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呆

简介: 徐若呆(1908-1952年),原名徐应鸾,顺德伦教人,著名粤剧编剧家。
[展开]

徐若呆的个人经历

徐若呆 - 个人简介

1929年经著名演员靓少佳介绍加入胜寿年剧团,先学“提场”,后成为编剧,先后为胜中华、兴中华、锦添花、

新声、龙凤、觉先声等剧团编撰剧本,数量近百部。1950年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先后担任永光明、珠江、南方、太阳升、新世界等剧团的剧务,创编的剧目也有近百部。公开出版的“广州文艺丛书”和“最新粤剧丛书”,曾出版了他编写的十多个剧本。

徐若呆的笔下多为离奇曲折、通俗警世之作,主要作品有《初夜权》、《虚名造出薄情花》、《脂粉盗》等。据1951年12月18日广州《联合报》载,他编撰的《赤马荡天魔》、《鸳鸯山恩仇记》、《乞儿审状元》、《醉斩郑恩》四个剧目,同时在人民、太平、乐善、天星四间戏院上演,此记录可谓“空前”。由他编剧,梁荫棠、陈少棠合演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也曾连演十场,场场爆满。

纪念徐若呆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著名粤剧编剧家杨子静作诗《册载方家慕典型——追挽若呆艺友》,诗日:“出道君同卓别林,每于呆拙见聪明;一麾善噱生花笔,时博哄堂喝彩声。赴召归天诚戏剧,讴歌随处亦哀荣;灵前絮酒情如昨,册载方家慕典型。”很好地概括了徐若呆的艺事和人品。

徐若呆 - 职业生涯

2006年4月26日,被誉为“喜剧大师”的粤剧编剧家徐若呆逝世五十四周年了……

“傻仔”开戏,“傻仔”洞房

徐若呆

上世纪20年代,广州的大新公司、先施公司等都设天台游乐场,上演粤剧、杂耍及魔术等,令顾客集购物、娱乐于一时,观众踊跃。粤剧多是全女班(那时还未称剧团),俗谓“三个女人一个墟”,节目间隙中插演“傻仔戏”(滑稽戏),更令游乐场充满笑声。

1927年,城外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天台游乐场的杂耍魔术班来了个年轻的“傻仔”,艺名徐若呆,口齿伶俐、动作滑稽,连“演曼丽”全女班的女艺人任剑辉、郎筠玉、白玉琼等,闲来也爱与他说笑,女丑生邱宝珠因常与若呆交流,从相识到相熟,逐渐步入“拍拖”阶段。

一位叫苏静葵的毛巾厂中年女工是戏迷,年轻时已“梳起”(即旧粤俗的女子立志不结婚),一天听若呆说起自己的身世,心生怜悯。原来,若呆原名徐庆鸾,1908年7月18日(农历六月二十)生于顺德伦漖,家境清贫,10岁才进私塾,只读3年,因父亲去世而辍学。后母无良,逼他离家自寻生计。于是,13岁的庆鸾来到广州,在金铺当勤杂工、裁缝店当学徒,19岁时转到魔术班演滑稽戏……

苏静葵暗想,自己以后也不结婚,干脆收若呆为“契仔”(义子)。若呆常与粤剧全女班接触,也喜欢上了粤剧。一次,名艺人靓少佳发现他天资聪慧,介绍他入自己所在的“胜寿年剧团”,跟随知名编剧郭式鸿(绰号“开戏鸡”)学“提场”(剧务)。渐渐地,他也成为剧团的编剧之一。全女班“近水楼台先得月”,常请若呆写新戏。若呆与邱宝珠有感情,且生性诙谐,故多编突出丑生的喜剧给全女班演出。他写的唱词通俗幽默,逐渐在粤剧行内扬名。事业初成后,遂与邱宝珠共偕连理。邱宝珠擅演《六国大封相》中的“胭脂马”,生动诙谐;演《傻仔洞房》中的傻仔,妙趣横生。结婚时,全女班一群姐妹便笑称他们是“傻仔与傻仔洞房”。契妈苏静葵还住进他们家中,宝珠息影后,生下三男一女,均由苏契妈照顾,一家和睦。

爱国新戏,振奋人心

1932年,徐若呆已小有名气,报上赞他的剧“以精细纯粹之心思,冠以庄谐脱俗之歌曲,故事入情入理,结构层出不穷”。1940年出版、麦啸霞著的《广东戏剧史略》,把徐若呆列在“名编剧”之列。徐若呆的剧作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用曲流畅、语言幽默,剧场效果好。也有一些改编为粤剧电影,有多次“一戏扭乾坤”的故事。

