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杰(南宋)

简介: 张世杰(?—1279年),涿州范阳(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1234年金朝灭亡后为元朝将领张柔的部下,戍守河南杞县,后因犯罪逃奔南宋,南宋抗元英雄。
[展开]

张世杰(南宋)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张世杰(公元年—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南宋抗元的名将,。张世杰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

张世杰行伍出身,跟随张柔戍河南杞县。蒙古灭金之后,张世杰投奔南宋(原为蒙古,因罪,投宋),成为南宋末年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和抗元大将。

《宋史》载:“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南)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

张世杰

生平事迹

1213年,蒙古军队攻克涿州,1215年,攻克金中都,元太宗六年正月十日(1234年2月9日),金灭亡。1239年,元朝将领张柔奉命镇守河南三十余城,1241年—1254年期间,张柔率军驻于杞县(今河南杞县之南)。

张世杰年轻时犯了罪,不想被罚,于是离开张柔逃到南宋,投奔当时正在统帅“忠顺军”的江海及其族侄江万载。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下,他率部入卫临安,途经饶州时,率部协助江万载义军收复饶州与其他浙西诸城,然后在焦山(今江苏镇江)江中大战因不听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的告诫、其他诸路军不配合而大败失利。被江万载派其子江钲率殿前禁军救回临安。元军迫近临安,他和文天祥主张背城决战,为丞相陈宜中所阻。张世杰负气带兵出走东南。

德佑二年(元朝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将领伯颜攻克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五岁的宋恭帝赵和谢太后、全太后、众官僚和太学生,押送到大都,赵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

江万载、江钲父子帅义军和殿前禁军保护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在婺州(今浙江金华)被陆秀夫等几个大臣追上,商议扶立广王为帝,继续抗元,到达温州时,江万载派兵找出已先逃到此处的陈宜中,并派信使通知张世杰,要求他带兵前来保护二王,张世杰始带兵从定海到温州,加入保护二王的行列。与江万载父子共同保护二王等一行人登舟入海,到达福州。在福州,他与江万载、文天祥、陆秀夫等立刚满7岁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尊从谢道清北上临行前的嘱咐,以江万载暗中摄行军中事,经江万载极力推荐,杨太后、宋端宗以张世杰为宋军统帅;江万载、张世杰均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联合陈吊眼、许夫人等少数民族部队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

景炎三年(1278年),二十万南宋军民的实际统帅江万载为救溺海的宋端宗殉国,10岁的端宗也因溺水惊悸而死,在陆秀夫、江万载次子江钲的坚持下,张世杰等大臣拥立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由于老臣江万载已死,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少傅、枢密副使,成为宋军的最高统帅。张世杰、江钲等领兵保护宋帝昺到崖山后,不听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钲分兵把守崖门出海口的建议,命令宋军全部死守帝都崖山,江钲激烈反对张世杰用铁链将宋军民战船全部相连的做法,张世杰就借故调江钲回福建募兵筹晌,让苏刘义暂时接替江征掌管殿前禁军;另外于崖山东崖立草屋作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祥兴二年(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大举进攻,张世杰率军抵抗,元军将领张弘范任命张世杰的外甥为官,派他为使者三次前往招降张世杰,张世杰历数古忠臣,并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耳。

祥兴二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南宋军队在崖山海战中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料丞相陆秀夫见派去接应的军将不是平时见惯的江万载父子所带专门保护帝后的亲随护兵,害怕被叛军欺骗;任张世杰派去的人怎么劝也不肯上接应者的船,最后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南宋二十万军民也因战船被大铁链相锁,移动困难,大多跳海殉国或激战而死,载最后时刻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宁折不弯,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张世杰知道后哭曰:“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不久,因飓风毁船,溺死平章山下。

后他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末三杰”。

崖山之役

崖山之战历史背景

祥兴二年(1279年),崖山,夕阳西下,一颗巨大的陨石落在南宋行朝的附近,声震如雷,久久不歇。

自从江万载、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组建行朝以来,宋军屡战屡败,由福州撤到泉州,张世杰以宋端宗名义向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寿庚(1205-1290年)征调海船,由于措施不当,逼反了早已有反意的蒲寿庚,蒲拥兵作乱,兵围泉州,得江万载次子江钲帅军断后,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才得安全登船撤离泉州,再到秀山、井澳。宋朝皇帝赵昰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虽被江万载救起,但已惊悸成疾。加上连日航海颠簸,身体虚弱,几天后竟在冈州病逝,死时只有十一岁。由于二十万军民的实际统帅和精神领袖江万载和宋帝昰相继身亡,南宋军心士气低落,群臣大多想就此解散行朝,陆秀夫道:“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今百万南宋行朝沿海南迁,若天不亡炎宋,何愁不至中兴之日,于是和江万载次子江钲等拥立赵昺继位为帝。张世杰、江钲等带兵保护南宋小朝庭直至广东新会的厓山。厓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的大海中,与石山隔岸对立,从前曾有镇戍。张世杰、江钲认为有天险可守,便在此建行宫、葺军屋。造舟楫,制器械,休养生息,以图进取。当时行朝共有官、民兵二十馀万,大多住在船上。

