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马汝邻(1908~1989)中国现代回族教育家。原籍四川成都市,出生于黑龙江省木兰县。他是近代回族爱国人士马六舟之子。1928年~1935年间就读于北京辅仁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西北地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对传统教育多有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教育工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教育工会主席、甘肃省民委委员、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1952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主要成就
1912—1949年,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奉行大汉主义,推行大汉族主义压迫少数民族的政策,一方面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整个国家成了各少数民族的大牢狱,是所有少数民族人民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他们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见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或者汉族的分支。国民党提倡的所谓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也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他们不仅歧视回族的风俗习惯,而且还不愿承认回族的存在,蒋介石操纵下的“国民大会”把回族称作“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在大汉主义的威逼利诱下,个别回族军阀、官僚和部分有宗教特权的门宦教主和把头们,不但置民族尊严而不顾,还加重了对各族穆斯林的剥削和奴役,极端宗派势力和大汉主义一道,千方百计打击回族人的民族自尊,受到广大回族人民的唾弃。国民党这种逆民族历史而行、与现实民族自尊而不顾的大汉主义行径给各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和屈辱。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回族爱国革命先驱郭隆真、马骏、刘清扬等与周恩来、邓颖超等爱国人士,一并发起组织了“觉悟社”、“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哈尔滨救国唤醒团”等,提出:“国难当头,妇女应该从深渊中跳出来,冲破封建束缚,救国救民。爱国不分男女,救国不能后人”的革命口号。积极参加、组织和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游行、示威、宣传、请愿等革命活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
1930年,反对国民党大汉主义的回族青年会在北京成立。1930年北平(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回族学生倡议并创立了“回族青年会”,创有刊物《回族青年》,强烈反对回族是汉人信奉伊斯兰教的歪理邪说,维护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独立民族的尊严,只有实行民族自治才能解决回族问题。回族青年会在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停止在北平活动。后于1939年在重庆复会,因国民党政府反对使用“回族”这一称谓,被迫改称“中国伊斯兰青年会”,会刊改称《伊斯兰青年》,在大后方各地广泛设立分支会。1945年该会负责人薛文波、马汝邻等驳斥蒋介石不承认回回是民族的说法,再一次提出回回是一个民族,并为争取民族权利展开各种活动。
主要观点
解放后,任兰州西北中学校长,将旧的教育体系和思想转入新的教育体系及社会主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教育中,做出许多成功的探索和实践。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教育岗位。“文革”后平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回族研究中,马汝邻主张,实际生活中的宗教从来不是形成或改变民族属性的的决定因素,伊斯兰教对于回族的形成并不起决定作用,伊斯兰教也不是共同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民族意识的形成才是共同心理素质的主要内容。反对部分宗教人士等宣扬的“回族民族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回族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形成过程,也是回族形成的过程”把民族与宗教混淆的错误理论。
相关知识
中国现代回族青年团体。1939年成立于武汉。1945年11月4日,在南京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易名。主要负责人有马汝邻、薛文波、闪克行、马焕文、吴建勋、王农村等。其宗旨是;“团结全国回民,增进回民利益,融洽民族感情,共负建国任务。”
1930年,反对国民党大汉主义的回族青年会在北京成立。1930年北平(北京)各高等院校的回族学生倡议并创立了“回族青年会”,创有刊物《回族青年》,强烈反对回族是汉人信奉伊斯兰教的歪理邪说,维护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独立民族的尊严,只有实行民族自治才能解决回族问题。回族青年会在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停止在北平活动。后于1939年在重庆复会,因国民党政府反对使用“ 回族”这一称谓,被迫改称“中国伊斯兰青年会”,会刊改称《伊斯兰青年》,在大后方各地广泛设立分支会。1945年该会负责人薛文波、马汝邻等驳斥蒋介石不承认回回是民族的说法,再一次提出回回是一个民族,并为争取民族权利展开各种活动。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