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1、《辛弃疾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广弘明集释译》(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3、《程千帆沈祖棻学记》(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4、《俭腹抄》(编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中国学术与中国思想史》(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喜剧技巧》(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关於盛唐和晚唐文学思想的两个问题》(载《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9、《北宋党争与文学》(载《文献》1991年第4期) 10、《论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与特点》(载《中国诗学》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北宋党争与士人心态》(载《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2《从〈离骚〉看屈原的心灵发展及其文化背景》(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填补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力作:读〈吕祖谦评传〉》(载《复旦学报》,1992年第6期) 13、《“催酒”解》(载《文学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北宋进士科举改革与文学》(载《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5、《吴敬梓研究的新开拓:读〈吴敬梓评传〉》(载《江海学刊》1993年3期) 16《即属派性,何妨爱国》(载《读书》1993年第7期) 17、《关於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程千帆、巩本栋,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3期) 18、《佛学与诗学研究的新收获:评张伯伟〈禅与诗学〉》(载《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19、《学术论文,贵在创新》(程千帆、巩本栋,载《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20、《辛弃疾南归後心态平议》(载《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辑,1997) 21、《也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和出版》(程千帆、巩本栋,载《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5期) 22、《北宋党争与文论三派的分化》(载《文学评论丛刊》,1998年第1期) 23、《〈文心雕龙u2022程器〉新探》(载《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2期) 24、《论〈广弘明集〉在中国佛学史上的价值、地位和影响》(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4期) 25、《“作诗犹爱邵尧夫”:论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载《南京大学学报》1999年1期) 26、《北宋党争的再评价及其思想史意义》(载《杰出人物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7、《北宋党争与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载《首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8、《论辛弃疾的词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8辑,2001) 29、《文艺学与文献学的完美结合:程千帆先生的古代文学研究》(载《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30、《领域的拓展与方法的更新: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思想史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1、《刘永济先生的词学研究》(载《古典文献研究》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32、《北宋党争的背景与原因》(载《中国学术与中国思想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3、《环绕苏门起始兴盛的诸问题》(载《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4、《北宋党争与清真词的创作》(载《古典文献研究》第6辑,2003) 35、《从〈河岳英灵集〉看盛唐诗歌的发展演变》(载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第十五届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又载《古典文献研究》第7辑) 36、《唐五代诗格中的“势”新论》(载《人文科学》第86辑,韩国延世大学校人文科学研究所,2004) 37、《论辛弃疾南归前期的词的创作》(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又转载於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年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宋人撰述流传丽、鲜两朝考》(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2005年第1辑) 39、《略论朝鲜时代的宋人诗文选本》(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 40、《论宋人别集的编纂、刊刻与流传》(载《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6) 41、《关於汉籍东传的研究》(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42《关於唱和诗词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43《陈寅恪先生政治史研究的特色》(载《古典文献研究》第9辑,2006) 44《中国近世白话短篇小说叙事发展研究序》(载该书卷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所授课程
1、中国文学史、辛弃疾研究、《水经注》讲疏(以上本科生) 2、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料学(以上硕士生) 3、中国文学史背景研究(以上博士生)最后编辑:2022年0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