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顿

简介: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干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13年在伍斯特学院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1914年获硕士学位,1916年获博士学位,后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20年起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主任,1923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1945年返回华盛顿大学任校长,1953年起改任自然科学史教授,直到1961年退休,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另外还有同名公司及书籍等。
[展开]

康普顿的个人经历

基本资料

  中文名: 康普顿

  外文名: Arthur Holly Compton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俄亥俄州 伍斯特

  出生日期: 1892年9月10日

康普顿

  逝世日期: 1962年3月15日

  职业: 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普林斯顿大学

  主要成就: 发现“康普顿效应”

  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代表作品: 《X射线和电子》、《X射线的理论和实验》

个人简介

  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的两年多时间里,康普顿完成了两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一项是提出电子半径为厘米的假设,用以解释他用实验所确定的x射线强度与散射角的关系;另一项是确定了磁性晶体的磁化效应,并科学地预言了铁磁性起源于电子的内禀磁矩,后为他的学生于1930年证实康普顿最重大的贡献是康普顿效应及解释.1919~1920年间,康普顿去英国在汤姆逊和卢瑟福的指导下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他进行了γ射线的散射实验,发现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实验结果.回国后他用单色x射线和布喇格晶体光谱仪作实验,通过从不同角度在靶周围测量散射互射线波长,发现散射波中含有波长增大的波,该现象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指出:散射应遵从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出射X射线波长变长征明了X射线光子带有量子化动量.1922年,他采用单个光子和自由电子的简单碰撞理论,对这个效应做出了满意的理论解释.康普顿效应是近代物理学的一大发现,它进一步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揭示出光的二象性,从而导致了近代量子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另一方面康普顿效应也阐明了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因此,无论从理论或实验上,它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康普顿因此获得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在康普顿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实验根低排除了学术界对康普顿理论的异议,为康普顿的工作做出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贡献.1930~1940年这10年中,康普顿致力于宇宙线的研究,发现了逆康普顿效应.该效应在天体物理中有重要意义。康普顿的主要著作有:《X射线和电子》和《X射线的理论和实验》。康普顿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1934)、美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39~1940)、美国科学发展协会主席(1942)。1962年3月15日因患脑溢血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逝世.

效应

  简介

  1923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通过实物物质发生散射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即散射光中除了有原波长l0的x光外,还产生了波长l>l0 的x光,其波长的增量随散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compton effect)。

  用经典电磁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遇到了困难。康普顿借助于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从光子与电子碰撞的角度对此实验现象进行了圆满地解释.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也曾对康普顿散射实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康普顿散射现象的研究经历了一、二十年才得出正确结果。

  康普顿效应第一次从实验上证实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关于光子具有动量的假设。这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光子在介质中和物质微粒相互作用时,可能使得光向任何方向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他认为这是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康普顿假设光子和电子、质子这样的实物粒子一样,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碰撞过程中能量守恒,动量也守恒.按照这个思想列出方程后求出了散射前后的波长差,结果跟实验数据完全符合,这样就证实了他的假设。这种现象叫康普顿效应。

  发现

  1922~1923年康普顿研究了X射线被较轻物质(石墨、石蜡等)散射后光的成分,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有波长与原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较长的成分。这种散射现象称为康普顿散射或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将0.71埃的X光投射到石墨上,然后在不同的角度测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强度。当θ=0时,只有等于入射频率的单一频率光。当θ≠0(如45°、90°、135°)时,发现存在两种频率的散射光。一种频率与入射光相同,另一种则频率比入射光低。后者随角度增加偏离增大。

  在1923年5月的《物理评论》上,A.H.康普顿以《X射线受轻元素散射的量子理论》为题,发表了他所发现的效应,并用光量子假说作出解释。他写道(A.H.Compton,Phys.Rev.,21(1923)p.):

