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东·克雷默GidonKremer(1947-)苏联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196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比赛第三名,从此开始扬名。1969年参加蒙特利尔国际比赛获第二名,同年在帕格尼国际比赛中夺魁,次年在柴科夫斯基国际比赛中再夺魁,轰动世界。克雷默的舞台演出因卡拉扬与之合作布拉姆斯协奏曲而达到高潮,1980年移居西方。克雷默的指法轻松灵敏,善于表现深的乐段,他演奏的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雅纳切克,都显示出极高深的技巧。他与阿格里奇合作的贝多芬奏鸣曲和与梅赛伯格合作的舒伯特奏鸣曲等,也获佳评。
吉东·克雷默 - 个人简介
在前苏联制度下栽培出来的音乐演艺家,成绩斐然,人才辈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接着一大批地出现),如吉东·克雷默(GidonKremer)就是俄罗斯新一代小提琴家。
1947年2月27日,克雷默生于里加一个音乐世家,四岁随父学琴,七岁入拉脱维亚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十六岁,他使用他祖父遗留下来的瓜逹尼尼(Guadagnini),举行首次独奏音乐会。十八岁,他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小提琴大师奥依斯特拉赫(D.F.Oistrakh)习琴,达八年之久。其间,克雷默赢得了四项国际奖(1967年伊莉萨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第三名、1969年蒙特利尔音乐比赛小提琴第二名、1969年帕格尼尼国际比赛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0年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第一名)。殊荣给他带来了在国内一百多个城市举行音乐会,但是,当局一直不批准他出国演出,他耿耿于怀,直到1975年,他趁赴西欧旅行演出之机,一溜了之。现他定居于瑞典。
他自苏联出走在伦敦首演时,指挥大师卡拉扬特意到伦敦听他拉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称赞他为:小提琴家中的一代天骄。立即邀请他在1976年萨尔茨堡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中演出,引起轰动,从此活跃于国际乐坛,蜚声天下。
吉东·克雷默 - 职业生涯
在小提琴家中,像克雷默这样创意层出不穷的人很少见。人们看到斯塔克昂首阔步、勇往直前的独立精神感到很钦佩,而克雷默在保持同样心气的情形下,还有足够的机灵劲瞻前顾后,在视右探,仿佛要把音乐发展中涌现的一切新鲜花样都裹进自己的腰包,变成自家的本钱。这样一位在音乐风格上兼收并蓄、无所不能的怪才,究竟来自何方呢?
吉东·克雷默(GidonKremer)1947年2月27日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在当地经过早年的训练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学习。1967年,他夺得比利时伊莉莎白女王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奖,开始扬名。在苏联国内期间,克雷默曾经与女小提琴家格林丹柯结婚,两人共同参加1970年的柴科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格林丹柯获得第四名,克雷默荣膺金奖,夫妻双跃龙门,一时传为乐坛佳话。
1980年,克雷默移居西方,开始在国际乐坛上频繁亮相。1980年EMI公司发行了一张他和指挥大师卡拉扬合作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唱片。克雷默的表现中规中矩,完全按照乐谱上的标记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的左手十分灵巧,困难的乐段都能轻松自如地处理好,看得出来是经过了苏联学派严格的教学体系的训练。卡拉扬严谨庄重的态度也限制了他乖戾脾气的发作。几年后,他和伯恩斯坦录制的同一首作品就远不是这样。这两位酒神狄尼奥索斯颠狂的子嗣,在此醉态可掬。克雷默的运弓异常油滑浮动,据说这是他独家研制的"悬浮弓法",采用不常听到的奥尔写的华彩乐段更加深了新奇的感受。伯恩斯坦左呼右应,调配洒脱。这是一次痛快的合作,两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应该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奏。但是今天听来再也不觉得兴奋,可见,新奇的试验还需要适当的场合才行。
