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迹
杨荣,生时名道应,祖父杨达卿闻其啼声,曰:“雄哉!是子必荣显吾家。”更名子荣。永乐初,命去“子”字,单名荣。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杨荣建议朱棣先谒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后即位,朱棣欣然采纳。朱棣即位后,从翰林院中选用杨士奇、解缙等人与杨荣一起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杨荣最为年轻且聪明伶俐,朱棣自然对其格外宠爱,亲自将其名由杨子荣改为杨荣。朱棣不苟言笑,与大臣们讨论事情,议而不决之时,脸色更是难看,大臣们战战兢兢,无所适从。每当此时,杨荣便大显身手,三言两语便令“龙颜大悦”了。
朱棣即位后,蒙古三部虽然处在分裂仇杀之中,却并未归附明朝。为了解决蒙古问题,朱棣一方面直接针对蒙古三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另一方面着力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营,形成控制蒙古地区的一把钳子。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杨荣先后被派往甘肃和宁夏。杨荣恪尽职守,详细地了解山川形势、军事配备、军民士气、城堡建设,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及对策,朱棣予以充分的鼓励并加以采纳。
永乐八年
(1410年)二月初十日,朱棣率军开始了即位后的第一次北征,杨荣作为贴身大臣随行。不久,明军进抵胪朐河,朱棣赐名为饮马河。由于侦知了鞑靼军队的行踪,朱棣亲选精锐进行长途奔袭,轻装前进,每人只带二十日粮,命杨荣率勇士三百人作为亲兵跟随。明军追至斡难河,与本雅失里率领的鞑靼主力相遇,经过激战,明军大获全胜,本雅失里只率少数轻骑逃走,朱棣下令班师回朝。由于轻装前进,在回师途中,明军的粮草供应紧张起来,士兵几乎断粮。杨荣建议朱棣将御用的储粮散发给将士,并且让军队中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顺利地度过粮荒,胜利班师回朝。
永乐十二年
朱棣带着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了第二次北征蒙古的战争,杨荣再次随行。杨荣承担了两项基本任务,其一,向朱瞻基讲说经史。其二,掌管皇帝的玉玺,充当朱棣的机要秘书。行军期间,有一天晚上,朱棣在自己的大帐中召见杨荣,同他讨论军队粮饷的问题,杨荣认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提出一套实行军屯以解决粮草问题的计划,得到朱棣的首肯。虽然朱棣的第二次亲征,明军损失不小,但也使瓦剌大伤元气,此后大约七年多的时间里,北方基本保持了稳定。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北部的边患,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明朝官吏大多生在江南,要他们远离故土,远赴塞下,困难重重。一些官吏便利用这种情绪,反对迁都。杨荣看到迁都北京对于解除蒙古部的威胁有不可低估的战略作用,与户部尚书夏原吉、吏部尚书蹇义等坚决支持迁都,并且在《题北京八景卷后》指出:“迨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乃诏建北京焉。”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这一年的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政治风波。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迁都北京,对北部边防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明史》文载
