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介绍
生平
帝喾姓公孙别殷,子。(公元前2380~前2345)
名喾(一名夋),号高辛氏,是黄帝曾孙,玄嚣孙子,父亲叫蟜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说法帝喾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帝喾氏族的一位喾,后为颛顼“族子”,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商丘)。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即位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喾的儿子:有娀氏女简狄生契。陈锋氏女庆都生尧,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功业
帝喾以前,人们虽有一年四季的概念,但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事农艺畜牧没有一个科学的时辰顺序,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帝喾 “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五帝德》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所以《史记》说他“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历数千年而不衰。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征而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头状如狗头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房王首级,帝喾即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能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所景仰,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时至今日,仍有积极意义。
评价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喾四妃
喾四妃是帝喾氏族在迁移中,不同氏族与不同联姻的顺序,不是同一个帝喾拥有四妃。
有邰氏姜嫄,帝喾元妃,是一个以蝾螈为图腾的氏族,其先在陇西,后迁武功,有子名后稷,周之先祖,葬都广之野(今成都、广汉之间)。邰在今陕西武功县南,稷在这里种植莱麦五谷,后稷即弃。
有娀氏茧翟(简狄)、帝喾次妃。原为“不周山”(六盘山)北少昊威姓族裔。其中一支东迁陕西蒲城。简狄吞燕孵生子卨(读削)(又名契,商之祖先),原居陕西,后迁商丘。另一支向西直到罗布泊,传为楼兰古国之先祖。在楼兰遗址中已发现至今四千年以上的木雕简狄女祖角,以及唐代壁画,绢画上的简狄像(注:楼兰遗址除有少昊裔支文物遗存外,尚有中亚人的文物遗存)。
少昊威姓是黄帝时代被迫西迁不周山一带的少昊玄乌氏。威因何又称娀,因其先在东部称帝时发明金兵钺斧而威震天下,与蚩尤同称“灵威仰”。
陈锋氏庆都,又名陈丰氏、陈酆氏。喾之三妃酆即蜜峰,文为蜂头,丰为蜂尾,逢为飞翔时的蜜蜂。“流黄蜂氏”为飞行的黄蜜蜂。陈丰氏活动地方有三:1.陈仓的陈丰;2.陈留的陈丰;3.河南宛丘陈丰。这时指的是陈留时代的陈丰。庆都生尧。
娵(音居)訾氏常仪邹屠氏。喾之四妃。娵訾氏是娵与訾的合婚族。娵訾氏与帝喾联姻生子挚。娵訾即邹屠,黄帝时迁蚩尤善者于邹屠之地。妃常梦吞日,经八梦,生子八人,皆精通日月星辰观测,被誉为“八才子”“八翌”“八神”“八元”。
相关记载
史记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春秋
帝喾的部落,《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传10世,400年,《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350年。
帝喾之名初见于春秋时史料中。《礼记·祭法》云“殷商人褅喾”,而《国语·鲁语》则云“商人褅舜”,三国韦昭认为“舜”当为“喾”字之误。殷都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夔,据王国维考定,“夔”为“帝喾”之名,因形讹而成“夋”。因此由夔神而分化成喾、夋二神,同见于《山海经》神话中,唯“夋”写作“帝俊”,为全书中最主要最显赫的一个上帝神。“帝喾”只偶尔提到两三次,而另外分化出“帝舜”一神。自晋郭璞至近代学者多认为“舜”自“夋”音变而出。是“喾”与“俊”、“舜”原由同一神“夔”分化出来已可论定。可参阅《山海经》郭璞《注》、郝懿行《笺疏》、毕沅《新校正》、王国维《商先公先王考》、郭沫若《古代社会研究》、《卜辞通纂》、袁珂《山海经校注》。
其他
其后唯“喾”与“舜”进入历史文献中。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大都说他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舜除《国语》(韦昭已改为喾)中仍保持其为商族始祖神地位外,其余文献皆与尧并举,成为“三王”前的二帝,失去商祖身份。后因与夏禹、后稷等全境诸族融合成华夏族,帝喾便被编排入黄帝世系中(见《大戴礼记·帝系篇》)为玄枵之孙,成为与颛顼并列两系中重要的一系,而且把他编排为尧,挚、契、稷之父,即尧族、商族都成了他的子孙。因为此世系编成于商或周代,所以把周稷放入其中是周人为了高自己身份,就把这原来对立的主要的东、西两族融合成亲兄弟了。可见帝喾在民族融合中被安排的地位相当重要。到《五帝德》提出第一种“五帝说”,他便为五帝之一;第二种、第三种两“五帝说”没有他;第四种“五帝说”又有他。至于他与高辛氏的关系,正如颛顼和高阳氏的关系一样,也是到《五帝德》、《帝系》中才合而为一的。以后遂成了历史的定说。