1936年,靓少佳应美国华侨名流司徒美堂之邀赴美演出,国内的胜寿年剧团没有主角而解散(1941年靓少佳回香港后才重组赴越南演出);而中华剧团也因名花旦肖丽章赴美演出而解体。两个剧团的台柱,联合组成“胜中华剧团”,演员有白玉堂、曾三多、林超群、李海泉等,徐若呆负责编剧与撰曲,南佗任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等)。拿什么新戏吸引观众呢?其时日军吞并我国东三省,全国抗日情绪高涨,徐若呆便首先推出配合抗日救亡形势的《肉搏黑龙江》、《香风灭战云》两剧,因爱国之情洋溢剧中,大受观众欢迎,“胜中华剧团”一炮打红。接着,徐若呆又推出据《水浒传》改编的《煞星降地球》,连演七本,也场场“收得”,名艺人白玉堂也因此声誉更著。

1938年初,日军飞机轰炸广州后,胜中华剧团移师香港,改名“兴中华”,徐若呆继续推出《煞星降地球》第八本,接着又写出名剧《乞米养状元》、《白菊花》三本、《白蟒抗魔龙》,由春节初一演至初八,日夜场连连爆满。白玉堂的兴中华剧团,因此与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成为鼎足而立的省港名班。

此时,以女文武生任剑辉为首的全女班镜花艳影剧团,在澳门清平戏院演出。因上座率不佳,任剑辉想起旧友徐若呆,连忙叫清平戏院经理李其佳到香港,请徐帮忙编写有号召力的新剧本。若呆想起当年天台游乐场时的友谊,慨然允诺,先送上《双凤拥蛟龙》救急,接着送上新编的贴近民心的时装戏《汉奸之子》,令镜花艳影剧团震动澳门、香港。《汉奸之子》一剧紧扣抗日救亡形势,演出时戏中出现“血溅卢沟桥”和“轰炸上海日本军舰”两个场景,全场掌声雷动;至终场前,“汉奸”被千夫所指,舞台上出现各界人士怒斥汉奸的场面,全场观众站起,与演员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场面十分壮观。上演两个多月,香港也有不少戏迷专程渡海到澳门观看。

1941年香港沦陷后,任剑辉在澳门见全女班已不适应观众要求,另组男女同台演出的新声剧团,徐若呆为剧务主任。徐若呆编出了轰动一时的《晨妻暮嫂》后,又编出《红楼梦》多本剧,加上女文武生任剑辉、名花旦陈艳侬,名小武靓次伯、名丑生欧阳俭等的精彩表演,更加吸引观众。新声剧团演红楼梦戏欲罢不能,直至徐若呆再推出《黛玉魂归离恨天》才告一段落。新声剧团从此声名鹊起,任剑辉逐渐红透港澳地区。1948年,任剑辉率新声剧团到广州,以太平戏院为基地。当时何非凡新组班的“非凡响剧团”正在演红楼戏的《情僧偷到潇湘馆》,火爆异常。“新声”的红楼戏遂与他争夺观众。徐若呆与非凡响剧团的编剧冯志芬是好朋友,知道自己的曲词文采不及冯志芬,便在情节、细节上下工夫,“度桥”、“度介口”,力求表演创新。他与丑生欧阳俭(绰号苦瓜俭)一起研究,迭出新招,获观众盛赞。如《红楼梦》演到贾政怒打宝玉时,不用“打仔”旧排场,而让贾政在壁上扯下巨画卷轴,急匆匆撕去轴上画纸,露出酸枝棍,打向宝玉,显其怒不可遏,令观众“拍烂手掌”。当时报纸上赞道:“度桥度介口,徐若呆靠此成家,加上苦瓜俭出谋献计,何愁不落凡仔棚牙(意为胜过何非凡)。”

徐若呆将大众欢迎的电台播放小说《萧月白》改编为同名粤剧,也得到观众的喜爱。1949年初,他为永光明剧团编的《梦断残宵》,写到两个卖唱为生的艺人,辛辛苦苦挣来一把贬值钱币,不够一餐饭钱,插了一段针砭时弊的“口古”,直斥社会的纸币贬值,观众反响热烈。当晚完场后,立即受到反动当局警告:再演不准有这段“口古”!

快笔冠羊城,创空前纪录

新中国成立后,更激励徐若呆的创作热情。1950年,徐若呆合家回到广州,为新中国建设出力,他先为大众剧团(主要演员有曾三多、梁荫棠等)写出几套新戏,与曾三多合作编的《百花齐放朵朵红》,是歌颂新中国的新戏,后来成为戏剧改革获奖剧目。又把传统戏《活捉登州虎》改编为《梁山人马》,矛头直指土豪劣绅,剧本被华南文联翻印,给为土改服务的粤剧宣传队演出。徐若呆还以“文攻”为笔名,写了配合“抗美援朝”运动的粤剧小品《杜鲁门梦会东条》、《麦克阿瑟叹五更》发表在《华南文艺》上,《杜》剧曾被马师曾、梁醒波演出,还编出《武松醉打蒋门神》、《浪里白条黑旋风》等适合梁荫堂戏路的新剧,令该剧团的上座率大升。因此,多个剧团请徐若呆“度身定做”写新戏。他写的著名剧目还有《汉光武走南阳》、《虎将拜陈桥》(靓少佳、郎筠玉主演),《绿野仙踪》(吕玉郎、楚岫云、陆云飞主演),《烈女吊英魂》、《道学先生》、《祥林嫂》(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主演)等。

