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复礼

简介: 薄复礼薄复礼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前父母生活在瑞士。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和妻子由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同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当时的红军官兵,对于来华传教的洋人多抱有敌视态度,但传教士们有可能提供一些经费和药品,以解红军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之急。因此,红六军团要求薄复礼暂时不要离开红军,以帮助筹措经费或医疗用品。1993年去世。
[展开]

薄复礼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介

  70年前,一位不穿军服却骑军马,不带武器却享受武装警卫的外国人,走在红六军团的长征队伍中,他就是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中文名字叫薄复礼。

相关事件

  红军占领旧州后,在一座法国教堂里得到了一张法文贵州地图,萧克将军如获至宝,他急需人将此图译成中文,于是请来薄复礼。薄复礼懂法文,能讲一些中国话,却不会写中文,于是就采取了由薄复礼读中文,萧克在地图上标记的方法。交谈中,萧克不仅掌握了许多对军事行动有用的材料,也了解了薄复礼的身世。萧克后来回忆说,他同传教士的这次合作“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他帮助翻译的法文贵州地图,“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这幅地图是红军“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好u2018向导u2019”。   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薄复礼却享受着特别礼遇。红军官兵夜宿时打地铺,却让他睡躺椅,红军以野菜充饥,他却吃米饭炒白菜。夜幕降临,征战驻止,传教士进入梦乡,红军哨兵则在户外彻夜守卫。在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师的过程中,尽管经常见到弥漫的炮火硝烟和英勇阵亡的红军战士,但传教士却总是安然无恙。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踏上了长征路程。部队日夜兼程疾进,薄复礼却患上了疟疾,红军为他请医问药,行军中让他以马代步,晚上有专人为他生火取暖,这些点点滴滴使他铭记难忘。   1936年3月的一天,萧克告诉薄复礼:“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所以,我们决定放你走。”萧克还亲自下厨,设“家宴”款待薄复礼等人,大家不分等级就座,厨师也不按程序上菜,气氛轻松,无拘无束,谈笑声不断。4月11日,萧克、王震等再设午宴为薄复礼饯行。席间询问他需要多少路费?他提出需要4块银元,当即有人拿来10块银元,供他上路。12日,是西方传统的复活节,薄复礼带着万千感慨,离开了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军官兵,踏上归途。

个人著作

  回首560个日日夜夜,薄复礼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委屈。但是,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者,他更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他用3个月的时间,将这段经历写成书。当红二、红六军团尚在长征途中时,薄复礼的《抑制的手》已在英国伦敦出版了。这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

报道长征

?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一位传奇的外国人。他就是英国传教士薄复礼(英文名勃沙特)。薄复礼曾被红六军团俘虏,于1934年10月到1936年4月随红六军团行军。薄复礼应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所请翻译的法文贵州地图,对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南发挥了重要作用。薄复礼1936年11月在伦敦出版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神灵之手》(英文版),是西方首部介绍长征的专著,比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早了一年。

  薄复礼被扣留后,担任了红军的向导

薄复礼

  薄复礼是瑞士人,随父母移居英国,供职于基督教会。1922年10月,英国基督教会派25岁的勃沙特前往中国,在贵州镜内镇远、黄平、遵义一带传教。勃沙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根据孔子讲的“克己复礼”,取了中文名字“薄复礼”。

  1934年8月,27岁的萧克指挥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西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六军团就突出蒋介石的重围,直插湖南、广西。两省军阀纷纷调集重兵,严防红军入境。根据敌情的变化,红六军团开始向贵州境内挺进。10月1日,红六军团攻取贵州黄平县的旧州。旧州当时是一个县城,还建有国民党的军用机场。在这里,红军战士发现了一个教堂,并扣留了里面的西洋传教士海曼。就在这一天,贵州镇远教堂瑞士籍传教士薄复礼与妻子罗达自安顺返回镇远,途中经过这里,与红六军团相遇,并被红军战士作为帝国主义的间谍抓了起来。萧克回忆说:“这时,我们正处在紧张的战斗行军阶段,碰上这位不明身份的外国人,自然不能轻易放过,于是就把他和他的夫人等都扣留了。第二天,又把在旧州城内遇上的海曼牧师等人一并扣留。不过,我们很快查明了他们的身份,并立即把他们的家人释放了。”

