0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