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中大教授)

简介: 张力,男,1991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现任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肺癌内科首席专家,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副主任。擅长肿瘤化疗,肺癌、大肠癌、鼻咽癌等疾病的诊治,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

张力(中大教授)的个人经历

人物经历

张力,198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91年中山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硕士毕业。

擅长领域

自1986年一直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事肿瘤化疗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及抗癌药物的临床研究,对肿瘤化疗、肺癌、大肠癌、鼻咽癌等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同时对晚期癌症病人的对症支持治疗如:癌性贫血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化疗导致的恶心呕吐治疗、晚期病人的疼痛的治疗等方面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个人职务

管理职务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

肺癌内科首席专家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力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GCP)中心主任、I期病房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

学术兼职

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科学基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血管靶向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

中华医学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理事会理事

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副部长

国际肺癌研究组织(IASLC)肺癌早期诊断和预防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药物评审咨询专家

澳门镜湖医院放射治疗中心顾问医生

同时担任《癌症》《临床肿瘤学》《Asia-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PJCO)》《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文版》《临床肿瘤学进展》杂志编委《Lung Cancer(中文版)》《中国肺癌杂志》等杂志的编委或责任编委。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在国内最早开展和应用放疗前的诱导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和大剂量醛氢叶酸+5FU持续滴注48小时(双周疗法)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非铂类方案及分子靶向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抗癌新药临床研究的程序、原则、组织和实施亦有丰富经验,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国际国内多项药物临床研究,包括:卡铂、长春瑞滨、多西紫杉醇、草酸铂、马蔺子素胶囊、rhG-CSF以及热门的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研究。直接参与一些国家创新(I类新药)药物(如:有机锗、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工程溶瘤腺病毒H101、基因工程腺病毒-TK基因治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工作,主持(PI)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一项、国家级多中心临床研究三项,参与20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近年来分别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的科研基金(包括九五、十一五、1035计划项目、863项目、973项目、新药创制国家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

项目成果

为击败肿瘤不遗余力,他率先提出靶向药物用于晚期肺癌的维持治疗;开展系列临床研究,确立晚期鼻咽癌一线化疗的全球标准,两项研究成果均被美国NCCN指南采用。

在国内首创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 GPM)项目,并成功向全国推广,铸就“民心工程”。

作为中国肿瘤临床试验学术领域开创者和领先者之一,他在肺癌和鼻咽癌等实体瘤的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多 学科综合治疗以及晚期癌症的姑息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研究成果多次在美国、欧洲及世界肺癌大会进行口头报告,并发表于柳叶刀等杂志。

对抗癌新药临床研究的程序、原则、组织和实施有非常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者的药物临床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工作。

主持(PI)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一项、国家级多中心临床研究十多项,参与30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

参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国家级抗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的论证、筹建工作,成功组织和筹备每年度的广东省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会议,以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GCP培训班等。

2009年张力教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率先提出“肿瘤无痛病房”概念并建立广东省首批无痛示范病房,该项目在广东省十多家肿瘤专业治疗单位推广并取得良好效果,为肿瘤患者的疼痛治疗带来新的进步。2010年作为执行委员负责承办“第六届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本次学术大会以 “关爱生命,你我同行” 为主题,张力教授在本次大会上重点介绍了无痛示范病房在广东省的推广经验、示范效应,博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目前该项目已经被卫生部采纳并得到其支持,并下发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红头文件,以进一步推广其社会效应,为肿瘤患者造福。张力教授当选为该项目专家组的副组长。

2011年6月3日-7日,第47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2011)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在6月5日上午的肺癌的大会报告(Oral Presentation)中,来自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内科的张力教授代表中国肿瘤协作组(C-TONG),报告了中国研究者开展的INFORM研究结果。

INFORM研究是一项全球首次采用吉非替尼(EGFR TKIs)进行维持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大型III期临床研究。张力教授是INFORM试验的主要研究者(PI),全国16个省市共27家中心参与这项研究。研究共纳入296例常规一线化疗后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IIIB期或IV期的NSCLC患者,按1:1随机分为吉非替尼维持治疗或安慰剂观察对照组。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无进展生存(PFS)期明显延长(4.8个月对2.6个月,p<0.0001),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58%;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P=0.0001)。而针对EGFR突变的亚组分析显示,治疗组EGFR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6.6月,而安慰剂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7月,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84%(P<0.0001)。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晚期NSCLC患者维持治疗中患者生存获益最大的临床研究。

2017年8月23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主导的GEM20110714研究在线发表于《柳叶刀》(Lancet)杂志,该研究是全球首个评价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一线化疗方案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为晚期鼻咽癌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张力教授曾在2016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口头报告该项研究结果。

2018年4月,张力团队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JTO,IF=6.595)在线发表了一项第一个来自中国的三代EGFR-TKI新药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结果,填补了中国在肺癌靶向治疗药物研发在该领域的空白,这也是中国在肺癌靶向治疗新药研发上的又一次突破。

人才培养

现共培养临床型硕士生12名、科研型硕士2名、七年制硕士3名、留学生1名,200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获得科研基金39项。

主要著作

受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委托负责起草《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6年,第二版),负责执笔撰写中国版《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指导原则》《双磷酸盐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专家共识》及《肿瘤相关贫血治疗专家共识》等多个临床共识,参与撰写《NCCN结肠/直肠癌临床指导原则》《NCCN头颈癌临床指导原则》《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导致皮疹治疗的专家共识》,担任广州市科技局基金等研究主编期间,参与编写肿瘤专业的专著有8本。

期刊论文

在国际专业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Lancet Oncology》《Cancer》等多篇国际顶尖杂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获得荣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广东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三等奖

广东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最后编辑:2022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