帝喾陵
内黄二帝陵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东距濮阳15公里,西距安阳90公里,南距新乡110公里,距郑州200公里,濮鹤高速从陵前穿过,属人文风景旅游区。人称“二帝陵”,是 4000多年前上古时期“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园。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1167)重修,元代后又多次修葺,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黄河故道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二帝陵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特别是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宋井、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高辛镇
帝喾陵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南20公里的高辛镇。现存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
帝喾祠
帝喾祠位于湖南衡阳雨母山飞来石峰之下,石狮垅皂坳正上方。据《生书纪年》载:“古有术器作乱,辛侯(帝喾)遂之于衡来雨母山,斩其首。”后舜帝南巡,于此地建祠祀之。公元1993年秋,当地人民集资复葺帝喾祠时,清基挖土掘出古铜币4000余枚,均为唐宋时期的钱币,由此推断,帝喾祠当建于唐宋或唐宋之前。
帝喾祠为国内唯一的一处祭祀帝喾之处,(据传:帝喾为三皇五帝之一,三皇一帝炎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帝)帝喾祠始建于大舜之时,历经兴衰,有史记载的比较大的重新修葺的活动有两次,一是明工部侍郎王诏的祈祠修葺,二是1993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毁于1944年抗日战争的帝喾祠。
帝喾祠修建于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
帝喾居偃师
帝喾为上古“五帝”之一,相传他生下来后,便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叫“岌”,故帝喾也称帝岌。据《史记》说:黄帝正妃为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名玄嚣,一名昌意。《史记·五帝本纪》又说:“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这位黄帝的曾孙——帝喾,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绝大!这不仅因为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之后,而且更因为他是我国古代几个部族的共同祖先。有关古籍曾记载说,帝喾有四位妻子,生的儿子都曾为天下之主:元妃有邰氏女名曰姜嫄,生后稷(为周先祖);次妃有女戎氏女名简狄,生契(为商先祖);三妃陈丰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即帝尧);四妃娶訾氏女名常仪,生帝挚。
据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卜辞中证明,商朝认帝喾为高祖,祭礼非常隆重,帝喾可能是实有其人。”可见帝喾与商、周、尧、挚等关系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
还有记载说:帝喾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号称八元,舜在位时曾举用八元,让他们主管教化。
今偃师市伊洛河畔一带,开阔平坦,风光宜人,曾长期是帝喾一族生活、活动的中心地区。对此,不少古籍均有记载。《竹书纪年》说:“帝喾高辛氏元年,帝即位居亳。”《史记》说:“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括地志》也说:“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还有说:“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指老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偃师为西亳,汤都也”;“偃师有尸乡”;“尸乡,殷汤所都”。
自古以来,这一带还流传着不少和帝喾、商汤有关的传说,保留下来了不少有关的遗迹、遗物和地名。如汤泉沟、汤王冢、伊尹墓、高庄、尸乡沟等。
1983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今偃师城西发现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商代遗址,经过多年来的发掘和研究,证明即为商汤灭夏后所建都城遗址,从而使关于“汤都西亳”的说法得以证实,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亳本帝喾之墟”的说法也应当是可信的。
帝喾陵的传说
商丘古城南五十里,有一个以帝喾王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镇──高辛镇。镇西北不远,有一座高大的坟茔,这就是帝喾王高辛氏墓。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
