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美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上芝加哥学派领袖R.S.克莱恩的学生。先后在哈弗福德学院和厄勒姆学院任助理教授、教授和英文系主任。
1962年,回芝加哥大学任教。
在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美国,布斯一直担任着芝加哥大学本科生院院长一职。当时许多美国大学,包括柏克莱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都发生了学生和教职员造反,占据学校行政大楼、与警察对峙、发生暴力冲突的事件。
1981年至1982年,任美国最大的文科学术组织现代语文学会(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主席。
1961年出版的《小说修辞学》(The Rhetoric of Fiction),是布斯的重要著作。该书被学术界称为小说理论的里程碑,被译为包括阿拉伯语在内的7种语言。书中提出的一些观念和术语,如“隐含的作者”、“可靠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都成了当今叙事理论的标准术语。
主要作品
《反讽修辞学》(A Rhetoric of Irony ,1974)、《批评的理解:多元论的力量与局限》(Critical Understanding:The Powers and Limits of Pluralism,1979)、《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The Company We Keep: An Ethics of Fiction,1988)、《修辞的修辞学》(Rhetoric of Rhetoric,2004)等。
2005年10月11日,即在布斯去世后的第二天,芝加哥大学在公告上称《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一书已“成为文学研究中伦理批评的试金石”,布斯是“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家”。同日,《纽约时报》也载文悼念布斯,称他是“20世纪后半叶卓越的批评家之一”。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一书,在中国大陆先后翻译了两个版本:
1、小说修辞学.韦恩·布斯著.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02.01
2、小说修辞学.韦恩·布斯著. 华明,胡苏晓,周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9.30
《小说修辞学》,但它并不是对语言的措辞、用法等问题的研究,而是对作者的叙述技巧、文学的阅读效果、小说的叙述等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对作者控制读者的手段的研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一般认为,早期的故事是一种专断的讲述,讲述的可靠性取决于作者本人,作者是叙述的上帝。但是自福楼拜之后,很多作家开始抛弃这种叙述方式,而是相信那种“客观化”的、“非人格化”的或者“戏剧式”的叙述方法,作家选择了自我的隐退,放弃了直接介入的特权,让人物自己在小说中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种区别被简化为艺术的“显示”和非艺术的“讲述”的区别,“显示”这种客观化的叙述方法要优于“讲述”,所以“显示”被认为是真正小说艺术的开始。可是讲述的客观性真的存在吗?布斯认为,在小说中提出行动本身就是作者的一种介入,完全去掉作者的声音是不可能的。如萨特所言:“每一件事物都是作者操纵的表现信号。”用以说明,对于那些知道如何去找的人来说,作者的判断总是明显存在的。“虽然作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他的伪装,但是永远不能选择消失不见”(23页)。在小说中存在着作者多种的声音,只不过它更加隐蔽而已,所以,“讲述”与“显示”的区别是错误的教条。布斯认为,这种所谓的客观性和不介入甚至已经成了继“三一律”之后的第四个整一,而布斯想要做的,正是要剥掉所谓的客观化的伪装,将小说中作者的叙述技巧呈现出来。这种叙述技巧就是作者的修辞选择,因而也构成了小说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人物探究
伦理学
韦恩·布斯的小说伦理学针对的是小说客观化的问题,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评判文学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其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评。他提出了关于技巧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在更具体的层面上结合了形式、伦理和美学等范畴的因素。作为一种修辞叙事伦理批评模式,由于"更注重研究文本自身形式与伦理意味的关联,比如叙事文本通过什么文本技巧,在特定的写作和阅读语境中强化或质疑特定道德价值和规范,以及文本如何在强化或质疑这些道德性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伦理价值等,因此,该模式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尊重叙事艺术本身"。
修辞学
?韦恩·布斯提出的"隐含作者"虽然在修辞叙事理论中颇具影响,细究起来却是个存在诸多含混因而效用不明的概念。其内涵界定笼统多余,对叙事流程的逻辑定位亦是自相矛盾,难以统一。它片面强调作者在文本中的控制性力量,将修辞的功效绝对化,忽视了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因而并不具有凸显文本价值观念,区分作者思想意识的实际阅读功效。?
最后编辑:2022年0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