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淇昌

简介: 朱淇昌,九三学社社员,中国铁道信号专家,中国铁路通信信号现代化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主持开发了新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继电式电气集中,提出的电冲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第一个自动闭塞系统,主持研制的继电半自动闭塞在全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运输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铁路通信信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朱淇昌的个人经历

生平简介

朱淇昌,1920年8月8日出生于北平(现北京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福建省闽侯县。幼年时父母双亡,在姐姐哥哥的辅助下,从小养成了刻苦、耐劳、勤奋、俭朴的优良 品德。

他中学就读于北京育英中学。193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由于日军对华北地区的侵略,他随学校南迁,进入陕西汉中的西北工学院电讯专业。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考入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任助理工程师。1945年考取了公费赴美实习资格,于同年6月赴美,进入匹兹堡联合信号公司(Union Switch and Signal International Co.)任工程师。在美工作卓有成就,他研究的项目获得多项专利。他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和腐败深有认识,对共产党为国为民的政策深为钦佩和崇敬,当时他深深感到,贫穷落后的祖国,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复兴,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繁荣,从而下定决心,尽快回归祖国,以图报效。于是,1949年在美国参加了留美知识份子的爱国组织——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并担任匹兹堡的负责人。参加留美科协的共有700多人,其中约有300多人克服了美国政府的阻挠,在1951年底前先后回国。他也于1951年2月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坐船经香港转道回到北京,投身于新中国建设。

1951年2月回国后,历任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电工研究组组长、信号研究组组长、电气信号研究室主任、通信信号研究组组长。1954年任铁道研究所电务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57年任铁道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通信信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59年1月通信信号研究组改称通信信号研究所,任所长。1959年3月兼任铁道部电务局总工程师。1960 年5月兼任铁道科学技术学院自动化系主任。1961年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1965年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朱淇昌是我国铁道信号领域的著名专家,曾主持与参加衡阳站继电联锁、继电半自动闭塞、电冲轨道电路与自动闭塞、安全型继电器、单灯信号机等多项专题科研工作,获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电冲自动闭塞在全国推广1000余公里,继电半自动闭塞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和全路科技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并于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科学成就

继电式电气集中的研制

朱淇昌

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他抱着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报考了公费赴美实习资格,准备学成回国报效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毅然放弃在美国良好的工作条件及优越的生活条件,于1951年回国投身于国家铁路科学研究工作。当时,由于建国时间不长,百废待兴,铁路科研工作刚刚起步,工作条件非常艰难。但他不计条件,全身心地投入到铁路建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开发我国的继电联锁技术,提高车站的作业效率及安全性能,铁道部决定在京广铁路的衡阳车站建设技术先进的继电联锁车站。1950年至1952年由他主持了衡阳站继电联锁的研制、设计及建设工作。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我国自制的控制台、继电器和色灯信号机构等器材、由我国自己设计和施工建造的进路操纵继电式电气集中联锁,是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进出选路式继电集中联锁车站。刚从美国回国的朱淇昌在研制设计中奉献出自己的专利,实现了进路上道岔逐一转动,而不是一齐动作,从而节省电源;采用最新网络状联锁结构,提高了可靠性。该设备在同样实现自动选路功能条件下,较美国铁路学会方式的继电器联锁装置,可节省10%~20%的继电器和电力消耗,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这为我国以后的车站电气集中的研究、制造打下了基础。

自动闭塞及半自动闭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信号设备还很落后,区间闭塞绝大部分是使用人工闭塞,到1952年自动闭塞及半自动闭塞仅占当时正式运营线路的1.6%。1953年,铁道部确定在京山线安装自动闭塞系统。在京山线自动闭塞方式比选中,选定朱淇昌提出的采用二元二位轨道继电器的双线单向交流自动闭塞方案。为了具体实施,他带领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可行性的考察、测试,提出实施方案。在1953年初,石志仁副部长带领电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到古冶、唐山、胥各庄、芦台、塘沽、天津等各站和区间实地考察,对矿区井下电源的干扰和盐碱地区轨道绝缘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决定在全线大面积施工前,提前修建新河至张贵庄28公里自动闭塞试验区间,以便对轨道绝缘、自制电器件进行考验,取得施工经验。在试验区段的试验测试中,他长期深入现场,带领课题人员克服各种困难进行测试分析,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技术数据,编著了 《轨道电路及其研究》 及《迷流及盐碱地区的轨道电路》,为工程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大量的试验数据。1956 年全线建成,投入运用。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建设的第一条自动闭塞线路。

