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骠

简介: 钮骠,京剧丑角。北京人,满族。出生于1933年。
[展开]

钮骠的个人经历

钮骠 - 简介

钮骠,男,京剧丑角、研究工作者。北京人,满族,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生于1933年,农历癸酉年。

钮骠 - 经历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1948年,迫于当时情势,亦出于从小对戏曲的爱好,考入了田汉主持的四维戏剧学校学习京剧表演,1950年,这个学校转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后为中国戏曲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先工老旦,后习文丑,师从萧长华、高富远、萧盛萱、王传淞等。能演《群英会》、《审头刺汤》、《连升店》、《醉皂》等剧。当时的王瑶卿、史若虚等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邀请各路名家为学生们教授文化课。所以还听到周贻白、黄芝冈、阿甲等诸先生主讲的戏曲史、戏曲表导演理论等课程。当时正在着力选拔培养戏曲史专业的青年教师,周贻白曾希望其能够去他所在的中央戏剧学院攻读戏曲史,但因为钮先生要留校任教而作罢。青年时期得到的一些名师的指点,为其在京昆表演和文化素养两方面都打下扎实基础。1954年,中国戏曲学院第一班学生成立了实习剧团。当时总结盖叫天舞台艺术经验的《粉墨春秋》和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两本著作先后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良好的反响,因此文化部就决定各单位都要为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记录舞台经验。因此钮先生成为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萧长华先生的专职助教。之后又任学院学报《戏曲艺术》主编、研究所所长、编审、教授,担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同时不脱离课堂教学,为学生开设剧目课。

20世纪60年代,主编京剧剧目教材40余种及《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出版;有改编的京剧《牛郎织女》、《武则天》、《洪母骂畴》上演。20世纪80年代以来,参加编撰出版了《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艺术评论集》、《京剧选编》20集、《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京剧知识词典》、《中国京剧史》、《中国昆曲艺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中国戏曲志·北京卷》、《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等;主编《戏曲艺术》季刊出刊50余期;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戏曲研评文章200余篇。主编了戏曲电视片《连升店》。曾出访西德及赴台湾讲学,并向日、德、法、英、韩、瑞士等国留学生授课。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有着教授、编审双职称,为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离休后仍从事戏曲研究及教学工作。曾任《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至第五届、第十三至第十五届评委。

他一专多能,上场能演,下场能排,开坛能讲,落笔能文。是一位集京剧史专家和京剧丑角名家二者于一身的学者型艺术家,与夫人沈世华共同被誉为“剧坛师表”。

钮先生作为一位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当代学人,转益多师但自成一家,对戏曲美学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夫人沈世华,是新中国第一位昆剧教授。

钮骠 - 活动年表

1980年12月3日,农历庚申年十月廿六日:《北京晚报》主办文革后首场京剧《四郎探母》演出
1980年11月30日,复刊不久的《北京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轰动性的消息:《应广大读者和观众的要求〈四郎探母〉即将公演由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联合演出一批新秀登台献艺》,宣布“京剧《四郎探母》将于12月3日至9日在天桥剧场连演七场。”

本次演出先由大专班和实验京剧团分别各演两场,然后选部分演员组成最佳阵容连演3场,共7场。

除此以外,11月30日的《北京晚报》第4版还刊登了一个通栏广告,详细介绍7天中每一天演出的演员,什么时间、在哪儿售票等。12月1日、2日两天,北京晚报除了在第4版继续刊登《四郎探母》的广告,还连续两天在《京剧舞台群星灿烂》的总标题下,用整版的篇幅文图并茂地介绍15名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及实验京剧团的年轻演员。

在12月3日至12月9日正式演出的7天里,《北京晚报》不仅报道了演出的盛况,并且在第一版先后发表了《百花盛开凭春风》、《京剧有危机吗?》、《让京剧舞台绚丽多彩》、《京剧需要八十年代的新星》、《如何对待掌声》等五篇署名“本报编辑部”的评论文章,多为当时编委所撰;还刊登了记者过士行所采写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史若虚的专访《从事戏曲四十春》等。

