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成就及荣誉
2003.7-2004.7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学研究一年。2004.12-2005.3在日本神户大学访学研究三个月。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2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另外,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国家社科学术奖励(《文化怪杰辜鸿铭》和《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分别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与负责编撰的《清史编年》2002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余年来,先后主持过国家教委青年基金项目《近代西方主要汉学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中国新名词的形成、传播与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等多项。现正主持《清史·通纪》分支项目的研究。研究专业方向
研究专业方向为清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思想史、中西关系史。主要论著有《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台湾修订版改为《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闲话辜鸿铭——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等。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1998年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辜鸿铭文集》、《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等。主编《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文化通史》(副主编)、《清史编年》(副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副主编)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较为重视“中学西传”特别是华人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贡献。其中关于辜鸿铭、陈季同的研究影响较大。近五年来,学术研究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关于清末民初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民国文化史的宏观研究、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认同,以及近代新名词的学术文化内涵与功能等方面来。
相关研究
探索性研究
关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和认同的探索性研究。先后发表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研究——兼论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认同之关系》;《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性质论》等5篇论文。这些论文从观念社会化的角度,在细心爬梳材料的基础上,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传播和社会认同的历史过程和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专门探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同行的重视。香港《中国社会科学评论》创刊号发表《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一文时,在“编者按语”中特别强调指出:此文“改变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研究中重u2018自在的民族实体u2019而轻u2018自觉的民族实体u2019的偏向,这一研究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也对此文的主要观点予以了7000字的摘录,《文摘报》等也多次摘录有关论断。历史学研究
关于近代中国新名词、新概念及其思想文化内涵的历史学研究。在这方面,先后发表了20余篇论文。其中主要有《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兼谈对于“一般思想史”之认识》;《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谈思想现代性和现代“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近代中国新名词研究之不足与词汇传统的现代变革——以输入日本汉字新词为中心的讨论》;《近代中国汉语外来词的最新研究:评(意大利)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美学”一词与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等。2000年主持的《近代中国新名词的形成、传播与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黄兴涛教授关于近代新名词的研究成果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一文已被日本现代中国史研究会的川尻文彦教授译成日文。创新研究
关于民国文化史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创新研究。在这方面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主撰了50余万字的《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对民国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民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主旋律,民国时期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特点与功能等宏观而重要的问题,均做出了有所推进的分析,成为整体性民国文化史的最新总结。同时发表《抗战前后中国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意义》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再认识》等文,不仅对中共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在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中的“定型”作用,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还有力地揭示了“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四原则的合理性及其1942年以前在党内的“权威性”,建议以毛泽东个人崇拜形成前“真正的党内高层集体智慧结晶”的“四原则” 直接取代三原则。这一研究受到老革命、理论界前辈曾彦修等的高度称赞,认为其“旗帜鲜明,论证丰富”,“敢于在重大问题上与时俱进”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