  "从量子论的观点看,可以假设:任一特殊的X射线量子不是被辐射器中所有电子散射,而是把它的全部能量耗于某个特殊的电子,这电子转过来又将射线向某一特殊的方向散射,这个方向与入射束成某个角度。辐射量子路径的弯折引起动量发生变化。结果,散射电子以一等于X射线动量变化的动量反冲。散射射线的能量等于入射射线的能量减去散射电子反冲的动能。由于散射射线应是一完整的量子,其频率也将和能量同比例地减小。因此,根据量子理论,我们可以期待散射射线的波长比入射射线大",而"散射辐射的强度在原始X射线的前进方向要比反方向大,正如实验测得的那样。"

  解释射线方向和强度的分布,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考虑到相对论效应,得散射波长为:

  即Δλ=λ-λ0=(2h/mc)sin^2(θ/2)

  △λ为入射波长λ0与散射波长λθ之差,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m为电子的静止质量,θ为散射角。

  这一简单的推理对于现代物理学家来说早已成为普通常识,可是,康普顿却是得来不易的。这类现象的研究历经了一、二十年、才在1923年由康普顿得出正确结果,而康普顿自己也走了5年的弯路,这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代物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不平坦历程。

  从上式可知,波长的改变决定于θ,与λ0无关,即对于某一角度,波长改变的绝对值是一定的。入射射线的波长越小,波长变化的相对值就越大。所以,康普顿效应对γ射线要比X射线显著。历史正是这样,早在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伊夫(A.S.Eve)就在研究γ射线的吸收和散射性质时,首先发现了康普顿效应的迹象。镭管发出γ射线,经散射物散射后投向静电计。在入射射线或散射射线的途中插一吸收物以检验其穿透力。伊夫发现,散射后的射线往往比入射射线要"软"些。( A.S.Eve,Phil.Mag.8(1904)p.669.)

  后来,γ射线的散射问题经过多人研究,英国的弗罗兰斯(D.C.H.Florance)在1910年获得了明确结论,证明散射后的二次射线决定于散射角度,与散射物的材料无关,而且散射角越大,吸收系数也越大。

  所谓射线变软,实际上就是射线的波长变长,当时尚未判明γ射线的本质,只好根据实验现象来表示。

  1913年,麦克基尔大学的格雷(J.A.Gray)又重做γ射线实验,证实了弗罗兰斯的结论并进一步精确测量了射线强度。他发现:"单色的γ射线被散射后,性质会有所变化。散射角越大,散射射线就越软。"(J.A.Gray,Phil.Mag.,26(1913)p.611.) 实验事实明确地摆在物理学家面前,可就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释。1919年康普顿也接触到γ散射问题。他以精确的手段测定了γ射线的波长,确定了散射后波长变长的事实。后来,他又从γ射线散射转移到X射线散射。钼的Kα线经石墨晶体散射后,用游离室进行测量不同方位的散射强度。通过康谱顿发表的部分曲线可以看出,X射线散射曲线明显地有两个峰值,其中一个波长等于原始射线的波长(不变线),另一个波长变长(变线),变线对不变线的偏离随散射角变化,散射角越大,偏离也越大。

  康普顿的学生,从中国赴美留学的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和检验有很大贡献,除了针对杜安的否定作了许多有说服力的实验外,还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他测试了多种元素对X射线的散射曲线,结果都满足康普顿的量子散射公式。康普顿和吴有训1924年发表的论文题目是:《被轻元素散射时钼Kα线的波长》。( A.H.Comptonand Y.H.Woo,Proc.Nat.Acad.Sei,10(1924)p.27.)他们写道:"这张图的重要点在于:从各种材料所得之谱在性质上几乎完全一致。每种情况,不变线P都出现在与荧光MoKa线(钼的Kα谱线)相同之处,而变线的峰值,则在允许的实验误差范围内,出现在上述的波长变化量子公式所预计的位置M上。"

  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测定了X射线散射中变线、不变线的强度比率R随散射物原子序数变化的曲线,证实并发展了康普顿的量子散射理论。