这次演出,轰动京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一万多张戏票被抢购一空,很多人为买不到票而遗憾。

《四郎探母》演职员名单(坐宫、盗令、别宫、过关、被擒、见弟、哭堂、回令)(陈俊、翟建东、范永亮、李文林、郭玉林分饰杨延辉,王蓉蓉、徐美玲、张静琳、陈淑芳分饰铁镜公主,杨瑞青、刘国英分饰萧太后,徐红、郑子茹、李丽萍分饰佘太君,李宏图、吴许正分饰杨宗保;舞台监督李金鸿、何金海、李甫春,王汶璋、李朝阳、金正明司鼓,教师王世续、程玉菁、杨韵青、蔡英莲、王玉敏、李甫春、张金梁、钮骠、李文才、杨明华、胡根萍,杜奎三、孙鸿生、刘震国、郑重华、费玉明、杜凤元操琴)

《四郎探母》的上演也受到了一些非难,说这场戏宣扬的是“叛徒哲学”,《北京晚报》不应该搞这样的演出。事后也有人称这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一个典型事例。

1984年11月,农历甲子年: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筹备组成立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筹备组成立,成员有:袁世海、王世续、高世寿、谭元寿、马崇仁、刘元彤、黄元庆、蒋元荣,尚长春、马长礼、钮骠、牛世盛及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京剧研究会、北京戏曲学校、京剧文学会有关负责人。由叶龙章提议大家一致同意要在年底开一个纪念大会,开学术研究座谈会,并要搞几次演出。期间有两次在叶龙章家开筹备会,除筹备组成员外,还有闻风而来的弟子们。

1985年11月8日,农历乙丑年九月廿六日:汪世瑜、林为林专场演出举行
浙江省昆剧团在“传”字辈老艺术家们的殷勤教海下,培养出不少优秀的中、青年昆曲演员。本月该团在北京演出,得到了首都戏剧界和观众赞扬和支持。当日由《中国戏剧》举办了向首都广大观众和戏剧工作者推荐该团的小生演员汪世瑜和武生演员林为林的专场演出。

分别观看演出和出席推荐座谈会的文艺界领导和知名人士有:周巍峙、林默涵、吴作人、张君秋、舒强、吴祖光、吴雪、侯玉山、马祥麟、冯牧、姜椿芳、杜近芳、萧淑芳、刘长瑜、梅阡、马少波、李紫贵、李超、黄宗江、傅雪漪、钮骠、丛兆桓、张允和以及中国剧协、《戏剧报》负责人陈刚、游默、霍大寿等。

1990年4月22日,农历庚午年三月廿七日:纪念高盛麟逝世一周年艺术研讨会暨专场演出举行
4月22日至4月25日,为纪念高盛麟逝世一周年,由文化部及武汉市、中国戏曲学院共同举办了“高盛麟表演艺术研讨会”暨专场演出。文化部高钻祥副部长提词:“艺德双馨桃李芳香”。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中戏院长朱文相、文化厅长龚笑岚及武汉市文化部门等等领导同志及京、沪、鲁、鄂、汉的戏剧专家、学者、文艺界知名人士、高的弟子、学生、亲属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主持者致词后,梁斌和高小麟以高门弟子和家属代表身份向与会各位致欢迎词,表示感谢。

三天的会议由朱文相主持,先后有钮骠、尚长春、苏移、胡金兆、陈国卿、孙毅、蒋锡武等20多人作了发言,刘曾复、刘乃崇、陶雄、蒋健兰、朱文相、苏移、周笑先、赵斐、胡金兆宣读了论文。