  与薄复礼一起被扣的还有成邦庆等7名外国人质,他们被要求交纳70万元的赎金。萧克等将领认为,外国传教士有条件、有办法帮助搞到药品和经费,决定让他们交纳一定数量的赎金或与之相等价值的物品。萧克说:“坦率地讲,这时我们仍扣留他们两人的主要原因是从军事需要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我们西征以来,转战五十多天,又是暑天行军,伤病兵日益增多,苦于无药医治。我们知道这几位传教士有条件弄到药品和经费,于是,我们提出释放他们的条件是给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或经费。”薄复礼等被移交到红六军团政治保卫局看押和审理,鉴于他们的特殊身份,由保卫局局长吴德峰、保卫局党总支书记戚元德(吴德峰之妻)具体负责。薄复礼并不知道保卫局及其人员的名字和身份,故把吴德峰称为“法官”或“吴法官”,对戚元德称为“法官的妻子”。

  对于红军提出的罚金等条件,教会出于政治等种种原因,总是做出不友好的回答且一拖再拖,在数目上也是讨价还价,原定的70万元赎金减到1万元,最后教会声称可以提供6000元作为伙食费,而不是什么赎金。红军同样出于政治等目的,“要教会低头认罪、赔礼道歉、交纳罚金或等价物品,哪怕是少量罚金或物品,只要说明问题性质,就立即放人,否则就必须刑满到期才可以释放”。

  贵州道路崎岖,红军整日行军,有时夜里也不休息,薄复礼感到苦不堪言。不过在行军途中,红军战士格外照顾这位洋教士。他们把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薄复礼穿,宿营时尽量让他睡在用稻草铺垫的床上,而自己却睡在潮湿的地上。红六军团在向黔东北转移的20天中,在黔东石阡一带被国民党各路重兵阻截,遭受严重损失,历尽千辛万苦,于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木黄与红二军团胜利会师。不久一起转移到湘西一带。在湘西,薄复礼看见了红二军团军团长贺龙,他想起他的一个朋友曾与贺龙有过交往,这个朋友叫贝克尔,在湘西芷江开办一家医院,贝克尔医生曾治好过贺龙侄子的病,为此贺龙给贝克尔写过一封感谢信。薄复礼于是立即写信给好友贝克尔,请求他来说服贺龙将军释放自己。贝克尔收到信后,几次派人带信找贺龙洽谈,但贺龙总是拒绝说:“你们不要寄希望于我同贝克尔先生往日的友情,在新的政权里,一切友情甚至家庭联系,都要服从共产主义原则。”因此薄复礼未被释放。

  薄复礼应萧克请求为红军翻译法文贵州地图

  1934年10月2日,薄复礼承担了给红军翻译法文地图的重任。在旧州的教堂中,萧克发现了一张用外文标注的、测绘非常详细的贵州省全图,这对于红六军团今后的行动非常重要。当时,萧克使用的是中学生地理课本上的20厘米地图。获得这张新地图令萧克十分兴奋:“我们现在有了一张贵州地图,真让人高兴。”萧克让两位懂英文的同志辨认,但两位同志说这不是英文,他们看不懂,并推荐传教士薄复礼来解读。

  薄复礼到来后,告诉萧克地图是用法语标注的,并说自己可以翻译。萧克亲自提着马灯,指导薄复礼翻译地图。应萧克的请求,薄复礼把地图上重要的山脉、村镇、河流等中文名称译出来,然后一一标注在地图上。薄复礼在回忆此事时对萧克将军评价很高:“房子里已生起一堆炭火,这时年仅二十五岁的萧克将军把我叫去,请我为他翻一张法文版的贵州地图。他相当热情、开朗,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共产党将军,正希望在贵州东部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的政权。”萧克也对薄复礼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萧克对薄复礼的工作很满意:“时隔多年,我之所以念念不忘,因为这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当时,我们在贵州转战,用的是旧中国中学课本上的地图,三十二开本,只能看看省会、县城、大市镇的大概位置,山脉河流的大体走向,没有战术上的价值。当我们得到一张大地图,薄复礼帮助译成中文,而且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难题;同时,他在边译边聊中,还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情况,为我们决定部队行动起了一定作用。他帮助我们翻译的地图成为我们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好u2018向导u2019。”在薄复礼的帮助下,萧克了解了贵州省的地理、地形,并最终确定了和红二军团会师的路线。