蒙古方面,忽必烈任命江东宣慰使汉人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赐上方宝剑,以李恒为副将。统领水陆之师两万,分道南下。李恒在清远大败宋广东守将王道夫、凌震,进驻广州。张弘范麾下先锋张弘正(张弘范亲弟)于五坡岭,擒获宋丞相文天祥。张弘范亲自为文天祥松绑,以客礼相待,而文天祥一心请死,张弘范由潮阳港乘舟入海,至甲子门,擒获一将,获知行朝所在。于是会合全军进逼厓山。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钲对张世杰说:“北兵以舟师堵塞海口,则我不能进退,不如先行占据!幸而胜,国之福也;不胜,犹可西走。”张世杰道:“频年航海,何时能已?今须与决胜负。”于是尽焚行朝草市,将千艘大船,用铁索穿连,一字排开,碇列海中,四周建起楼栅,如城堞一般,供宋朝的小皇帝及朝廷官员居住。江钲反对张世杰如此布置,张世杰以杨太后的名义调江钲回福建处理江万载后事,并以苏刘义暂替江钲职接掌殿前司,以此表示厓山的君臣将士都已抱定必死的决心。

崖山之战发展

张弘范水军由山东转南,逼进厓山,入大洋时,与张世杰的军队相遇,元军以奇兵切断宋军供给线,点燃载满茅茨,涂满膏脂的小船,乘风冲向宋军。张世杰已有准备,战觇都涂满灰泥,绑着水桶,火势虽旺,却始终无法烧及船身,张弘范对此无可奈何。只好派部将韩某,也是张世杰的外甥,三次劝降,晓以祸福。张世杰不从,道:“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为主死,不移也!”他在给张弘范的回信中历数古代忠臣,做为答复。张弘范又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张弘范以武力威胁,文天祥遂提笔写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无奈摇头苦笑。他又派人向崖山士民喊话:“陈丞相逃了,文丞相被捉了,你们还能干什么,不如尽早投降!”士民亦不为所动,无人背叛。

张弘范占据海口,将宋军困在银州湖。张世杰为了突围,率领苏刘义、方兴等昼夜大战,僵持不下。张弘范分兵四路,与诸将道:“敌东附山,潮退必南遁,南军急攻勿失之。西北军闻吾乐作,乃战。”又道:“敌有西南舰,闻其将左大守之,必骁勇也,吾自当之。”不一会儿,厓山西面黑气弥漫,张弘范认为是吉兆,下令进攻。

形势纷杂,陆秀夫见接应者非平时见惯江万载父子所带护卫帝后的亲随护兵,既怕被人出卖,又怕被俘受辱,坚决不肯登船。小皇帝的乘船很大,且与诸舟连在一起,元军四出,杀声溃耳,烈焰熊熊,陆秀夫忽然感到天地虽大,已无路可去,于是,他将自己的妻儿推入大海。对小皇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罢,背着小皇帝,跳入茫茫深海,赵昺时年九岁。后宫诸臣,见皇帝跳海,个个心如乱麻,万念俱灰,他们中的大部分便跟着跳入海中。宋朝兵将、自发前来助战的义民见此情形,也都乱了方寸,战局本来就呈败势,经此巨变,瞬间便已溃不成军,绝望的士兵、百姓纷纷跳海,一发而不可收拾。张世杰见大势已去,率领余部,在昏雾中夺港溃去。

崖山之战结局

硝烟散尽,银州湖上只剩八百余艘残破的战船仍留有宋朝的痕迹,不久后,也尽被张弘范掠获,换上元朝的旗帜。七天后,十馀万宋人的尸体浮上海面。元军发现其中一具尸体,幼小白皙,身着黄衣,怀带诏书之宝,于是将宝物上献。张弘范命人去寻尸体,竟不可得。只好以宋广王(小皇帝旧日的封号)溺死上报元廷。宋杨太妃闻之,抚膺大恸:“我忍死间关至此者,止为赵氏一块肉耳。今无望矣!”于是投海而死。张世杰将其葬于海滨。宋军残部随张世杰顺海南下,在南恩之海陵山,遭遇飓风,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道:“无以为也。”他登上柁楼,焚香祷告:“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言罢,风涛越来越大,张世杰堕水溺死。宋遂亡。

崖山之战后记

崖山之战前被张世杰借故调走的殿前禁军都指挥使江钲回闽为其父治坟之后,募得几百士豪杰士卒赶去厓山,到广东海陆丰时,厓门之战已结束七天,江钲闻知厓门二十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亦投海而死。当地居民根据其部属的叫唤立岩公庙以纪念,遗迹至今仍存。

赞曰:

碧血涤波情未尽,激浪穿空起怒涛。

代有才人伤往事,不变崖石伴海潮。

历史评价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悲壮,输得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迭,他们永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正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最后结句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地,也从来就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如今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纪念

祠堂

张世杰祠堂,位于天台县城民主路,为纪念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张世杰而建。该祠坐东朝西,四合院布局,前面为五开间硬山顶的正门,南、北为单坡屋面的厢房,东侧是三开间的正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世杰死后,在战乱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辗转至天台避难,因此他的后代在天台定居下来。天台百姓在他殉国后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

解放后祠堂曾被天台县粮管局接管,并被改造成粮库,七十年代后又成为职工宿舍。现经整修,作为县粮食局老人活动中心。

正祠的平面为三开间两进深,屋顶为钩连搭结构,即前后有两个两坡屋顶,前屋脊略低于后屋脊,脊长也略短于后脊,两屋顶相对的两坡交接于同一根檩条上,在两屋顶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第三个屋顶垂直搭接于两坡之间,并与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体形成“工”字形脊,六个坡面的相交线呈菱形,形态十分优美。

祠堂的雕刻工艺也相当纯熟,五朝门上的牛腿花拳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饰都十分饱满圆滑,鸟兽造型被巧妙地象征化却依旧生动传齐.

墓地

张世杰墓,位于斗门县井岸镇黄杨村。该墓是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香山县知县张汝霖捐资修成的。墓座西朝东,占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岭,两道曲折的左右摆手,三级拜台,金井,一对墓表,前有兜士。墓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