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化成

简介: 徐化成, 森林生态学家。奠定了中国林木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 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林木种子区划工作;开拓了森林干扰生态学的研究;并率先进行了景观生态学研究, 出版了《景观生态学》;提出和论证了中国生态林业的理论框架和内涵。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森林生态学》通用教材。
[展开]

徐化成的个人经历

徐化成 - 生平简介

徐化成1929年10月25日生于河北省丰润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自幼酷爱读书。1948年于河北省立唐山中学毕业后, 考入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到大学后, 他感到农业化学并非自己的志趣所在, 因而于1951年转到森林系攻读, 并参加了两广地区南方橡胶种植的考察工作。后因国务院院系调整, 转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学习。

从1953年大学毕业到1969年, 徐化成一直在北京林学院森林学教研室从事森林学(包括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营学)的教学工作。50年代, 徐化成主译苏联聂斯切洛夫《森林学》。1961年主编了全国通用教材《森林学》。同期, 还研究华北山区低山造林的生态学基础和次生林问题, 写出了关于华北低山区土壤水分与林木生长的关系以及关于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论文。

1969-1971年, 徐化成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设在广西邕宁县的“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底被分配到河北林业专科学校, 在造林教研组从事森林生态和造林学的教学工作。

1977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恢复, 徐化成调到该院的林业研究所工作, 先后任林木引种室副主任、林木种子室主任和林业部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主任。1979年晋升为副研究员。在林业研究所工作期间, 他主持了“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课题, 对于油松的生态、遗传、分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 并获得1987年林业部科

技进步二等奖。1980年徐化成受林业部委托, 主持制定了《中国林木区划国家标准》, 获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化成

1985年徐化成重返北京林学院从教, 任森林生态教研组和森林生态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 生态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事森林生态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间, 他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森林生态学、干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等课程, 参加了新版《森林生态学》的编写, 同时编著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本《景观生态学》。他以干扰生态和景观生态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和河北山区的森林生态、土地利用和洪水生态等问题。关于大兴安岭的采伐更新技术方面研究曾获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徐化成从1979年起至今任《林业科学》编委。1991-1994年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1991-1994年任中国林学会引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6年至今任景观生态学会理事。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专著有6部, 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徐化成 - 工作经历

1953-1971年 在北京林学院森林学教研组任教。

1969-1977年 在河北林业专科学校生态造林教研组任教。

1977-1985年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引种研究室副主任、种子研究室主任和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1985年 在北京林业大学任生态教研组主任、生态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态学学科带头人。

徐化成 - 成就

划分油松气候生态型 揭示油松地理变异规律性

油松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分布范围广泛(在北方13个省、自治区都有分布)、用种量大,所以远距离调种也特别困难。为了解决林木的地理变异问题,徐化成考察了全国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然后从亲本变异、后代变异、生理生化研究和种源试验等4个方面对整个分布区不同种群的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无论在亲本的特征,还是在后代的特性方面,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这些变异用同功酶和单帖烯的测定等手段得到证实。徐化成将油松划分为7个气候生态型(包括西北型、东北型、西南型、中西型、中部型、东部型和南部型),并在此基础上,主持了油松种源试验的国家攻关课题。自1978年开始,连续进行了两批全分布区试验和一批局部分布区试验(共42块试验地)。这些试验为油松的种源变异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同时说明了油松的不同特性与试验立地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个工作为各地油松造林的种源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徐化成关于油松种群生态型分化方面的论文有20余篇,并主编了《油松地理变异和种源选择》一书。以上工作为中国林木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主持制定第一个中国林木种子区划国家标准

种子区划实际上是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在生产上的推广。1982-1987年受林业部委托,徐化成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林木种子区划工作,区划了油松、樟子松、马尾松、云南松、华山松、红松等13个重要树种。他论证和提出了中国林木种子区划的原则、系统和方法以及控制用种的原则。这为杜绝过去广泛存在的远距离调种用种的不合理现象、为进一步发展林木良种工作打下了基础。

徐化成主编的《林木种子区划》一书对林木种子区划的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各国种子区划的途径和实践做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于林木地理变异、种源试验和种子区划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证,同时也对于油松的种子区划做了全面的阐述。这一著作是中国当前林木地理变异和种子区划的系统总结。

确定大兴安岭林区火状况 按照林木代别划分落叶松林结构类型

徐化成自1986年起,对火干扰及其对森林动态结构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阐明大兴安岭火状况的基本特点是:火轮回期只有30年左右、多弱度的地面火,单个火场面积很大;如果考虑火烧强度较大,对于天然更新影响显著的火,则火轮回期约为100年左右。

徐化成通过对于落叶松年龄结构特点的分析,提出不按照包括固定年数的龄级,而是按照火干扰后林木的发生过程,将整个种群划分为若干代,然后将落叶松林分为一代林、(由火后代组成)、两代林(由火前代和火后代组成)和三代林(由火前代、火后代和更新代组成)三种类型。这种划分方法反映了落叶松林的发生过程与自然干扰的关系,因而对于落叶松林的经营更具有指导意义。徐化成将种群结构研究和火干扰联系起来,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对中国森林生态学发展有推动作用。