  从“洋鬼子”到“薄牧师”

  在湘西期间,薄复礼继续跟随红军转战跋涉宿营,日子长了,对红军的观察和了解逐渐增多。他发现红军非常注重文化学习和政治教育,娱乐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而且红军队伍不赌博、不抽鸦片,这使他大为惊讶和敬佩。红军严密的纪律和非凡的能力,让薄复礼非常感动。他亲眼看到每一个红军战士都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人民群众的一分利益。后来他回到昆明时曾对他的友人说:“如果农民都知道共产党红军是怎样的,就不会有人逃跑了。”这时红军指战员对他的称呼也逐渐改变,由开始的“大鼻子”、“洋鬼子”变成了“薄牧师”,甚至有人叫他“老薄”了。薄复礼改变了对红军的态度,多方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薄复礼还经常为红军翻译外国报纸,有时还被请去为红军编织毛衣。薄复礼终于认识到,被国民党和西方报纸称为“匪徒”的这些人,原来是一群马克思主义者,是以苏联为样本的中国苏维埃政权。对被红军拘押的经历,薄复礼并不抱怨。1936年8月,薄复礼在昆明写下一首小诗:“感谢u2018被捕u2019,我的心得到了基督徒的爱。友谊和血的联结,超过世间的一切。面对u2018先贤u2019,我把炽热的祈祷倾吐。恐惧、希望、追求,我得到宽慰和鼓舞。我们患难与共,我们共勉负重。为那珍贵的互助,我洒下深情的泪珠。”

  1935年11月18日,负责营救的英国基督教中华内地会牧师贝克尔派代表从永顺县城送来药品、物资和钱,因为“贝克尔只送来了一半的钱”,红军只先期放了海曼。次日押着薄复礼继续长征。18个月的刑期已满后,薄复礼获得自由。1936年4月12日,在红二、六军团兵分两路向滇西疾进,逼近昆明时,萧克决定释放薄复礼,亲自向薄复礼宣布了释放令,并以“湘鄂川黔省肃反委员会”的名义为他开具了通行证。萧克对薄复礼说:“你是一个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我们决定放你走。”贝克尔分析了红军释放薄复礼的原因:“勃的最后自由和海曼一样,是我们祈祷上帝的结果。红军为什么这么轻易地释放了薄复礼?这很可能是想告诉人们:红军扣押外国人的目的并非绑票勒赎,钱对红军来说是非常次要的;重要的是,红军想以此警告外国人,红军不允许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因为它使中国人民甘受痛苦,是人民精神的鸦片,是与他们高级的共产主义理论相悖的反动宗教。红军是想告诉世界各国,他们不允许基督教这种u2018邪恶u2019的外国学说,阻碍他们正在自己土地上奋斗试验的那种外国学说。”

  临行前,萧克、王震、吴德峰为薄复礼饯行。萧克告诉他,不反对他在离开红军后仍留在中国,甚至还可以办一所学校。红军给薄复礼发了10块银元的路费,并告诉他如何前往昆明。薄复礼随红军长征时间长达18个月,转战黔川鄂湘滇五省,行程达6000英里,成为红军长征途中一名奇特的参加者。薄复礼对这段岁月是难忘的,他“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后对全世界说:中国红军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前所未闻的”。据萧克回忆:“当时,我对传教士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来中国是搞文化侵略的,所以,把他们当地主一样看待,财产要没收,拘留要赎金。但薄复礼与我合作翻译地图,后来,我们接触的多一些,一起谈过许多问题,一起搞过娱乐活动,一起利用长征途中的难得的休息日子聚餐,相互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我们对统一战线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虽然仍没有改变他所处的地位,但对他的印象似乎更好一点。1936年4月12日,我们在释放他的时刻,不仅为他饯行,还给了他足够的路费。”“薄复礼先生是被我们关押过的,但他不念旧恶,这种胸怀和态度值得敬佩,这种人也值得交往。”

