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镜头一
“吃饭,吃完这一口。”老人一边念叨着,一边用颤抖的手,舀起一勺稀 饭,在碗里有节奏地掂两下再喂给病床上的儿子,然后见机将撕碎的包子塞到儿子嘴里。每天一日两餐,许张氏都要在儿子的病榻边重复这样的“工作”,看着儿子吃完饭,老人笑得脸上的褶子都挤在了一起,露出仅有的两颗牙。
许张氏的家,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的城乡结合部。穿过一片低矮平房的小巷,尽头一个青砖小院,三间砖瓦房,就是她和两个儿子的居所。许张氏和小儿子许全意住在其中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内摆设简陋,两张床、煤炉、饭桌、几个小板凳便是全部的家当。家里堆得最多的是废旧的布片,这是周边邻居送给老人的,每天老人都要艰难地缝补尿片,给儿子备用。
1970年,17岁的许全意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但不幸不止于此,1990年丈夫病逝,1992年许全意下肢瘫痪,随后又丧失了基本的语言能力,照顾儿子的重任全部落在了许张氏身上。
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可记者看到,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除了偶尔在门口晒晒太阳,许张氏几乎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儿子身上:洗澡、做饭、喂饭、换洗尿布……老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儿子有没有大小便,如果有就要立即清洗,然后再帮他洗身子,结束后才能开始做饭。夏天儿子出汗多,一天要给他擦好几次身子。老人说,到晚上先帮儿子洗澡,再看着他睡觉,他睡着后,她才能上床睡觉。她还要经常给儿子增减衣服,就连头发、胡子都是她为儿子剪的。
曾经有人提议出资帮助许奶奶的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她一口回绝了。“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镜头二
家里只要一有访客,老人总是起身迎接。离开时老人佝偻着身子,拄着木棍一定要送到门口,嘴里不断地念叨着:“感谢政府,感谢你们。”“你们送来这么多东西我们都承情不过了,我们拿什么来报答你们?我们不能再要钱了。”
最早拍摄许奶奶的亳州晚报记者张延林没有想到,自己当初上传的图片会连接起这么多爱心,而更让他感动的是老人对于自己原则的坚守——“很多好心人送来钱,老人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一口回绝了。
老人不愿意要钱,一些热心人就希望其他子女暂时代为保管,但老人还是反对:“谁敢拿人家的钱,就别认我这个娘!”
前去看望老人的爱心人士络绎不绝。女儿许长荣说,对于每一个前来看望的 人,母亲都热情接待,与人拉家常,还会送人出门,天天如此,身体消耗极大。老人也坦言:“请大家不用再来了,我们现在过得很好了。”
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儿子分别办理了每月29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为许全意办了每月50元的残疾人补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要念叨上几句“感谢党、感谢政府”的话。在许张氏眼里,她不过是尽了一个做母亲的本分。老人质朴的话让很多人动容:“是自己的儿不是?是当然要自己照顾。街道上问我还想提啥条件,我和他都不给政府出力,我们啥条件都不提。”
延伸阅读
她始终放不下,走后谁来照顾苦命的娃网民张燕是亳州人,2011年8月16日晚看到网上转发的图片后,8月17日 一大早设法找到许张氏家去看望老人。“我们几个网友想在经济上给老奶奶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到了这之后,她怎么说都不愿意要钱。”张燕说,“老奶奶是我看过的最质朴的人,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么单纯善良的人实在少见,我们觉得心灵受到了一次震撼和净化。”
记者采访当地民政部门和许张氏家所在街道了解到,当地有关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儿子分别办理了每月2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为许全意办了每月50元的残疾人补助。这在旁人眼里微不足道的款项却让淳朴的许张氏很知足。每逢有人去看她,思维清晰的她总是拉着访客的手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让听者无不动容。
许张氏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是自己的娃当然要自己照顾。街道上问我缺啥有啥想要的,但是我和他都不给政府出力,政府给我们吃的,我就承情不过了,咋能再提要求拖政府后腿呢?”许张氏质朴的话语让在场的人眼睛都湿润了。
有网民呼吁当地政府将高龄妈妈和瘫痪儿子妥善安置到附近养老机构。谯城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治富告诉记者,虽然由于许张氏除了许全意外还有六个子女,并不符合进福利院的条件,“但是,考虑到他们家庭确实困难,我们已经准备特事特办帮助他们申请进福利院。但我们询问老人的意愿时,她不愿意去福利院谢绝了我们的好意。”
许张氏的家所 在的谯城区西关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贝秀民告诉记者,老人主要是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也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应该更好,“她不愿意许全意受任何委屈。”
许长荣告诉记者,最让一家人难过的是,哥哥生病四十多年都不知道病因。“找一家医院能够免费给我这个一病不起的哥哥看看病,让他哪怕有一点儿自理能力,恐怕是我母亲最大的心愿,毕竟她已经这么大岁数了。”
许张氏听到这话,好像想起了什么,眼眶红了起来。
社会评价
人民日报不灭春晖201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第6版发表方莹馨撰写的快评:母爱是一 道不灭的春晖。
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老人,数十年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了“母爱”的名字。可在她看来,她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应该做的。
千百年来,母亲对子女的爱从未改变,但是孝敬父母的意识却日渐淡薄。在事业得意、爱情丰收、家庭幸福时,也许你会因为种种原因忽略了那个含辛茹苦几十年、依然牵挂着你的老母亲。然而,母亲就在那里,你得意时她默默为你高兴,你失意时她挺起肩膀让你依靠、为你分担。
萦绕耳畔
网民们纷纷向已被誉为“最坚强母亲”的许张氏致敬,表示自己深受感动,想要帮助老人,并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位老人,让她安享晚年。
江苏网民“小迷糊”说:老妈妈弯曲的脊梁为儿子顶起来了一片天。
浙江网民“淹不死的鲤鱼”说:这样的母亲!!心酸啊…怎样才能帮到她?
北京网民“翠绿的冰棍儿”说:当爱成了习惯,没有为什么,内心指使。
安徽网民“当代包公”说:给你生命的是母亲,对你最关心的是母亲,你远行时最放不下你的人是母亲,你生病时在安慰你给你喂药的还是母亲。
有位网民在微博上说:“我给这张照片起个名字:母爱。它告诉我们,母爱真的是无私的,没有缘由的。它的纯洁和平淡有时让我们无语凝噎。”
2012年,许张氏被安徽电视台评为感动安徽十大人物之一。
最后编辑:2022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