克雷默早在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学琴的时候,就热心于演奏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如施尼特克(1934-)的作品当时在国外还少有人知。他来到西方以后,大力宣传这些作品,录制了许多精彩的唱片。他不是依靠演奏别人不再演奏的作品来寻求新奇、掩饰自己的个性不足。而是恰恰相反,越是新颖创新的作品,他演奏得越出众,个性体现得越生动。施尼特克的作品,他录有《第二小提琴奏鸣曲》(钢琴家加夫里洛夫弹奏得很精彩),从录音到演奏都令人叹服。这首乐曲的音乐语言有独创的特色。虽然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很鲜明;在技巧上,多了几分玩耍的感觉。从施尼特克写下的大量的提琴作品判断,他一定深谙弦乐器,而且对艰深的技巧表现很感兴趣。克雷默曾经录过一首施尼特克根据帕格尼尼的作品主题创作的变形曲,长达30分钟左右,各种新奇的效果,应有尽有,没有天生对这类技巧作品的领悟能力和持久耐力,根本忍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折磨。施尼特克作品风格博采众长、变幻莫测,一般人会觉得跟上他的变化很困难,而这却正合克雷默的胃口。1988年音乐会实况录下的《大协奏曲第一号》是施尼特克综合风格的一个范本。这是巴洛克气息和现代精神的幻听什锦,把维瓦尔弟和贝尔格拧在一起,听觉上你也许感到很兴奋,思想上却不免困惑不解。这部作品以前别人有录音,但谁也比不上克雷默这么耀眼光辉。施尼特克的第二、第三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克雷默也留有录音。这些都是为勇于进取的听众准备的佳肴。
1988年4月,克雷默在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大厅录下了古贝杜莉纳(1931-)献给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曲》。这部写于1979年一1980年间的作品采用了巴赫《音乐的奉献》中的一个主题,运用威伯恩的管弦乐技法予以配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音乐上把两位给我最深印记的作曲家结合在一起。"这部作品采用十二音列技法写成,内容相当复杂丰富。克雷默对这类作品的悟性,在当代实为数一数二。
1990年DG公司发行的巴托克和雅纳切克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克雷默个性与乐曲风格完美结合的范例。巴托克的《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921年,是献给当时巴托克单相思的恋人达隆尼的,显露出成熟的巴托克风格。第一乐章开始处的写法有点德西的影子,钢琴的织体很复杂。感情内聚热度,外呈甜美。第二乐章是巴托克式纯洁的表白,这是拒绝一切怜悯之情的清高自在。第三乐章是个狂野奔腾的乐章,充满活力与动力,是民间舞曲影响和巴托克精湛技艺的绝妙结合。
雅纳切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写于1919-1921年间,是同类作品中最具独创性的奇构。雅纳切克晚年热恋一位,这是他热切的表白、温柔的抚爱、纯洁的心迹赤裸裸的展示。感情异峰崛起,突兀其来,上然不受成规约束,变化之大、投入之深达到惊人的程度。全曲由4个独立构思的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以小提琴热切期待的呐喊开端,钢琴低声部连续强奏,暗示出悲剧性的色彩。悲伤的冲动与无奈的守望交替进行。第二乐章是温馨的抚爱伴以热烈的倾诉。第三乐章像是篇黑色幽默的乡间舞曲。第四乐章是精彩的总括。粗硕的表面下掩饰着一颗受尽痛苦折磨却永不疲倦的心灵美得令人颤栗的表白。克雷默和阿格里奇这位称职的搭档在此入情入境,活化出这两位作曲家情感深处的隐秘。这是一张演绎者本人都感到十分满意的唱片。录音也十分优秀。
克雷默这样擅长现代作品,并不意味着他在古典领域就无所作为。1992年现场录制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音色美妙绝伦,感情充沛自溢。在这么长的篇幅中,很难自始至终保持这样纯美的声音。现在,把第一乐章处理成长