  离开红军队伍后,薄复礼长期在贵州盘县传教,同时为当地群众看病,并创办“明恩小学”,招收信徒和穷人子女。薄复礼除了传教外,还在盘县当地为群众看病和办学。薄复礼使用的药品,由贵阳内地会为其购置,有时,也使用草药。他有一本英文版的草药书,常爱不释手地学习。1945年夏天,盘县美军兵站送过薄复礼许多药品、物资。盘县解放初,薄复礼曾帮助救治过许多解放军的伤病员。有时,他一天要诊治二三十人之多。

  多角度报道长征的《神灵之手》

  薄复礼离开红军去了昆明后,迫不及待地着手整理自己在红军中的那段亲身经历,他要把这些告诉人们、告诉世界。在他人的协助下,薄复礼写出了一部传奇纪实作品《神灵之手》。1936年11月,该书便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从而成为西方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专著。12月,该书在英国脱销,接着又发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该书被译成法文,由瑞士艾莫尔出版社出版。1938年2月,埃德加·斯诺名著《西行漫记》的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之贺龙二三事》中,薄复礼用第三者语气较为客观地简要记述了自己在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的经历。薄复礼回忆录《神灵之手》是欧洲出版的第一本记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自传体长篇回忆录,是作者离开红六军团后三个月内赶写成的,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鲜感。薄复礼站在中立者的立场,在书中客观地描述了置身长征队伍中这一时期的所见所闻。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史诗,这部报道红军长征的首创之作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是研究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史的旁证实录。这部书出了英文版、法文版,初版四十多年后又修订重印了英文版、法文版。

  目前,研究红军长征的党史书籍和征集到的回忆资料不少,但在红六军团进入贵州旧州的具体时间上,所记均为大略时间,即“清晨”、“上午”等。而《神灵之手》一书的作者薄复礼是在离开红军队伍后不久即写成的,因此对一些事件的时间和情况就较为准确和生动具体。对红六军团进入旧州的时间,薄复礼写道:“第二天(指薄复礼被俘的第二天,即十月二日),天蒙蒙亮,队伍出发了。……不久,我们到达这座小城(旧州)的边缘,并停在城外的地方待命。这时可以清楚地听到前方的枪声,上午九时,我们进入这座小城,被带到一所房中休息。”可见,红六军团到达旧州时,是上午九时,比常说的“清晨”,“早晨”更具体、准确,为人们确认红六军团到达该地的具体时间提供了一个依据。

  萧克、王震指挥的红六军团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三军的会师,在我军历史上有重大的意义,它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创建新根据地打下了基础。对于两军会师的情况,《神灵之手》第一章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描写:“这一天是红军会师的伟大日子,会场上万人攒动,红旗招展,我们与先到这里不久的贺龙红二军团合并。贺龙军队衣着更破烂,但军帽和红色标志却十分明显。他们的目的是合并起来组成一支更强大的力量。”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一天”是指1934年10月26日两军举行会师庆祝大会的那天,即红军是在四川酉阳县召开的会师庆祝大会。有学者认为,红二、六军团的会师是在贵州的木黄,当时“因木黄易攻难守,不宜久留,……两军首长在会师后协商队伍要马上开走。当天下午就开走了”。《神灵之手》反映出红二、六两军团会师是在贵州木黄,而庆祝会师大会是在四川酉阳,对史学界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无疑提出了有力证据。

  薄复礼用浓重的笔墨,真实而又详尽描写了红军长征日夜转战的艰苦生活。薄复礼感慨地说:“路,在中国的定义与英国略有不同。随红军所走的路,有时几乎只是前边的人踏出的一条痕迹,说不上路,这种路,攀登尚可,最难的是下山,山高坡陡路滑,危险万分。”“在进入云南后,部队继续向西南进发。飞机常常光临,我们不得不东躲西藏,躲飞机又误了行程,因而常常夜幕降临,我们还在路上行军,到了宿营地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只好饿着肚子睡觉。接连有好几天,每天只吃一顿饭。”