研究兴安落叶松种群过程 论证落叶松的主伐更新方式

徐化成和他的学生们前后用了5年时间,采取定位试验的方式,详细地探讨了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结实、土壤种子库和幼苗发生动态及其与动物、下木和枯枝落叶层的关系,从而得出对林冠层的适当保留(提供种源和适当的庇护)和对枯枝落叶层的适当干扰是保证落叶松得到良好天然更新的重要条件的结论。

徐化成对大兴安岭森林的采伐更新方式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兴安岭森林的作用,应当改变既往的做法,将人工更新为主改为以天然更新为主,将皆伐为主改为以择伐为主。同时,他提出不应当在平坦的地形条件下进行皆伐的观点。

徐化成完成了《中国大兴安岭森林》这部著作。该书总结了大兴安岭森林的种群生态、干扰生态和采伐更新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将天然干扰作为森林发展的驱动力,将森林的结构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将种群、群落和景观不同水平的研究相结合,首次对中国寒温带森林的粗木质残体(指倒木和枯立木等)的生态意义和其数量时空动态做出阐述。

提出生态土地分类 率先开展景观生态研究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以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和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人们从宏观的大视野认识自然和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武器。1986年徐化成首先在北京林业大学招收这一方向的博士生,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徐化成编写的《景观生态学》是中国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该书综合欧洲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特点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结构体系。

徐化成率先开展了景观生态的研究。他首先提出在中国林业上应该进行生态土地分类的探讨和应用,并且在河北太行山区进行了实践。在这方面的论文中,他讨论了生态土地分类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土地分类的等级体系,论证了生态土地分类具有与土地规划工作易于结合的优点。生态土地分类和立地分类不同,前者是建立在分布学基础之上,以研究土地的格局为基本核心。生态土地分类的提出,为中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类途径,对于森林规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徐化成接着又开展了河北丰宁的土地格局和土地动态的研究,探讨山区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并在太行山地区研究了洪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提出和论证中国生态林业的理论框架和内涵

徐化成结合中国的特点,提出了中国生态林业应该具备的理论框架和内涵。在《森林的价值观》一文中提出,在中国应当建立以多重价值观为基本出发点的林业经营体系。在《林业的目标、原则和发展道路》一文中论证了森林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然性和复杂性,提出林业措施生态化,即各种林业措施必须符合森林自然性和复杂性这一本质特征,而过度集约的措施不符合森林本性的要求,有些措施如大强度的整地是森林不能承受的。在《人工林和天然林的比较评价》一文中,提出天然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是人工林所不能代替的,要保护好中国已经所剩无几的天然林,特别是原始林。在《人工林与生态学原理》(1991)和《关于人工林的地力下降问题》等一系列文章中,徐化成针对中国当前人工林普遍存在的成活率低、稳定性差、病虫害严重和立地衰退等问题,提出必须以生态学为基础发展人工林。

组织编写林业大型工具书及《中国森林》

徐化成曾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1989)的副主编和造林分支副主编,对于该书条目的确定、编写和审定以及整个的组织工作都起了重要作用。该书获得全国图书一等奖。徐化成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林业部分条目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因此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荣誉证书。

《中国森林》是由林业部组织编写的,旨在总结全国森林时空分布规律,囊括全部森林类型。徐化成作为这部多卷巨著的副主编之一,参与了提纲拟订和改稿、审稿的工作,同时,还负责针叶林卷的全部统稿定稿工作。

徐化成 - 主要论著

1 徐化成,森林学(上、下册).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61.

2 徐化成, 郑均宝.河北承德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研究.林业科学, 1963, 8(3): 223~237.

3 徐化成.华北低山区侧柏混交林林学特性的研究.林业科学, 1978, 14(3): 21~30.

4 徐化成, 易宗文.华北低山区土壤水分季节变化以及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林业科学, 1979, 15(2): 97~104.

5 徐化成, 孙肇凤, 郭广荣。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和种源区的划分.林业科学, 1981, 17(3): 258~270.

6 徐化成, 郭广荣.油松生物系统学的研究.林业科学, 1982, 18(3): 225~236.

7 徐化成, 孙肇凤.油松种群地理分化的多变量分析.林业科学, 1984, 20(1): 9~17.

8 徐化成, 唐谦.油松地理变异的初步研究.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4, (2): 57~72.

9 徐化成, 唐谦.油松气候生态型的研究.林业科学, 1986, 22(1): 10~20.

10 徐化成.油松不同生态型适应性的研究.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7, 9(1): 111~123.

11 徐化成, 唐季林.油松种子发芽生态学和种源的关系.林业科学, 1989, 25(6): 57~72.

12 徐化成.林木种子区划.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3 徐化成.美国新林业学说的理论和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1, 13(4): 105~111.

徐化成 - 评价

他在研究学风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科学的生态学研究和林业科技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将林木遗传生态分化的研究和制定种子区划的对策结合起来,将林木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与制定采伐更新措施研究结合起来,就是这一特色的具体体现。他热爱大森林,也热爱学生。为了指导学生的野外工作,他有时要住骡马小店、坐硬席、搭乘拖拉机甚至步行。

徐化成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敢于讲真话,为青年树立了榜样。1984年中国曾经掀起一股由全国各地向甘肃运送林木种子的运动。徐化成当时积极上言,阐明植树造林应当重视种源的科学道理。徐化成的建议对于积极制止这个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徐化成 - 参考资料

[1] 专家信息网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right.jspid=147135&personid=147134

[2]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6175

最后编辑:2022年01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