  爱因斯坦在肯定康普顿效应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到,1916年爱因斯坦进一步发展了光量子理论。根据他的建议,玻特和盖革(Geiger)也曾试图用实验检验经典理论和光量子理论谁对谁非,但没有成功。当1923年爱因斯坦获知康普顿实验的结果之后,他热忱地宣传和赞扬康普顿的实验,多次在会议和报刊上谈到它的重要意义。

  爱因斯坦还提醒物理学者注意:不要仅仅看到光的粒子性,康普顿在实验中正是依靠了X射线的波动性测量其波长。他在1924年4月20日的《柏林日报》副刊上发表题为《康普顿实验》的短文,有这样一句话:"……最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考虑把投射体的性质赋予光的粒子或光量子,究竟还应当走多远。"(R.S.Shankland(ed.),Scientific Papers of A.H. Compton,Univ.of Chicago Press,(1973))

  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等人的努力,光的波粒二象性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实验结果

  (1)散射光中除了和原波长λ0相同的谱线外还有λ>λ0的谱线。

  (2)波长的改变量Δλ=λ-λ0随散射角φ(散射方向和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的增大而增加.

  (3)对于不同元素的散射物质,在同一散射角下,波长的改变量Δλ相同。波长为λ的散射光强度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

  康普顿利用光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这些实验结果。X射线的散射是单个电子和单个光子发生弹性碰撞的结果。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守恒,化简后得到

  Δλ=λ-λ0=(2h/m0c)sin^2(/θ2)

  称为康普顿散射公式。

  λ=h/(m0c)

  称为电子的康普顿波长。

  为什么散射光中还有与入射光波长相同的谱线内层电子不能当成自由电子。如果光子和这种电子碰撞,相当于和整个原子相碰,碰撞中光子传给原子的能量很小,几乎保持自己的能量不变。这样散射光中就保留了原波长。的谱线.由于内层电子的数目随散射物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波长为λ0的强度随之增强,而波长为λ的强度随之减弱。

  康普顿散射只有在入射光的波长与电子的康普顿波长相比拟时,散射才显著,这就是选用X射线观察康普顿效应的原因。而在光电效应中,入射光是可见光或紫外光,所以康普顿效应不明显。

  经典解释

  (电磁波的解释)

  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经典理论解释频率不变的一般散射可以,但对康普顿效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光子理论解释

  X射线为一些e=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这过程设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仍成立,则由

  电子:P=m0V;E=m0V2/2(设电子开始静止,势能忽略)

  光子:P=h/λ

  其中(h/m0C)=2.34×10-12m称为康普顿波长。

  注意

  1.散射波长改变量lD 的数量级为 10-12m,对于可见光波长 l~10-7m,lD<

  2. 散射光中有与入射光相同的波长的射线,是由于光子与原子碰撞,原子质量很大,光子碰撞后,能量不变,散射光频率不变。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

6J绩效管理系统

  康普顿6J绩效管理系统,是康普顿10多年绩效管理咨询与实践的结晶,2008年6月康普顿6J绩效管理第200个项目成功交付,标志着康普顿在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在绩效管理方面的专业成就。由康普顿咨询顾问专家组多年的辛苦实践和不断完善的6J绩效管理系统,是康普顿咨询品牌产品,康普顿被业界称呼为绩效管理专家。康普顿将易于既往的奉行以结果为导向的咨询准则,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管理咨询服务。

  康普顿以其出色的专业能力、切实的解决路径和务实的职业精神赢得了众多客户、国际管理咨询协会、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同时在中国咨询市场上也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

  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 1892年9月10日康普顿出生干俄亥俄州的伍斯特,1962年3月15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逝世,终年70岁。

  康普顿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曾任伍斯特学院哲学救授兼院长。康普顿的大哥卡尔(KarL)是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主任,后来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他是康普顿最亲密的和最好的科学带路人。