传说,高辛氏原来不叫高辛氏,姓姬名 聪明多智,就请姬 帮助他出点子。姬 说:“九个国家齐来攻打我们,我们如果跟他们硬打硬拼,必然顾此失彼,难以取胜。”颛顼说:“以你之见呢?”姬 说:“九国敌人都想独吞我们的地盘,他们彼此之间必然互不相让。我们若能叫他们之间互相打起来,不就好平灭了吗?”颛顼一想:对呀!姬 想这个办法就是好。于是就派人分别到九国敌人中调拨他们的关系,很快使他们彼此发起了战争。后来颛顼没费多大力气,就平灭了九国之乱。颛顼看姬 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这个地方掌管一切。那时,这儿经常闹水灾,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便又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姬 又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的,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姬 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辩理,说:“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们为难,不叫人们活下去呢?”玉皇辩不过他,便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这儿的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从此“辛”便称为“高辛”,姬 便被称为“高辛氏”
颛顼见高辛氏的确才高智广,能给人民办好事,就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他。从此,高辛氏代替颛顼做了天子,称号帝喾王。因为帝喾王对人民仁爱,所以人们都敬重他。他死后人们把他葬在高辛这片土地上,这便是帝喾陵的由来。
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阏伯的父亲。是五帝之一。
帝喾祠修建于汉。在元明又经多次修复。其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庙堂内中央有一口古井。梁上绘有彩龙,彩龙映入井中,栩栩如生。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当了归德节度使而发迹。赵匡胤登基后,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而定国号为“宋”。
帝喾的传说
人物简介
帝喾(ku 库),名俊,号高辛苦、氏,是黄帝曾孙,玄嚣孙子,父亲叫矮(jiao 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商丘),实住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妻子儿女
传说帝喾有四妃,长妃叫姜原,是有邰国(今陕西武功县)君的女儿。相传姜原在娘家时,因出外踏上巨人脚印而怀孕,因无夫生子,所以把生下的孩子三次弃于深巷、荒林与寒冰上,均得牛羊虎豹百鸟保护不死,所以起名叫“弃”,后来长大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尊为后稷,成为周民族的祖先。次妃简狄,是有松国(今甘肃高台县)君的女儿。相传简狄在娘家与其妹子建疵在春分时到玄池温泉洗浴,有燕子飞过,留下一卵,被简狄吞吃,后怀孕生契,便是商族的祖先。三妃庆都,相传她是大帝的女儿,生于斗维之野(大概在今河北蓟县),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长孺收养。后庆都随养父尹长孺到今濮阳来。因庆都头上始终覆盖一朵黄云,被认为奇女,帝喾母闻之,劝帝喾纳为妃,后生尧。现濮阳有庆祖,原名叫庆都,立有庆都庙,此地名是否与庆都来濮阳有关,未见史书记载。四妃常仪,聪明美丽就,发长垂足,先生一女叫帝女,后生一子叫挚。挚与尧都继承了王位,作了帝王。
爱好
帝喾非常喜爱音乐,他叫乐师咸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乐垂作鼙鼓、钟、磐等乐器,让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在音乐起鸣之后,凤凰、大翟等名贵仙鸟也都云集殿堂,翩跹起舞。古时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来凤凰。
帝喾好巡游,他东到泰山、东海;东北至辽宁;北到涿鹿、恒山、太原;西北至宁夏、甘肃;西南至四川;南到湖北、湖南至长沙。他几乎游遍五岳,参观了女娲、少昊、黄帝等现任的遗迹。这些传说虽未必其真,但略见当时中国地域之辽阔。
战争
帝喾时战事不多,只在帝喾带领常仪、帝女南巡时,在云梦大泽遇到了房王作乱。当时帝女带一只有神通的狗,名叫盘瓠,它暗暗跑到敌营,咬死了房王,平息了祸乱。至于帝喾把帝女和宫女许配了盘瓠,各生十二男女,分送到湖南、浙江两地,那就更荒唐了。
有关帝喾的传说较多,《史记.五帝本纪》作了综述:“高辛声而神灵,自言其名。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海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可知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
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高辛镇〕。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著名文学家曹植曾作《帝喾赞》以颂之:“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明。”
帝喾有几个儿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弃(即后稷)。弃是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庆都生了尧。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仪生了挚。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