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家世背景
鲁缅采夫(1725~1796)俄国著名将领,陆军元帅。1725出生于 莫斯科,将门出身。6岁登记为禁卫军列兵,15岁起担任军官。曾参加1741~1743年俄瑞战争。18岁任步兵团长。1748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末年)参加莱茵河远征。军旅
七年战争期间任旅长、师长。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初期一度失宠,调任小俄罗斯( 乌克兰)总督。1768~1774年 俄土战争期间任集团军司令。1770年晋元帅。同年夏率部沿普鲁特河左岸南下,以少胜多,连战皆捷,至1771年底控制多瑙河下游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公国。随后渡过多瑙河,于1774年6月攻占土军舒姆拉、鲁什楚克和锡利斯特拉要塞,并向巴尔干山脉推进,迫使土耳其签订《小凯纳尔贾和约》。次年任小俄罗斯总督兼重骑兵司令。1787~1791年俄土战争期间复任集团军司令,因与总司令Г.А.波将金意见相左,1789年从前线被召回。1794年第三次瓜分波兰期间,与А.В. 苏沃洛夫共同拟定作战计划,任侵波俄军总司令,但因年迈未到职。他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进攻作战思想,不拘泥于传统的线式战术,重视建立和使用预备队,强调正面突击和侧翼突击相结合以及诸兵种密切协同(见鲁缅采夫的军事思想)。著有《指南》、《军规》等。战绩贡献
坚守境地
1769年,俄国杰出的军事家鲁缅采夫任前线总司令,带领俄军与土耳其人作战。1770年7月,鲁缅采夫取得了拉尔加河口大捷,以自己1倍的伤亡换取敌人10倍的损失。接着,他继续发动攻势。
但是情况突然发生了重大逆转。土耳其统帅哈利利亲自率领援军赶来,在卡古耳与原驻这里的土军主力会合,土耳其军队人数一下增至15万人,火炮达到150门。哈利利气势汹汹,准备以优势兵力一举全歼鲁缅采夫,以雪拉尔加河口战役之恨。同时,土耳其盟国克里木的8万大军正在鲁缅采夫军队的后面,威胁着他的后方交通线。而此时,鲁缅采夫部队的兵力只有3.7万人,是土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处于绝对劣势。更可怕的是,俄军所携的粮食已消耗殆尽,无法补充,而后援部队远在天边,无依无靠。鲁缅采夫进退维谷,似乎只能是死路一条,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临危不惧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鲁缅采夫仍然十分镇定。他将1万兵力调守自己后方的交通线,准备一旦失利,不致没有后撤的退路。这样俄军能用于对敌进攻的兵力只剩下2.7万人。鲁缅采夫坚持认为,在自己目前这种处境下,只有抓住时机,主动、突然地发起进攻,才有可能绝处逢生;如果坐守或退逃,则无异于自杀。
土耳其军队仗其绝对优势,并不把鲁缅采夫放在眼里。统帅哈利利对驻扎的营地选择毫不在意。他选的营地,背靠特拉场壁障,这是一处古罗马帝国工事遗址;营地西边是卡古耳河,东边是一个谷地。卡古耳河与谷地之间最宽处约8公里,南面最窄段为1公里。15万大军杂乱无章地拥挤在如此狭窄不便机动的地域内扎营,实在是兵家的大忌。然而哈利利则认为反正俄军已临绝境,自己如何扎寨都无关大局。
一直时刻注视着土军情况的鲁缅采夫看到这一状况,知道死里求生的机会来到了。他非常明白,这是惟一的一个机会,如果错过那就再无希望了。就在这时他又得知了哈利利预定8月1日进攻俄军的情报。他1秒钟没有迟疑,当机立断:立即主动突袭、抢先下手。俄军在7月31日夜间秘密出动,8月1日凌晨5时开始翻越壁障,然后突如其来地杀入土耳其阵地。土耳其军队莫名其妙,丝毫没有料到奄奄待毙的俄军会抢先杀来,只好仓促应战。糟糕的地形使土军完全陷于被动,俄军以炮火尽情轰击,杀伤密密地挤在一起的土军部队。上午10时,土军队丢弃阵地狼狈溃逃,这一仗,土耳其军队死伤2万人,扔下138门火炮和大批辎重。而俄军却仅仅损失l000人。
尼古拉·鲁缅采夫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鲁缅采夫 (1754年4月3日~1826年1月13日),俄罗斯帝国政治家,外交家,曾在座议会中担任第一主席,又曾任一等文官,他也是一个藏书和探索史学和航行的赞助人,建立了鲁缅采夫图书馆,收藏他的书籍,珍贵手稿,地图,成为现在列宁图书馆的前身。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