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七子

简介: 吴中七子是清代七位著名诗人、文学家钱大昕、曹仁虎、王昶、赵文哲、王鸣盛、吴泰来、黄文莲的并称。
[展开]

吴中七子的个人经历

七子简介

  吴中七子是清代七位著名诗人、文学家钱大昕、曹仁虎、王昶、赵文哲、王鸣盛、吴泰来、黄文莲的并称。清代文学家钱大昕、曹仁虎、王昶、赵文哲、王鸣盛、吴泰来、黄文莲等人都是江苏嘉定、青浦(今上海市)一带人,且以文学词章齐名,被沈德潜推为“吴中七子”。其中以钱大昕、曹仁虎、王昶三人成就最高。

成员介绍

钱大昕

  钱大昕(1728~1804年): 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晚号潜研老人。史学家﹑汉学家,学者,诗文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博学多才,无所不精,凡经史文义、音韵训诂、职官典制、金石历算等,他都有很深的认识。他能诗能文,以辞章服众,是七子之中著述最多的。也精于史学和考据学,他曾因参修《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被乾隆帝赏识。曾发现古音韵的重要规律,总结并发展了“吴派”考据学的成就,受当时学者推崇,影响很大。主要著述有《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堂文集》等。

曹仁虎

  曹仁虎(1731~1787年): 字来殷(一作殷来),号习庵,江苏嘉定人。酷爱读书,辨悟通达。博闻强记,年少时写文章已很有名,被人称为“异才”,做过侍读学士,朝廷里的文浩典册,多出于他的手笔,他的诗传播海外,在日本国尤为出名。

?王昶

  王昶(1725~1806年): 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进士,归入选班,历任吏部员外郎、按察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等职。工于诗词、古文,曾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续三通》等书。精于经学、金石,编有《金石萃编》。著有《春融堂集》,辑有《明词综》、《国朝词综》、《湖海诗传》、《湖海文传》等书。

赵文哲

  赵文哲(1725~1773年): 字升之,一作损之,号璞庵,上海人。乾隆时进士,召试赐举人授中书,曾任内阁中书、军机大学士、户部主事等职。他天资过人,文风工整而不过于雕琢。诗文瑰玮绝丽,工书法,墨迹近乎王羲之。著有《媕雅堂》等集。

吴中七子

王鸣盛

  王鸣盛(1722~1797年): 字凤喈,号礼堂,又号西庄,晚年号西沚。江苏嘉定人。乾隆时进士,授编修,历任内阁中书兼礼部侍郎、左迁光禄卿等职,他工于诗、古文、经学、史学。著有《十七史商榷》、《周礼军赋》以及诗文集40卷。

吴泰来

  吴泰来(?~1788年): 字企晋,号竹屿,江苏长洲人,乾隆时进士,授内阁中书。其人文采出众,喜游山玩水,尤其爱松树,诗学王士祯,王昶极为推许。著有《砚山堂》、《净名轩》等集。

黄文莲

  黄文莲(生卒年不详): 字维章,一说字芳亭,福建永福人。诗人,经学家。据说9岁能诗,天启时进士,有《赭留集》。“当嘉庆、道光间,吴中词流极盛。”

七子事迹

  以吴县为地域中心,受到来自环绕其四周的词乡如华亭、嘉兴、常州、宜兴、扬州等幅射影响,吴中词人结社分韵、商榷声律、选词刻词,逐步凝聚为大江南北所注目的焦点。在此稍前的乾隆词坛,已有“江左七子”称雄吴中。七子者,王昶、吴泰来、赵文哲、王鸣盛、钱大昕、黄文莲与曹仁虎,时人又目之为“吴中七子”。此即后人所说的“前吴中七子”。“前七子”大多以治经史、攻金石小学而兼为填词,不专为词人。除王昶、吴泰来和赵文哲三家词名稍著外,其他四家皆不以词名,且词集流传不广,鲜为后人所知。乾、嘉年间,诗人吴翌凤倡诗风于吴中,以乡先辈沈德潜之议论为归旨。有朱绶(号酉生)、沈传桂(号闰生)号称“二生”者,先后主诗坛之盟,仰明代前、后七子之风范,宗法汉魏三唐。吴中诗流彭蕴章(字咏莪,长州人。道光十五年进士)、潘曾沂(字功甫,吴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韦光黻(字君绣,长州人。诸生)、王嘉禄(字井叔)、以及吴嘉洤(字清如)等追随其后,“于是有吴中七子之目”。