杨荣,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荣。建文二年进士。授编修。成祖初入京,荣迎谒马首曰:“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驾谒陵。自是遂受知。既即位,简入文渊阁,为更名荣。同值七人,荣最少,警敏。一日晚,宁夏报被围。召七人,皆已出,独荣在,帝示以奏。荣曰:“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夜半,果奏围解。帝谓荣曰:“何料之审也!”江西盗起,遣使抚谕,而令都督韩观将兵继其后。贼就抚奏至,帝欲赐敕劳观。荣曰:“计发奏时,观尚未至,不得论功。”帝益重之,再迁至侍讲。太子立,进右谕德,仍兼前职,与在直诸臣同赐二品服。评议诸司事宜,称旨,复赐衣币。帝威严,与诸大臣议事未决,或至发怒。荣至,辄为霁颜,事亦遂决。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还奏武英殿。帝大悦,值盛暑,亲剖瓜啖之。寻进右庶子,兼职如故。以父丧给传归。既葬,起复视事。又以,母丧乞归。帝以北行期迫不许,命同胡广、金幼孜扈从。甘肃总兵官何福言脱脱不花等请降,需命于亦集乃。命荣往甘肃偕福受降,持节即军中封福宁远侯。因至宁夏,与宁阳侯陈懋规画边务。还陈便宜十事。帝嘉纳之。
八年从出塞,次胪朐河。选勇士三百人为卫,不以隶诸将,令荣领之。师旋,饷不继。荣请尽以供御之余给军,而令军中有余者得相贷,入塞,官为倍偿。军赖以济。乞奔丧,命中官护行。还询闽中民情及岁丰歉,荣具以对。寻命侍诸皇孙读书文华殿。
十年,甘肃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为边患。乃复遣荣至陕西,会丰城侯李彬议进兵方略。荣还奏言:“隆冬非用兵时,且有罪不过数人,兵未可出。”帝从其言,叛者亦降。复与广、幼孜从北巡。又征瓦剌,太孙侍行。帝命荣以间陈说经史,兼领尚宝事。凡宣诏出令,及旗志符验,必得荣奏乃发。帝尝晚坐行幄,召荣计兵食。荣对曰:“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十四年与金幼孜俱进翰林学士,仍兼庶子,从还京师。复从北征。
十六年,胡广卒,命荣掌翰林院事,益见亲任。诸大臣多忌荣,欲疏之,共举为祭酒。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荣者。”诸大臣乃不敢言。十八年进文渊阁大学士,兼学士如故。定都北京。会三殿灾,荣麾卫士出图籍制诰,舁东华门外。帝褒之。荣与幼孜陈便宜十事。报可。
二十年,复从出塞,军事悉令参决,赉予优渥。师还,劳将士,分四等赐宴,荣、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赏。已,复下诏征阿鲁台。或请调建文时江西所集民兵。帝问荣。荣曰:“陛下许民复业且二十年,一旦复征之,非示天下信。”从之。从出塞,军务悉委荣,昼夜见无时。帝时称“杨学士”,不名也。又复从北征。当是时,帝凡五出塞,士卒饥冻,馈运不继,死亡十二三。大军抵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帝问群臣当复进否,群臣唯唯,惟荣、幼孜从容言宜班师。帝许之。
还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马云等莫知所措,密与荣、幼孜入御幄议。二人议:六师在外,去京师尚远,秘不发丧。以礼敛,熔锡为椑,载舆中。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进太常卿,余官如故。寻进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既而有言荣当大行时,所行丧礼及处分军事状。帝赐敕褒劳,赉予甚厚。进工部尚书,食三禄。时士奇、淮皆辞尚书禄,荣、幼孜亦固辞。不允。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召荣等定计。荣首请帝亲征,曰:“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师还,以决策功,受上赏,赐银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从帝巡边,至遵化。闻兀良哈将寇边,帝留扈行诸文臣于大营,独命荣从。自将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五年进少傅,辞大学士禄。九年复从巡边,至洗马林而还。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统三年,与士奇俱进少师。五年乞归展墓,命中官护行。还至武林驿而卒,年七十。赠太师,谥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
荣历事四朝,谋而能断。永乐末,浙、闽山贼起,议发兵。帝时在塞外,奏至,以示荣。荣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将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抚,当不烦兵。”从之,盗果息。安南之弃,诸大臣多谓不可,独荣与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国。其老成持重类如此。论事激发,不能容人过。然遇人触帝怒致不测,往往以微言导帝意,辄得解。夏原吉、李时勉之不死,都御史刘观之免戍边,皆赖其力。尝语人曰:“事君有体,进谏有方,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故其恩遇亦始终无间。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宣三朝《实录》,皆为总裁官。先后赐赉,不可胜计。性喜宾客,虽贵盛无稍崖岸,士多归心焉。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家富,曾孙晔为建宁指挥,以赀败。详《宦官传》。