这次会议开得十分热烈,众多发言者深切缅怀和充分肯定了高先生的技精功深、艺德双馨一代武生大家的业绩,深入探讨了高先生的独步一时的个性化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会上还正式提出“高派”武生艺术的概念,许多专家在发言或论文中论述“高(盛麟)派”的形成及个性化特点。受到了会议肯定。也为后来的京剧武生界所接受。会上,许多学者。专家表示,这样的研讨会必将对弘扬京剧艺术事业产生深远影响。这次会上将部分名家发表的论文、回忆、研究文章等,编辑成《高盛麟表演艺术》一书出版。

研讨会上,还播放了高生前表演的多部电影、录象、录音,展览了高先生的舞台表演、教学、艺术活动的图片资料。

三天晚上的专场演出由高门弟子及向高请益过的武生名家参加,演出了高先生生前代表作,在武汉江夏剧院举行,一千多人的剧场场场暴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演出剧目
四演《挑华车》(茹元俊,丁震春,郑丹,徐骏)
《战冀州》(丁震春)
《艳阳楼》(钱浩梁,谷春章,刘恒斌)
《走麦城》(高德春)
《连环套》(俞大陆,吴钰璋)
《武松打店》(李景德,刘淇)
《铁笼山》(倪海天)
《霸王别姬》(陈鸿均,王婉华)
《一箭仇》(梁斌)
《闯潼关》(白士林)
《洗浮山》(江长春)
《火烧裴元庆》(刘子蔚)

1991年9月30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廿三日: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倡导下,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中央精神,振兴京剧事业,成立了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并于本日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委员会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专家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及社会各界热心京剧事业的知名人士组成。
顾问:张庚、张君秋、俞振飞
主任:贺敬之
常务副主任:高占祥
副主任:陈昌本、阿甲、马少波、赵寻、郭汉城、曲润海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科、马博敏、王一达、王文章、方杰、边涛、齐心、关肃霜、刘厚生、刘吉典、朱文相、李紫贵、李慕良、李玉茹、李庆成、李希凡、李纶、吕瑞明、杜近芳、余笑予、余从、杨荣环、萧甲、金和增、林毓熙、张东川、荣高棠、郑亦秋、姚欣、钮骠、高长德、袁世海、翁偶虹、夏革飞、梅葆玖、简朴、魏晨旭。

1994年7月2日,农历甲戌年五月廿四日:《抢救遗产零点系列工程》第三场演出
由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主办,北京市演出公司承办,北京京剧院美猴王京剧艺术团助演的《抢救遗产零点系列工程》,在北京人民剧场、演出录制第三场。
演出剧目
《樊江关》(宋丹菊、张逸娟)
《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田仲玉)
《六月雪·探监》(新艳秋、李鸣岩、钮骠)

1999年6月12日,农历己卯年四日,廿九:钮骠、沈世华收杨学锋、顾琰为徒
中国戏曲学院钮骠教授收杨学锋、沈世华教授收顾琰为弟子。

拜师仪式在北京大观园酒店举行,文艺界人士马少波、刘曾复、吴小如、李紫贵、黄宗江、刘乃崇、吴江、于文青;京剧界王金璐、王吟秋、杜近芳、李慧芳、谭元寿、梅葆玖、梅葆玥、李鸣盛、茹元俊、刘秀荣、杨秋玲、刘长瑜、杨春霞、曲素英、梁幼莲、李鸣岩、孙岳、朱秉谦、钱浩梁、张春孝、冯志孝、萧润增、李嘉林、萧润德;昆剧界侯少奎、朱世藕、陈颖、史红梅等140余人到场祝贺。

2007年11月7日,农历丁亥年九月廿八日,10时:阎世善遗体告别仪式举行
阎世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在阎世善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的领导及阎先生的生前好友与同仁、富社的师兄弟与学生近200人为其送行,其中有张春华、曹世才、迟金声、谭元寿、杜近芳、谢锐青、刘秀荣、杨秋玲、李韵秋、张曼玲、苏稚、陈丽华、刘琪、李维康、沈健瑾、钮骠、萧润德、叶蓬等。

钮骠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