河浩大的规模已成定式,克雷默一反其道,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出现,颇显精悍。第二乐章神圣的静谧感尤其出色。第三乐章以轻快、干净的发育和织体来营造跳跃的气氛,更觉生动感人。克雷默继承了胡贝尔曼演奏这部巨著的精神。他采用改编自贝多芬为钢琴创作的华彩乐段。这张唱片是继施奈德汉之后的名演。从1985-1995年,克雷默和阿格里奇一起录下贝多芬全部10首小提琴奏鸣曲。这套唱片的录音非常好,两个演奏家的琴声十分逼真。在《A大调第二奏鸣曲》的开始,克雷默飘逸闪烁的进入,十分传神。
作为一个无畏的探险家,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人。一个为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作品仗义直言的小提琴家,克雷默被许多评论家看成是二三十年代胡贝尔曼的当然继承人。两位小提琴家对纷纭复杂的时代都有异常敏锐的嗅觉,两人在不拘一格地处理音乐作品上同样具备惊人的胆识。克雷默在曲目的选择上比胡贝尔曼广泛得多,他不仅对新作品投入了巨大的热情,而且对许多不常听说的小作品也倾注了同样的心血。从一定意义上说,克雷默是一位帮助人们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家。
吉东·克雷默 - 个人评价
在当今的小提琴家中,克雷默是一位最具争议性的,有褒有贬,主要问题是对克雷默的音乐结构处理及演奏姿势
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从这款先后摄于1983、1984和1987年口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影碟(DGDVD0734157)看来,的确,他的演奏爱标奇立异,搞噱头,拉琴的姿势瞬息万变,时而蹲膝,时而踮脚,一下升高,一下降低,东歪西扭,前挪后移,左摇右摆,动作幅度大,古古怪怪,一点都不像他的老师奥依斯特拉赫那么端正、规整。他的音色并不算特别醇美,音准也不是很完善,有点刻意求功。不过,他那瘦长的双手拉出来的音乐,有情趣,有新奇,从而一美遮百丑。他的技巧是惊人的,特别是右手运弓的动作,非常灵敏、轻松、干净、自然,下弓不过分压,上弓不过分,重力感特好。莫扎特的音乐贵于简洁,克雷默的演奏仍有一定的传统准则,优雅高尚,琴声如歌,带有莫扎特时代的沙龙音乐风味,他的速度、力度、走句、节奏、揉弦以及装饰音等音乐表现因素的运用,都富有莫扎特式的典雅分寸感。如《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很清晰、活跃,朝气勃勃,音流滚滚。第二乐章更迷人,那浪漫曲式的音调,温馨柔情,宽广如歌,像是一幅音画。他那独立思考型的演绎,在回旋曲(第三乐章)中表现得尤为出色,寸而妩媚,时而幽默,对比鲜明,情趣盎然。
联同克雷默演奏莫扎特《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K.364)的克什卡希恩(K.Kashkashian)是生于美国的亚美尼亚裔女中提琴奏家,她的表现谨慎了些,不如克雷默那么洒脱。不过,俩人合作默契,平平稳稳,方方正正,形态雅致,古意古风。
维也纳爱乐乐团采用小型乐队编制,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交响性的紧张度,手法简洁,音响单纯,稍嫌音量过大。哈农库特(N.Harnoncourt)的徒手指挥,有点做作,动作也古怪,要是哈农库特不古怪,他就没有特色了。却很能带动乐队,音乐流畅,弦乐优美。
吉东·克雷默 - 相关条目
艾萨克·斯特恩 |
弗里茨·克莱斯勒 |
弗特·格罗菲 |
查理·帕克 |
安东·德沃夏克 |
克劳迪奥·阿劳 |
乔治·博列特 |
乔治·比才 |
迈尔斯·戴维斯 |
平夏斯·祖克曼 |
迈克尔·拉宾 |
唐·库普曼 |
贾科莫·普契尼 |
莫里斯·安德烈 |
吉东·克雷默 |
拉维·香卡 |
吉东·克雷默 - 参考资料
(1)http://www.avfline.com/cms1/bencandy.php?id=1935&page=1
(2)http://bbs.whaudio.com/thread-23965-1-1.html
(3)http://www.smth.edu.cn/bbsanc.php?path=%2Fgroups%2Frec.faq%2FClassicMusic%2Fmingrendiantang%2Frecitor%2Fxianyue%2FKremer%2FM.1066898290.r0
(4)http://www.qgwz.com/web/clz/data/Artist/Kremer/Life.htm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