  康普顿中学毕业后,升入伍斯特学院。该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对康普顿一生的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这里,他所受的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决定了他一生中对生活、科学的态度。在学院以外,康普顿熟悉许多感兴趣的事物,诸如密执安的夏令营、卡尔早期的科学实验,等等。所有这些对康普顿以后的科学生涯也都超着重要的作用。

  1913年,康普顿从伍斯特学院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1916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起先由里查逊

  (O·W·Richardson)指导,后来在库克(H·L·Cooke)指导下完成。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康普顿在明尼苏达大学(1916-1917)担任为期一年的物理学教学工作,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东匹兹堡威斯汀豪斯电气和制造公司担任两年研究工程师。在此期间,康普顿为陆军通讯兵发展航空仪器做了大量有独创性的工作;并且还取得钠汽灯设计的专利。后面这一项工作跟他以后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内拉帕克创办荧光灯工业密切相关;在内拉帕克期间,他跟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指导佐利·杰弗里斯(Zay Jeffries)密切配合,促进了荧光灯工业的发展,使荧光灯的研制进入最活跃的年代。

  康普顿的科学家生涯是从研究X射线开始的。早在大学学习时期,他在毕业论文中,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见解,其大意是:在晶体中X射线衍射的强度是与该晶体所含的原子中的电子分布有关。在威斯汀豪斯期间(1917--1919);康普顿继续从事X射线的研究。从1918年起,他在理论在获得X射线吸收与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X射线的散射。散射数据之间的定量吻合之后,根据J·J·汤姆逊的经典理论,康普顿提出了电子有限线度(半径1.85×10-10"cm)的假设,说明密度与散射角的观察关系。这是个简单的开端,却导致了后来形成的电子以及其它基本粒子的"康普顿波长"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他自己的X射线散射的量子理论以及量子电动力学中都充分地得到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他的第二项研究,是1917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跟奥斯瓦德·罗格利(Oswrald Rognley)一起开始的,这就是关于决定磁化效应对磁晶体X射线反射的密度问题。这项研究表明,电子轨道运动对磁化效应不起作用。他认为铁磁性是由于电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这是一个基本磁荷。这一看法的正确性后来由他在芝加哥大学指导的学生斯特思斯(J·C·Stearns)用实验得出的结果作了更有力的证明。

  第-次世界大战后,1919至1920年间,康普顿到英国进修,在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当时卡文迪许实验室正处于最兴旺发达的年代,许多年青有为的英国科学工作者从战场转到这里跟随卢瑟福、J·J·汤姆逊进行研究。康普顿认为它是一个最鼓舞人心的年代,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限卢瑟福建立了关系;而且也得以与汤姆逊会面。当时,汤姆逊对他的研究能力给以高度的评价,这极大地鼓舞了康普顿,使他对自己的见解更加充满信心。康普顿跟汤姆逊的友好关系二直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剑桥期间,由于高压X射线装置不适用,康普顿便改用γ射线进行散射实验。这-实验不仅证实格雷(T·A·Gray)其他科学家早期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为康普顿对X射线散射实验作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之后,康普顿于1920年回到美国,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担任韦曼·克劳(Wayman Crow)讲座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在这里他作出了对他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发现。当时,康普顿把来自钼靶的X射线投射到石墨上以观测被散射后的x射线。他发现其中包含有两种不同频率的成分,一种频率(或波长)和原来人射的X射线的频率相同,而另一种则比原来人射的父射线的频率小。这种频率的改变和散射角有一定的关系。对于第一种不改变频率的成分可用通常的波动理论来说明,因为根据光的波动理论,散射不会改变入射光的频率。而实验中出现的、第二种频率变小的成分却令人费解,它无法用经典的概念来说明。面对这种实验所观测到的事实,康普顿于1923年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光量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光量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某些类似力学意义的动量,在碰撞过程中,光子把一部分能量传递给电子,减少了它的能量,因而也就降低了它的频率。另外,根据碰撞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守恒,可以导出频率改变和散射角的依赖关系,这也就能很好地说明了康普顿所观测到的事实。这样一来,人们不得不承认:光除了具有早巳熟知的波动性以外,还具有粒子的性质。这就说明了一束光是由互相分离的若干粒子所组成的,这种粒子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和通常物质的粒子具有同样的性质。康普顿的这一科学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发表在许多期刊上。1926年他又把先后发表的论文综合起来写成《 X射线与电子》一书。

