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杨翥(zhù)(1369—1453)明代官员。字仲举,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孤,随兄戍武昌,授徒自给。杨士奇微时,流寄窘乏,杨翥辄解馆舍让之,而自己教授他所。杨士奇心贤之,及贵,荐举杨翥经明行修。宣德时,授翰林检讨,历修撰。
履历
正统中诏为郕王朱祁钰府僚,为长史,王即帝位,拜礼部右侍郎,景泰三年进礼部尚书,给禄致仕。明年卒,年八十五。翥笃行绝俗,一时缙绅厚德者,翥为最。既没,景帝念之,召其子珒入觐,授本邑主簿。
性格特点
杨翥大度宽容,严于律己,可以安处于别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因此不容许自己有一丝侵犯他人的行为,即使是晚上作梦,梦到偷吃别人两个李子,就责备自己「义利心不明」。在人我互动中能用仁德的心情对待,关顾别人,为他人着想,表现在行为上就有明确的准则,不会去侵犯别人。所以当杨翥察觉自己义利心不明,就三天不吃东西,以警戒自己。
杨翥性格宽仁忠厚,看问题能从自己的立场转换到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最明显的例子是:祖坟的墓碑被小孩推倒,一般人会认为这是破坏风水的大事情,绝对不肯善罢干休,因此墓丁又气又急跑去向他报告,杨翥听了第一个念头则是关心小孩有无受伤,完全不去想墓碑被破坏得如何,对他的家庭有何影响。当他知道小孩没受伤后,又跟对方说好好照顾小孩,不要吓着他。
现在的人遇事先考虑自己,总希望得到好处,容不得别人有一丝丝的侵犯,却很少考虑到别人内心的苦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得到了又须日以继夜地防护,以免别人侵犯,搞得心身疲惫,这样辛苦,不一定快乐。若能看开一点,大度一些,多体谅别人,可能精神上会更轻松一些。
人物轶事
卖驴的故事
相传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偏爱,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顾家人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饲料,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有时半夜还要起床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曲。楊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了,竟然生了一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倍加疼爱。可是,这孩子有个毛病,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不得安宁,眼看孩子一天天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楊翥。楊翥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已的心爱的驴子卖了。从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六尺巷的敌事
楊翥虽官到礼部尚书,地位显赫,但他却一向宽厚待人,颇有长者风范,有一次楊翥家宅院的地基被人占去三尺,家人为此与对方发生争执,并希望楊翥利用职权夺回宅地,而楊翥一笑了之,并提笔写诗作答;
余地无多莫较量,
一条分成两家墙,
普天之下皆王土,
再让三尺又何妨。
楊翥的让礼,谦和的气度,与人为善的精神令对方大为感动,非但不再争执,反而主动多让三尺,形成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人称为“六尺巷”,从此“六尺巷”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邻里关系的故事
楊翥的邻居丢失一只鸡,说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知楊翥。楊说:“又不是我一家姓楊,随他骂去。”又一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积水排放进楊翥家中,使楊家受脏水潮湿之苦,家人告知楊翥,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落雨的日子少。”久而久之,邻居们被楊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密谋抢楊家财宝,邻人们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楊家守夜防贼,使得楊家免去一场灾祸。
一点启示
从上述三个故事中,可看出;宽容大度,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受人们好评,刻薄、寡恩从来被人们所不齿,试想!如果楊翥一怒之下,与人相争,结果只能是激化矛盾,反目成仇。然而楊翥没有这样做,表现出超凡的宽容,决不斤斤计较,结果是和谐了关系。
当然,宽容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任何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痛苦的代价。人的一生中常常碰到个人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无意侵害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接受宽容的考验。即使在情绪无法控制时,也要管住自己的大脑,只要忍一忍,就能防止急躁和鲁莾,控制冲动的行为。如果能像上述故事中楊翥那样再寻找出一条平衡自己心理的理由,说服自己,则就能把忍让带来的痛苦化解,使自己变得宽容大度起来。
此外,宽容待人,遇事能谦让,宽恕以人,心平而气和,是能够有益于身心健康,还能使人长寿呢!对老年人而言尤为重要!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