  薄复礼在行军途中看到,这支衣衫褴褛但纪律严明的队伍,“对穷人很好,即使在艰苦征途中仍时时不忘穷人”。正由于此,所到之处才受到民众的衷心欢迎。“每天有很多人报名参军”。薄复礼写道:“我就是这样在被迫中一点一点地认识了共产主义,并随着时间而逐步加深。看到那惊人顽强的斗志和毅力,不能不使人为之感慨万千。”

  在当时国内外反动派将中国工农红军宣传为恶魔、食人生番的情况下,薄复礼的著作起到了宣传红军、以正视听的积极作用。在西方国家报刊都把红军诬称为“匪徒”、“强盗”的情况下,薄复礼以他的亲眼见闻告诉人们:“实际上,红军的领导人是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徒,并在实践着其原理,是另一种频率和形式的苏维埃。”

红军朋友

? 薄复礼是红军的俘虏,起初一直在红军看管下随部队行进,曾逃跑并被当地群众抓获。后来,亲身经历了长征的他被红军深深打动,成了红军的朋友。

  红六军团扣留瑞士传教士

  据报道,在红一方面军主力从赣南闽西根据地开始长征前,红六军团在军团长萧克、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政治委员王震率领下,从湘赣根据地出发,开始了艰难的西征。一路上,他们经历着残酷战斗,缺医少药、欠粮短米,每天都徘徊在死亡线上。

  1934年10月初,红六军团进抵贵州黄平境内,无意中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名不明身份的外国人,红军战士当即将他们押到军团部。此二人是瑞士传教士薄复礼和妻子。第二天,红六军团进驻旧州,又遇到了几名外国传教士,他们是新西兰人海曼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还有一名加拿大妇女。

  如何处理这些外国人,萧克、任弼时等领导人进行了研究,决定无条件释放妇女儿童,其他人则是有条件地释放,条件是教会必须为红军提供一定数量的药品和经费,也可以用弹药、无线电零件等代替。

  由于教会不能按照红六军团的要求将物资送到,薄复礼和海曼只能随红军长征。1934年10月下旬,红六军团到达黔东,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1935年11月,在任弼时、贺龙、萧克、关向应等人的领导下,红二、六军团向西进发,经黔西、滇东,北上四川。

  红军走过的道路漫长而崎岖,有沟壑纵横的深山,有水流湍急的河流。有时要顶着烈日,有时又要冒着雨雪。与敌人残酷的战斗接二连三地发生,无数红军战士倒毙在路途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薄复礼却看到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军队。他描述说:“红军战士除了忙于打草鞋、补衣服之外,还抓紧时间学习文化知识。”

  作为一个被扣留的外国人,薄复礼受到红军的管制,也受到了许多照顾。他走不动路的时候,红军为他提供骡马;红军改善生活的时候,他也能吃上难得一见的牛肉。

  然而,薄复礼毕竟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他想到了逃跑。一天夜里,他趁看守他的战士不注意,与海曼一起逃进了深山,不久就被当地群众发现。

  10块银元当路费

  红二、六军团离根据地越来越远了,处境也越来越恶劣。年近40岁的薄复礼身体开始不支,胃疼、心动过速、高烧接踵而至。红军战士用温和的语言鼓励他继续前进。可几天后,薄复礼出现了昏迷症状,战士们不得不用担架抬着他走。

  1936年3月下旬,部队进入了云南,薄复礼的病情有所好转。一天,他正在晒太阳,远远地看见萧克和警卫员走过来。萧克一见面就说:“我们决定区别对待外国人,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同中国没有订立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立租界,所以,我们决定近期释放你。”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令薄复礼十分激动。

  几天后,部队向昆明进发,到达一个小镇。萧克再次找到薄复礼,告诉他红军立刻释放他,希望他以后不要做对不起中国人民的事情,并吩咐人给他10块银元当路费。第二天清晨,薄复礼从梦中醒来,感觉周围一片寂静,起床后发现,红军已经在夜里转移了。

  此后,薄复礼到昆明与妻子团聚。在此期间,他写成了《神灵之手》一书。书中没有像国民党媒体那样称红军为“土匪”、“强盗”,而是称红军“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着其真理”。