  1923年,康普顿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职位(R·A·密立根曾经担任过这一职位),同迈克尔逊共事。在这里担,他把自己的第一项研究定名为"康普顿效应"。由于他对"康普顿效应"的一系列实验及其理论解释,因此与英国的A·T·R威尔逊一起分享了192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这时他年仅35岁。同年,他被选为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1929年成为C·H·斯威夫特(C·H·Svift)讲座教授。

  1930年,康普顿改变了自己的主要兴趣,从研究X射线转为研究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宇宙射线中的高能γ射线和电子的相互作用是"康普顿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天,高能电子与低能光子相互作用的反康普顿效应是天文物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物理学家都关心"铀的问题",康普顿更不例外。1941年l1月6日,康普顿作为国立科学院铀委员会主席,发表了一篇关于原子能的军事潜力的报告,这篇报告促进了核反应堆和原子弹的发展。劳伦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发现钚,不久,曼哈顿工区冶金实验室负责生产钚,这些方面的工作主要也是由康普顿和劳伦斯领导的。费米设计的第一个原子核链式反应堆,也曾受到康普顿的支持和鼓励。

  战争末期,康普顿接受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职位。二五年前,他正是在该校做出了最大的物理发现--"康普顿效应"。1954年,康普顿到了应从大学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年龄了。退休后,他继续讲学、教书并撰写著作。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原子探索》一书。这是一部名著,它完整而系统地汇集了战争期间曼哈顿计划中所有同事的研究成果。

  康普顿是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是发展量子物理学的核心。他的这一发现为自己在伟大科学家的行列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地位。

润滑油公司

  青岛康普顿石油化学有限公司(中外合资)1992年注册成立,主营COPTON®(康普顿®)润滑油,营销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公司产品线涵盖汽车润滑油、工业润滑油、摩托车润滑油、润滑脂、齿轮油、防冻液、制动液等七大系列上百个品种,可以为车辆和设备提供全面高效的润滑方案,并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向开发特种油品。在纳米陶瓷机油、纳米抗磨剂和合成工业油等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公司通过挪威船级社(DNV)ISO 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严格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以保证产品品质。在产品标准控制上,公司根据美国石油学会(API)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标准制定和采用了高于中国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的企业标准,产品根据企业标准进行配方设计、生产工艺控制和检验。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脉冲气动调和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确保每一桶产品的优异品质。

  公司多种产品取得美国石油学会API认证,获得API标志使用权,并分别获得美国康明斯、通用、中国重汽、海尔空调、亚星等多家国内外著名厂商的认证,成为其装车或服务用油。2002年开始,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制动液生产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公司首批通过验收,成为首批获证企业之一。

  继1998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世界最高级别的SJ级和CG-4级内燃机油后,2001年和2004年,康普顿又分别与美国市场同步推出SL/GF-3级、CI-4级和SM级内燃机油,多次引领中国润滑油产品升级换代的潮流。

  2005年成功研制推出的康普顿纳米陶瓷机油和路邦纳米抗磨剂创造了无机油行车5050公里的基尼斯纪录,标志着纳米技术在润滑油领域的研究进入新的应用阶段,揭开了汽车养护的崭新篇章。2007年3月,纳米陶瓷机油通过省级鉴定。

  公司在经销商和消费者服务上精益求精,公司设有800免费客户服务热线和防伪查询热线。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公司产品均投保产品质量责任保险。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汽车消费的强劲增长,必将为汽车后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我们将抓住机遇,继续为消费者奉献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市场引领品牌,缔造新的辉煌,开创共同的美好未来!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