人物研读
明洪武四年(1371)生。家庭富裕,祖父杨达卿乐善好施,他倡导种植的万木林,历600余年,为今科研基地及旅游胜地。父士美在家守业教子。杨荣17岁被选入郡庠。建文元年(1399)杨荣29岁,参与福建乡试中第一,次年礼部会试中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朱元璋死后,惠帝即位,成祖反对惠帝的削藩政策,起“靖难”之师。建文四年(1402)成祖初进应天。杨荣马前迎谒:“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成祖警悟,立即趋驾谒陵,杨荣自此受知。
成祖初建内阁,杨荣与解缙等入阁参与机务。其后进右谕德,右庶子,侍诸皇孙读书文华殿。历任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进太常卿,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正统三年(1438)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尚书大学士。
成祖注重边政,杨荣以通晓边务为成祖所倚重。永乐五年(1407)受命往甘肃规划军务,所经山川形势,城堡险易,军民休戚,道路远近等,都细心考察。回奏于英武殿,成祖深表满意。同年,成祖命右都监何福为甘肃总兵,永乐七年,何福奏脱脱不花等请降。杨荣奉命邀同何福受降。封瓦刺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资议王,把尔索马为安乐王。六月,给事中郭骥出使瓦刺,被本雅失里杀害。七月命何福进讨,福败战死。成祖亲征,荣扈从出塞,至驴沟班师。当时军士缺粮,荣将中军御膳所余粮补给,并下令中军,凡借出者,还京倍偿,军粮得以解决。
永乐十年
(1412),甘肃守将西宁侯宋琥报称:叛寇老的罕逃去蒙古,将为边患。成祖命守陕西丰城侯李彬率师进击,仍命杨荣前往经略。这时,李彬正在计议进兵策略,杨荣还奏:戎狄时叛时服,不需动用大军进攻,且隆冬不宜用兵,有罪不过数人,不致造成大患。成祖准奏,敕令李彬不出兵。不久,叛者都来归附。
永乐十二年
(1414)杨荣扈从征瓦刺,驻兵于大石镇时,成祖召问足食足兵之计,杨荣提出“宜择将帅从兵屯田,将帅得人则军士不扰,军士既安,则耕不违时,何患兵食不足。”
战略贡献
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对他的信任和依赖不言自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便有些犹豫,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②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他们用锡铸椑将朱棣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进膳和平时一样,明军浑然不觉。杨荣和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结果,朱高炽顺利地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杨荣因贡献突出,被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永乐二十一年
(1423)杨荣扈从西征,兵扎万全。十月进军天成,宁阳侯陈懋奏称番王也先献疑来降。成祖命杨荣到大同商议纳降之礼,十一月班师。永乐二十二年夏又扈从北征,兵至答兰纳木儿河,未发现敌军,而兵士受饥冻,来不及运粮接济。杨荣便进言军士辛苦,应当速即派人告谕胡虏,宽释他们不顺的罪名,并请班师。成祖说:“深合朕意”,遂班师。杨荣辅佐国事,注重儒家仁政爱民的传统德治,永乐二十年(1422),成祖下诏出征阿鲁台时,为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有殿臣建议调用建文时所征集的江西民兵和馈运丁夫。杨荣和杨士奇则认为这些兵夫曾明令罢征,并给予复业,且时过20年,如果再行征用,是失信于民,成祖因而不再征用。这不仅维护朝廷威信,也使民免遭苦楚,有利生产。
永乐二十二年
