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武焕

简介: 2002年,“青阳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77岁的殷武焕是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农民,他1943年就开始跟着师傅学演青阳腔剧目,参与青阳腔演出60余年,是赣北地区年龄最大的青阳腔民间艺人。在中国国家文化部今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1位代表性传承人中,殷武焕榜上有名,他也是九江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国宝级民间艺人。
[展开]

殷武焕的个人经历

2002年,“青阳腔”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77岁的殷武焕是江西省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农民,他1943年就开始跟着师傅学演青阳腔剧目,参与青阳腔演出60余年,是赣北地区年龄最大的青阳腔民间艺人。在中国国家文化部今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1位代表性传承人中,殷武焕榜上有名,他也是九江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国宝级民间艺人。

殷武焕 - 个人简介

非遗名称:青阳腔
保护单位:江西湖口县戏剧创作研究室
传承人姓名:殷武焕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2年8月
民族:汉
学历:私塾5年
职业:农民

老人出生于1932年,十来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吴江龙学演青阳腔剧目,多演生、旦。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师傅、师叔相继被调到江西省赣剧团工作,殷武焕也学会了《琵琶记》、《黄金印》、《双坠楼》、《桃园结义》、《忠义殿》、《窦娥冤》、《岳飞尽忠》、《鹦鹉盏》等数十部青阳腔剧目,留在湖口延续着青阳腔的余脉。殷武焕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位能唱青阳腔的民间艺人。

殷武焕 - 个人经历

自小学艺 矢志不渝

“桃李风晴,芝兰日咏,似阶前桃李芙蓉,高挂珠帘。似年年此日,芳丛羡人间,只有虎豹争雄,忆天上,有麒麟,传送金杯自捧,惟愿花下椿萱,百年长俸……”,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传承人称号的殷武焕老人即在晒场上摆起了家伙什,一曲高亢激昂的《双坠楼》,犹如天籁之音,回荡在秀美殷山。

殷武焕

但凡了解殷武焕的人,都知道殷武焕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位能唱青阳腔的民间艺人。老人出生于1932年,十来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吴江龙学演青阳腔剧目,多演生、旦。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师傅时常赞赏说:“就算你父母不花钱送你学戏,我还要花钱请你来学呢!”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侵入,殷武焕的学艺过程也是时断时续。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人们用唱戏等方式来欢庆胜利,青阳腔在湖口又盛行一时。在此期间,因为师傅经常到外地演出,殷武焕跟着师叔磐康泉、吴厚德、骆硕仁等学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师傅、师叔相继被调到江西省赣剧团工作,殷武焕也学会了《琵琶记》、《黄金印》、《双坠楼》、《桃园结义》、《忠义殿》、《窦娥冤》、《岳飞尽忠》、《鹦鹉盏》等数十部青阳腔剧目,留在湖口延续着青阳腔的余脉。

农闲时节的湖口农村,人们庆丰收,祝寿诞,迎庙会,这时殷武焕师徒组成的青阳腔专业剧团那一唱众和、高亢激昂的气势;那金鼓铙钹齐鸣的热烈氛围;那融昆腔、弋阳腔、余姚腔和青阳村坊小曲于一体的多姿声腔,在亭台楼阁间萦绕,在人们的心里飞扬,在浩淼的湖水中、绮丽的小山村轻轻飘荡。

为青阳腔传承呕心沥血

湖口青阳腔的辉煌在于它创造性地发展了“滚唱”的特点,形成了“滚调”,打破了以往各种声腔旧有的曲牌体制,将戏曲文学从“曲有定句,句有定音,字有定音”的严格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唱腔变化灵活多样,戏曲语言词句通俗易懂,极大地提高了青阳腔的可塑性和表现力,引起了传奇戏曲的重大变革。

“文革”以后,一些老艺人相继辞世,青阳技艺少有传人。1982年,时任湖口县文化馆馆长的刘春江在下乡搞文化调研时发现了失传已久的青阳腔。为了使明嘉靖年间(1522-1566)盛极一时的“徽池雅调”延续下来,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三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刘春江同殷武焕等人一道,开始了青阳腔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做了大量工作,付出巨大心血。说到这里,老人长叹一口气:“唉,为了青阳腔,我们真是呕心沥血啊! ”

打工潮形成以来,农村年轻人大量外出谋生,家中只剩老弱妇孺,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也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诸多原因使青阳腔面临失传。

殷武焕膝下有一子四孙,老人真心希望家人能把青阳腔传承下去,可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这个夙愿难以在家人身上实现,老人深感遗憾。他说:“虽然如此,我对青阳腔的热情依然很高。有空时,会经常拿起剧本翻翻,自娱自乐地唱几段,温习温习,可不要把唱腔曲调给忘了才好啊!”

殷武焕 - 传承谱系

殷协风(正旦) 
络硕仁—熊付欢(杂)(正旦、正生、贴旦)
殷武焕—沈丘仂(正旦)
吴江龙(旦、生)—黎国安(武小)
黎金霞(贴旦)
邹月枝(贴旦)

成为青阳腔代表性传承人

全国范围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开始后,湖口县立即着手青阳腔的申报工作。殷武焕同刘春江等人一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早已盼望的事业中去。九江市拨出10万元专款支持青阳腔申报“世遗”。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辛苦终于得到了承认。2006年1月3日,文化部将入选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向社会公示,湖口青阳腔赫然在目。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青阳腔艺术,湖口县政府与九江学院联手合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2007年11月,九江学院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在湖口县付垅乡成立。从此以后,该院艺术学院师生经常到这里开展采风和教学活动。“只要他们师生一来,就会接我去一起学习的,他们唱得可比我好”。老人谦逊地说。

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口县传统戏剧青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

殷武焕 - 技艺传承

自1943年起,殷武焕拜湖口青阳腔老秀兰班班主络硕仁为师,开始了学演青阳腔的表演艺术,先后学习和扮演过《征东》中的李世民、尉迟恭,《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琵琶记》中的蔡伯谐,《忠义殿》中的张玉珍,《三请贤》中的皇嫂,《绿袍记》中的刘湛等角色,并传承给徒弟殷协风、熊付欢等数十人。如今虽年事已高,但仍从未间断传承和参加演出。

殷武焕 - 成就荣誉

一、参加了湖口县青阳腔抢救挖掘工程,参与演出和录音录像工作。

二、无私奉献了青阳腔手抄剧目资料。

三、自1945年开始参与当地每年农历3月22日欢贺“天后宫圣母娘娘”生日的青阳腔演唱会,到十八岁主持该演唱会至今,从未间断。把这个充满传统习俗的演唱会传承延续到今天,同时也传承给下一代。

殷武焕一生演出剧目繁多,主要代表作为《征东》中的尉迟恭、《三请贤》中鲁肃、《白免记》中李三娘,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其演出剧照分别在《江西日报》、《江西画报》上刊登。

青阳腔形成于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的安徽省青阳县,由徽商经水路带进江西的水路门户湖口县,并于此深深扎根,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青阳腔唱腔变化灵活、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对徽剧、京剧、赣剧、川剧和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曾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被誉为京剧的鼻祖。

殷武焕 - 相关资料

[1] 国学资讯网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6817
[2] 安徽文化网 http://www.ahage.net/difangxi/6680.html
[3] 江西新闻网 http://www.jxcn.cn/525/2008-6-15/30107@402548.htm
[4] 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8-04/08/content_14496941.htm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