  1936年10月,薄复礼夫妇离开中国,开始周游世界,抗战期间又到中国,在贵州盘县传教,直到1951年离开,最后定居于英国曼彻斯特。薄复礼自豪地说:“(长征)18个月的艰难困苦是我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薄复礼于1993年去世。

介绍到西方

《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一书中,收录了一篇《萧克将军谈薄复礼和他的回忆录》,萧克将军回忆了第一个将长征介绍到西方的外国传教士薄复礼的故事。

  1934年8月,年仅27岁的萧克指挥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向西挺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红六军团就突出蒋介石的重围,直插湖南、广西。两省军阀纷纷调集重兵,严防红军入境。根据敌情的变化,红六军团开始向贵州境内挺进。

  10月1日,红六军团攻取贵州黄平县的旧州。旧州当时是一个县城,还建有国民党的军用机场。在这里,红军战士发现了一个教堂,并扣留了里面的西洋传教士海曼。就在这一天,贵州镇远教堂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中国名薄复礼)与妻子罗达自安顺返回镇远,途中经过这里,与红六军团相遇,也被红军扣留(其家人被立即释放)。说来也巧,1934年10月1日这一天,正好是薄复礼来中国12周年的纪念日。

  在旧州的教堂中,萧克发现了一张用外文标注的、测绘非常详细的贵州省全图,这对于红六军团今后的行动非常重要。萧克很高兴,让两位懂英文的同志辨认,但两位同志说这不是英文,他们看不懂,并推荐传教士薄复礼来解读。于是萧克找来薄复礼,让他帮着解读地图。薄复礼到来后,告诉萧克地图是用法语标注的,并说自己可以翻译。在薄复礼的帮助下,萧克了解了贵州省的地理、地形,并最终确定了和红二军团会师的路线。

  对红军来说,薄复礼翻译的法文地图在此后的战斗和行军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跟随红军行动的一年多时间里,在云贵地区传教多年并熟悉地理民情的薄复礼一路上还为红军介绍了他知道的当地情况。同时,在和红军交往的过程中,薄复礼亲眼目睹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这让他改变了对红军的认识,并成为了红军的合作者和朋友。薄复礼跟随红军部队共同行动了560天,走过了贵州、四川、湖北、湖南、云南五省,行程6000英里(约合l万公里)。

  1936年4月,红二、红六军团兵进云南,并即将北上川、康地区。考虑到路途艰难,萧克便在云南富民亲自向薄复礼宣布了释放令。4月12日,正值基督教宗教节日复活节,萧克找到薄复礼说:“你是一个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借地,我们决定放你走。”送别薄复礼当晚,萧克主持宴会并亲自下厨做了粉蒸肉请他吃,被俘后在红军当教员的国民党军将领张振汉、跟随部队长征的贵州知名人士周素园也来作陪。饭后,红军保卫局长吴德峰还送了薄复礼路费,并为他设计了去昆明的方法。临走时,萧克对薄复礼说:将来我们还是朋友。

  薄复礼被红军释放之后回到昆明。其后,他根据这一段经历,在他人协助下撰写了一部长达12章、共计288页的英文回忆录。红二方面军刚刚结束长征,薄复礼的回忆录——《神灵之手》也于1936年12月由伦敦哈德尔·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了。这部著作是外国人记录、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出版后很快在英国脱销,接着又发行第二版和第三版,1937年初,该书又被译成法文由瑞士艾莫尔出版社出版。

  薄复礼作为传教士,尽管不赞成共产党人追求的理想,不过他的回忆录以亲身经历如实反映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得到人民拥护的情景,客观上对西方人了解长征起到了有益作用。

  萧克一直怀念同薄复礼的合作,认为“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1984年,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在采访萧克将军的信中,提起了50年前发生的这段往事,在回信中,萧克不但详述了整个过程,还请作家转达对薄复礼的问候。后来,萧克经过多方探寻,打听到薄复礼的消息,又特地委托中国驻英大使冀朝铸前往问候。

  1993年,薄复礼在英国去世,享年96岁。在晚年追忆往事的时候,薄复礼曾经说,和红军在一起的那18个月是他一生中最神奇的经历。

最后编辑:2022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