  七子之一吴嘉洤追述其事云:予弱冠时,获交钱塘陈小云茂才,因得见其尊甫云伯先生。先生以诗名吴下,喜择后进之能文者以礼接之,勖以精进。于是有吴中七子之目,盖彭咏莪、朱酉生、沈闰生、潘功甫、王井叔、韦君绣及予也。后彭仕至大学士,予谥文敬。潘官内阁中书,朱、沈终于孝廉,王、韦终于诸生。嘉洤忝举进士,由部郎入值枢垣,以病乞归。此七子出处之大略也[三]。与之同时,吴县戈载承乡前辈顾广圻(千里)词论,有感于“声律之学失传久矣,今所谓词,短长其句而已”[四],乃揭倡阴阳清浊之辨,坚持律与韵不苟之说于吴中,“为之于举世不为之日”。曾于广座中讲论宋人诸词之工拙,众口纷然。及至辨析阴阳清浊及九宫八十一调之变,满座皆默无一言,翕然服其所论。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戈载自刻其近作为《翠薇花馆词续刻》二卷,自称“律求七始,颇具苦心。韵究四声,间有新得”[五]。在此前后他还曾从汲古阁所刻《宋六十名家词》中选为《宋六十名家词选》,又选唐五代至明人词为《乐府正声》十二卷,清人词为《续绝妙好词》若干卷,特别是精心选出宋代精于声律的大词人八家为《宋八家词选》(后来删为《宋七家词选》梓行)。这些选集皆严格以声律押韵之工拙为别裁去取标准,“律乖韵杂者,不敢滥收”。

  道光元年(一八二一)又撰《词林正韵》一种开雕于吴下。此外又有《词律订补》尚未刊刻……戈载的主张吸引了吴中众多的追随者,尤以“二生”(朱酉生和沈闰生)久已附和其论,为戈氏之左右臂。至道光初年《词林正韵》刊刻之时,斯风已大盛于吴中。一些本来为词不主律韵的词人(如王嘉禄、吴嘉洤、陈彬华等)也翻然改弦易辙,“始极论之”[六]。于是终于有人想到别立词家门户。道光二年(一八二二),时年仅二十六岁的长洲词人王嘉禄、倡议合刻《吴中七家词》,立即得到戈载等人的响应和支持。追随戈载的几位主要词人各自将旧词新作“重加订正,又细考四声,必求合乎古人之名作以为法”[七],精选为一编付梓合刊。戈载为首,为《翠薇雅词》。其余六家依次为:沈彦曾《兰素词》,朱绶《湘弦别谱》,陈彬华《瑶碧词》,吴嘉洤《秋绿词》,沈传桂《二白词》,王嘉禄《桐月修帘谱》。辑刻者词集列于七家之末,亦如龚翔麟辑刻《浙西六家词》,其《红藕庄词》三卷列于六家之末。又七家中沈传桂《二白词》一种因故未刻,仅列集名于目录。故实为六家词。

  词坛前辈顾广圻氏序《吴中七家词》云:七家者,为戈子顺卿,沈子兰如、朱子酉生、陈子小松、吴子清如、沈子闰生、王子井叔,英年随肩,妙才反臂,生同里干,长共笔砚。凡于诗古文词罔不互相切劘,必诣最盛。其论词之旨,则首严于律,次辨于韵,然后选字、练句、遣意、命言从之。闻诸子尝尽取凡有词以来专集若干,类选若干,旁及乎散见小说笔记者又若干,博考精究,以求夫律之出入,韵这分合,以暨其字、其句、其意、其言,如是者得之,如是者失之,权衡矩矱,于斯大备,轻重方圆,未之或差。是故诸子之词,平奇浓淡,各擅所长。而无一字无来历,则七家未有不同也[八]。词家之“吴中七子”(今人又称为“后吴中七子”)由此得名,吴中词人群也因有此核心而渐渐聚集成型。

  七子之称,近可与“前吴中七子”、诗界之“吴中七子”分庭抗礼,远则可与康熙年间的“浙西六家”比肩并坐,共同仰攀南宋姜(夔)张(炎)、二窗(吴文英和周密),而成为一支独立于扬州词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之外的“吴中词派”。

相关信息

清初三大家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

  侯方域(1618~1654)

  少有才名,入清未仕。早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自述“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有“春花烂漫,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之弊,后学八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壮悔堂文集》10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有唐宋八大家的遗风。

  魏禧(1624~1680)

  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不“依傍古人作活”,自谓“少好 《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博学多闻,身际易代,怀抱遗民思想,关心天下时务。

  汪琬(1624~1690)

  散文力主纯正,所作原本六经,叙事有法,碑传尤为擅长,“公卿志状皆得琬文为重”,受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崇。

近世论者提出廖燕可与“清初三大家”比肩。廖燕(1644~1705)字人也,号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市)人。他思想之新颖,议论之大胆,甚至超过明代怪杰李贽。

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或被称为“康熙词坛三鼎足”,由于后代学者多认为康熙词坛为清代词坛最盛期,因此也常将“康熙词坛三鼎足”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词还与项廷纪、蒋春霖二人的词被谭献并称为“清代三大词人之词”。(谭献《复堂词话》

朱彝尊(1629-1709)

  诗人、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称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朱彝尊博通经史,能诗词古文,词推崇姜蘷,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与山东桓台县人王士祯同为诗坛领袖,合称为“南朱北王”。著述甚丰,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词综》等。

陈维崧(1625~1682)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

纳兰性德(1655-1685)

  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大词人。 著作颇丰:《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赋一卷、诗词各四卷、经解序三卷、文二卷、《渌水亭杂识》四卷),《词林正略》;辑《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陈氏礼记说补正》三十八卷;编选《近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等书。而且,这些多是其鞍马扈从之余完成,笔力惊人。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饮水》集,后多称《纳兰词》,风格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