为了改变我国区间闭塞的落后状态,研制适合当时我国国情的自动闭塞制式,1951年,朱淇昌提出了电冲轨道电路的思路并主持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自己研制的用作传输自动闭塞信息的轨道电路。从这时起,我国才有直流脉冲轨道电路。电冲轨道电路的研究为发展脉冲式轨道电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我国轨道电路技术的一个较大进步。随后,在他的主持下,1953年进行了以电冲轨道电路为基础的电冲自动闭塞的研究工作,到20世纪60年代,电冲自动闭塞在京广线、京山线及哈佳线等干线推广使用1000多公里,当时这种自动闭塞占全国自动闭塞总里程的59%。为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为了解决人工闭塞对人身安全及对列车速度的影响,1954年由朱淇昌主持,开始了继电半自动闭塞的研究,1965年通过铁道部鉴定,铁道部定为标准型在全路推广。到1985年已安装使用42625公里,占全路营业里程的82%,在干线上已基本取代了电气路签(牌)闭塞。该设备已达到同类设备的国际水平。采用继电半自动闭塞,对保证行车安全、提高线路的通过能力起了巨大作用。因此,在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为了适应运输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除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外,还结合我国国情和路情进行新技术开发,实现产品国产化。1960年,在朱淇昌的主持下开展了安全型信号继电器的研究工作,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于1964年研制成功AX 系列安全型信号继电器,获得国家新产品一等奖。安全型信号继电器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自主开发的车站电气集中、继电半自动闭塞、自动闭塞、机械化驼峰及自动化驼峰等系统的安全性有了保证。因此,它被指定为我国信号设备使用的标准产品,直到目前,它仍然是路内外各种电气集中、自动控制等设备广泛推广和应用的主型继电器。

做事准则

朱淇昌回国以后,一直从事铁路科学研究及行政领导工作。他是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任所长、第一届铁道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通信信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他主持工作期间,研究人员由1951年的31人发展到1966年的197人,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衡阳站继电联锁、电冲自动闭塞、继电半自动闭塞、小型安全继电器、探照式色灯信号机、铁淦氧磁芯、音频调度电话等项目,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领导岗位和科研工作中,他注重调查研究、学风严谨,以科学的态度,根据国情的条件及要求,结合他在国外的经验指导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技术上毫无保留,为我国通信信号科研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铁路信号技术还很落后,他为了使我国的科技人员尽快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利用了大量时间,将当时美国及欧洲在铁路信号方面的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在“铁道科学技术简讯”等刊物上翻译了包括调度集中、车站联锁、编组站自动化、机车信号、信号器材等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资料,并指导相关科研人员进行课题研究,取得卓越成就。在他退休之后,又将他珍藏多年的国外文献资料捐献给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所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技领域全面向前苏联学习时期,他坚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课题研究。在国家提出的科研工作“双百方针”指导下, 《光明日报》组织一批知名专家教授展开讨论时,他撰文对如何学习、引用前苏联科学技术的问题提出了看法。在文中他提出:“几年来,我们学习苏联是有成绩的。但是,也应该指出,在我国科学领域里,许多人存有一种依赖苏联的思想。他们在很多科学技术问题上一成不变地搬用苏联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去钻研苏联科学技术的实际和精神。如果有人提出不同于苏联标准的意见,或者提出在苏联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的意见,以及提出自己创见性的意见以代替苏联的方法时,就认为是u2018不好好地向苏联学习u2019。应该肯定,我国的几乎每一门科学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需要进一步向苏联和其他国家学习。但我们的学习不应该是生搬硬套,盲目照抄。过去曾有一个时期,在我国科学领域内忽视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使得自己闭塞了对科学发展的见闻。如果我们还不重视学习,那对于我们国家科学的发展是不会有好处的。”正因为他采用正确的科研方法,在他主持的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绩。

他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科学技术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此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简历

1920年8月8日 生于北平(现北京市)。

1936年 毕业于北平育英中学。

1941年 毕业于西北工学院。

1941-1945年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5-1951年 获公费赴美实习资格赴美,在匹兹堡联合信号公司任工程师。

1951年 由美国经香港回到北京。

1952-1953年 铁道技术研究所电工研究组代组长。

1954-1955年 铁道技术研究所电工研究组组长。

1956-1958年 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院电工研究组组长。

1957-1966年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通信信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8年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组组长。

1959年 兼任铁道部电务局总工程师。

1959-1977年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所长。

1977-1978年 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总工程师。

1978年 退休。

2003年4月23日 在香港病故。

主要论著

[1] 朱淇昌.轨道电路及其研究(上).铁道研究通讯,1953(1):33-38.

[2] 朱淇昌.轨道电路及其研究(中).铁道研究通讯,1953(2):49-59.

[3] 朱淇昌,司徒镇国,胡同光.轨道电路及其研究(下).铁道研究通讯,1954 (5):38-64.

[4] 朱淇昌,胡同光.进出选路式继电联锁的研究.铁道研究通讯,1954(3):38-53.

[5] 朱淇昌,司徒镇国,胡同光.迷流及盐碱地区的轨道电路.铁道研究通讯,1955(8):1-71.

[6] 朱淇昌,司徒镇国,胡同光,闵耀兴.轨道电路的研究.北京:铁道部12年科学规划会议论文集,1956.

[7] 朱淇昌.地下铁道自动信号布置方法.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4.

[8] 朱淇昌,译.组合网络.逻辑网络理论译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