1951年9月,南方剧团成立,曾三多为团长,徐若呆为剧务。但那时剧团还是民营剧团,徐若呆仍然可以为多个剧团写戏。

1951年12月18日,广州《联合报》载:同一城市同一晚演出徐若呆自编或合编的戏达4部之多,人民戏院太阳升剧团上演《赤马荡天魔》、太平戏院永光明剧团上演《鸳鸯山恩仇记》、乐善戏院南方剧团上演《乞儿审状元》、天星戏院珠江剧团上演《醉斩郑恩》。除《醉》剧是徐若呆与莫志勤合编的外,其余3部都是徐独力所编。这一纪录不但“空前”,说“绝后”也不为过。

1951年广州人间书屋刊出的“广州文艺丛书”以及醉经书局等刊行的“最新粤剧丛书”,出版了徐若呆写的剧本十余种。从1950年夏到1952年春,不到两年时间内,徐若呆写出近百部粤剧剧本,虽然有两个助手协助,但此写作速度真令当今的快笔作家也目瞪口呆了。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30年代的收不全),徐若呆一生剧作200部。

徐若呆写戏还乐于扶持年轻演员,对当时的青年女艺人林小群、陈小茶、小木兰的成名帮助很大。如为陈小茶编《千红万紫赤眉军》,令她一戏成名,徐若呆人生最后看的自编戏《百姓雄师》,也是为陈小茶突出戏分之作;小木兰擅演武戏,徐若呆编《九纹龙史进》时突出她的戏分,让她发挥所长而扬名;林小群擅演文戏,徐为她编写《燕子楼》,成为绝笔之作。徐若呆去世时,林小群哭得如泪人儿;1992年她还题词纪念徐老师道:“肯将生花笔,造就我成材。”

鞠躬尽瘁,声誉长留

1952年4月26日,徐若呆为太阳升剧团写完《燕子楼》(林小群主演),以台历上记下“燕子楼编竣”五字。当晚,他到乐善戏院观看自编新戏《百姓雄师》。此剧根据苏联电影《丹娘》改编,贴近新进演员陈小茶的戏分,突出一位为人民爱戴的女英雄形象。此夜观看时,市文化局副局长丁波等文化部门负责人坐在徐的旁边。看到精彩处,丁波禁不住连声称赞,徐若呆兴奋之余,忽然觉得头痛之极,顿时倒下。众人连忙把他抬上后台抢救,岂料回天无力,一代英才魂归天国。原来,徐若呆早已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症,但他视作等闲,以煲“臭草绿豆沙”吃作治疗药物,依旧晚晚“开夜车”写剧,终致劳累过度,猝然而逝。

出殡之日,粤剧界编剧及十多个粤剧团的演员、音乐员去见徐若呆最后一面,音乐员自动组成乐队,奏出深情的哀乐,不少演员流出热泪,哭得最伤心的是林小群。编剧家何建青写的诔文有句道:“……新天向往,尽献忠忱;不死枕席,品戏殉身。艺人执绋,脸有啼痕;哭之至恸,林女小群……”

徐若呆的契娘苏静葵悲痛成病,约一年后逝世。徐夫人邱宝珠夫妻情深,虽只有37岁,却誓不改嫁,卖掉房屋,含辛茹苦养大三子一女,终于各自事业有成。

然而,就在徐若呆逝世不到半年,粤剧界的一次被批判却与他扯上了关系。或者这要由“戏改”说起。上世纪50年代初,徐若呆根据传统剧《拗碎灵芝》改编成《三春审父》,准备作为参加全国戏曲观摩会的剧目。直至他逝世后,《三春审父》才经过陈卓莹、莫志勤修改,于9月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察汇演。演出后,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负责人认为:这剧“是一个维护封建的剧本”。于是,《三春审父》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产物”。徐若呆已逝去近半年,当然不会接受批判了,只是,从此没有人再赞扬他生前的写戏热忱,使他埋名近40年。一直到1992年4月,在省市文化部门支持下,省港澳及海外的徐若呆昔日好友,合力在广州举行纪念活动,近30位文化界名人、名艺人题词缅怀徐若呆的成就,广州市文化局老领导丁波题:“若呆并不呆,写出了人间嬉笑怒骂。”省剧协负责人李门题《忆江南》词道:“长相忆,箫鼓寄胸怀。幽默文风通大众,也奇情节显多才。仙逝有余哀。”著名编剧家陈冠卿题诗道:“三市六街谈戏劲,《晨妻暮嫂》爆棚时。构思独特行文妙,喜剧大师有口碑。”名艺人文觉非题道:“匠心独具,悲喜皆宜。”陈小汉题道:“编剧元老,功在艺坛———徐若呆老师逝世四十周年纪念。”

最后编辑:2022年0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