(1424)巡按浙江监察御史报称丽水、政和有山民集众行劫,请发兵追剿。当时成祖在塞外,命兵部发兵。杨荣进言说:“彼等皆愚民,或为有司所苦,或为衣食所穷,逃入山林苟活朝夕,何敢动乱,若宽而抚之,当可逐渐散去,急则坚其为盗之心,况兵戈所加,不免枉及善良,愿妥善处理。”成祖命闽浙三司招抚,果然归顺,人民得以安生。
交趾原称安南,成祖平定后曾设郡县治理,后屡次叛乱,屡次征讨。宣德二年(1427),交趾黎利派人到总兵官柳升军营要求罢兵,请立陈氏后裔为王。鸿胪寺根据黎利申请及柳升奏疏,奏请宣宗遵照太宗继绝世的明诏,复其爵位。赛义等大臣都议为不可,惟杨荣和杨士奇认为交趾战乱不息,劳民伤财,为了体恤民命,安定荒边、极力主张允许交趾自立国王。宣宗也因厌烦用兵,同意二杨意见,偃兵息民,自此交趾安定一方,而明朝廷也免劳师动众,疲于奔命。
杨荣崇尚儒学,重视皇统,安定朝廷。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卒于榆木川,遗命传位皇太子。杨荣与金幼孜计议,以六军在外,离京尚远,朝中闻知,继位恐生不测,便决定密不发丧,杨荣和小监驰讣皇太子,等成祖之棺到京,皇太子迎入仁智殿,宣告大行遗命,皇太子继承正统,是为仁宗皇帝。及仁宗卒,时皇太子守南京,杨荣奉皇太后命南下迎驾,遂与皇太子兼程到京,人民遂定,皇太子登大统是为宣宗,改元宣德。元年(1426)汉王高煦反,杨荣为首请亲征,显示天威。师至乐安,高煦出降。英宗即位年方九岁,太皇太后听政,信任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朝事多咨询三人裁决。而三人也自信,敢于侃侃致议,史称“三杨辅政”。这时,他们都已年老,王振渐用事,欲倾挤杨荣等老臣,杨荣推荐苗衷、曹鼎、马榆参与机务,并对士奇说:“趁此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有可为”。这就是杨荣为防止王振专权破坏朝政的策划,士奇深表叹服。荣等三人虽年老而忧国之心不衰,故论者谓:正统初,朝政尚清明,士奇等三人之力。
朱瞻基在洪熙元年(1425)继承了皇位,汉王朱高煦发动了叛乱。年轻的皇帝有些犹豫不决,召见杨荣商讨对策,杨荣极力主张趁朱高煦尚未切实准备之际,出其不意,御驾亲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朱瞻基接受了杨荣的建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乐安,朱高煦被迫投降,叛乱很快被平定。朱瞻基还面临另一个严重问题、一个历经几代皇帝的问题——安南人继续抵制中国人的直接控制。开始时,他在撤军和继续平定的努力之间举棋不定。当时,武将主张采取武力,杨荣和杨士奇一道力主放弃交阯,朱瞻基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从安南撤出了明朝的全部军队。
宣德十年(1435),朱瞻基病死,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太皇太后张氏精明能干,委政“三杨”,杨荣在老迈之年,仍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正统三年(1438)晋升少师头衔。由于王振的崛起,杨荣受到攻击。正统五年(1440),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敏。 ① 《明经世文编》卷十七《题北京八景卷后》; ② 杨荣:《北征记》。
杨荣在朝40年,曾五次扈从出塞,两次巡边。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重修太祖高庙实录,总裁仁宗、宣宗实录。三殿火灾,奋身抢救国籍制诰。成祖誉为岁寒松柏,仁宗赐银印,文称“绳衍纠缪”,朝政得失准盖此印密疏。并亲写“勿谓崇高而勿入,勿以有所从违而忽怠”一文与杨荣共勉。皇室对杨荣的优遇可谓隆厚,而他未因恃宠而骄矜,仍守其“事君有体,进谏有方”的本分。
正统五年(1440),杨荣请准回乡展扫先墓,事毕返京,途经杭州武林病卒,年70。长孙杨泰侍侧含殓,护行内侍阮江讣告京师,英宗恸悼,辍朝视一日,赠封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派礼部尚书胡濙谕祭,命阮江护丧回葬故土。墓在建瓯丰乐馆前山,杨士奇撰墓志铭,杨溥撰神道碑。所著有《玉堂遗训》、《训子篇》、《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杨荣历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竭尽才智,正直勤劳,安定社稷,爱民亲仁,尚不失为贤相。
文化作品
杨荣家藏书甚富,藏本装潢精美。历经数十年,仍崭新如故。如郑樵《通志》及二十一史之类大部书,案头环列,连盈数十架。后经战乱及后人保管不力,所藏之书,尽荡于人间。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