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尼德·赫维奇

简介: 莱昂尼德·赫维奇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目前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1990年,他曾因在“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开创而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1976年取得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
[展开]

莱昂尼德·赫维奇的个人经历

成就

  尽管赫维奇在经济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身为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但是他并未取得过任何经济学学位。赫维奇称自己有多个名誉学位,不过当他1940年移居美国时,他只有华沙大学法学博士头衔。赫维茨1917年出生在莫斯科,一战期间和家人一起迁往波兰。二战爆发时,赫维茨身在瑞士,但是他没有返回国内,而是前往美国。到美国后,赫维茨成为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助理,萨缪尔森1970年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赫维茨是犹太人,他说,“如果我待在波兰,我很可能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遇难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的一项声明

  说,“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何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何种情况市场机制无效,帮助人们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政策手段和决策过程。   声明指出,“机制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解释何种制度或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作为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这一理论为最优贸易政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自学成才的机制设计之父

  2007年4月14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为莱昂尼德·赫维奇教授举行的90大寿生日会,显然成了经济学大师的聚会。包括这次获奖的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还有诺奖获得者Arrow和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等众多经济学大师济济一堂,庆祝大师寿诞。   6个月后,诺贝尔经济学奖终于名至实归。而赫维奇也成了史上年纪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

迟来的诺贝尔奖

  赫维奇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幽了自己一默。他在位于美国明尼那波利斯的寓所说:“我还以为我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获诺贝尔奖来说,我实在太老了。不过这笔奖金对一个已退休的老人的确不无裨益。”   但在经济学前沿人士看来,这个奖项姗姗来迟了二十年。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1984年起在明尼苏达大学师从赫维奇。在他看来,三位获奖经济学家中,赫维奇的贡献是最大的,正是赫维奇对经济机制设计最基本的思想和框架进行了正式的严格的界定。   早在上个世纪中期,赫维奇已经开始思考博弈论工具衍生出来的课题。上世纪60年代他的一篇题为《资源配置中的最优化与信息效率》,拉开“机制设计理论”的序幕。赫维奇也因此被誉为“机制设计理论之父”。赫维奇的机制设计理论与市场管制、市场甄别、公共品提供等重大经济问题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很多经济学家都投入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当时正值青年的迈尔森和马斯金都是其中的活跃分子。   后来,赫维奇又写了《无须需求连续性的显示性偏好》、《信息分散的系统》等著名论文,慢慢完善理论基础。1973年,赫维奇在最著名的《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资源分配的机制设计理论》。解决了机制设计理论框架中的两个核心问题——激励相容原理和显示性原理,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这门学问的框架。   激励相容原理简单说就是能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容,也就是政策能够达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效果。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可以设计某种激励机制诱导经济人显示真实信息。“其实激励机制无处不在,科学、社会学、甚至婚姻家庭学都用得到。”田国强说。而显示性原理则可以使得参与者说真话,以此消除信息不对称从而可以达到次优结果。

自学成才的经济学大师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除了日后被授予的荣誉学位,这位机制设计理论奠基人却从未获得经济学位。正如赫维奇自己所说,“我是通过倾听和自修来学习经济学的。”   赫维奇1917年诞生于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与家人一起移民波兰,并在波兰度过了中学和大学时代。但这名伟大的经济学家只从华沙大学获得过法律学位。作为犹太人,为了避免纳粹迫害,1940年,赫维奇辗转来到美国,并被录用担任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助手,走上了经济学研究之路。“如果我待在波兰,我很可能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遇难者。”赫维奇说。   “赫维奇教授是我见过最聪明,最有才智的人。”田国强说。赫维奇在美国并没有继续修经济学学位,而是直接从助理当上了教授。

赫维奇治学严谨

  ,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田国强教授回忆二十多年前在明尼苏达大学深造时的场景,“赫维奇教授有一大特点,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经济学知识的多少和训练的不同,用非常通俗或严谨的语言把高深的问题讲得异常透彻。他的课有趣、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喜欢听,但考试却很难。我记得在主修他上的微观经济系列III时,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得C,三分之一人的不给成绩,需要重修或完成附加的要求后再评定成绩。他对博士生也非常严格,他手下的学生一般要学6、7年才能拿到博士学位,很多人最后往往拿不到学位。”田国强说。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7年前,赫维奇的得意门生麦克法登 (Daniel L. McFadden)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田国强的博士论文第一章于1984年底完成,赫维奇在一个星期后将修改过的论文交还给他。“他把我的论文看得非常仔细,论文上写得密密麻麻,告诉我写论文一定要直截了当,不要故弄玄虚,不常见的术语要给出定义,新定义还要适当作经济含义方面的解释,思维要连贯,文字要简单,证明要严谨,还指出了论文引理中一个错误。这样一位经济学界泰斗的亲自指导和教诲,让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的东西,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境界。 ”田国强说。   聪明的人总是兴趣广泛。赫维奇的数学和数理统计都非常好,此外,他还对语言学颇有研究,和学生聊天时,很多时间往往聊的是语种的发源和各语种之间的关系。   而年已90岁的赫维奇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也非常有兴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多次访问中国。1981年,赫维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机制设计理论,此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讲过一个多月的课,现在是该校的荣誉教授。

莱昂尼德·赫维奇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