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郭柏川,1901 年出生于台南,刚满两个月父亲就因病辞世,由母亲守节扶养长大。二十六岁时,因所处境遇不如意决定赴日本读书求发展。原计画去学法律,但碍于当时政治环境,因而改习绘画,寄情于艺术。郭柏川经三度应考,才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从冈田三郎助习画。据同校低他一届的另一位前辈画家李梅树表示,郭柏川是以优异成绩第五名毕业。当时他已三十三岁。
1937 年郭柏川离日直接前往大陆,定居北平十二年之久,这是他绘画生涯中重要的转捩点。由于长期居住人文荟萃的北平,故都风物的薰陶与地大物博的皇城气势都激发他的心境,对传统内涵作一番省思。加上他敬佩又私交很好的日籍画家梅原龙三郎数度到北平,均由郭氏结伴写生,郭柏川早期艺术受梅原的影响也是可理解的。
1948 年郭柏川返回台湾养病,自此一直定居台南,在台南成大建筑系教美术长达二十年。他自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中,都能寻求与他风格相融的色彩,撷取成熟圆融的东方精神到自己的艺术上面。并与同好组织「台南美术研究会」。郭柏川在台湾前辈画家中自我要求甚严,其绘画风格给予人的印象是单纯、深入、着重构图;色彩浑厚、饱和、笔触精准;线条的处理隐含书法的意境、而且他也是一位追求绘画本质的艺术家。
履历
1910年,郭柏川进入台南第二公学校就读(今立人国小),1916年考上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乙科,1921年,郭柏川从学校毕业,先行任教,并在祖父的安排下被迫结婚。1928年,以美术方面的专才,考上东京美术学校后,前往日本的东京美术学校进修。1933年,以半工半读情形下,于梅原龙三郎处习画,在终止婚姻关系后,又重回东京旅居。1937年随梅原前往中国,并于满洲国各省画生。1938年,他再于日本控制下的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艺专担任教职。1940年,郭柏川与朱婉华(北京人)结婚,当时在北京的台籍音乐家江文也写了一首结婚进行曲祝贺。
1948年,因国共内战全家回台湾,并在1950年于台南的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今成功大学建筑系)任教,并创立领导台南美术协会。1974年去世。郭柏川的写生画风于1930年代末期颇享誉于北京,天津一带。二战后更将中国式的风格融入台湾民间器物、刺绣与庙宇红墙。其画风特点是单纯但深入、着重构图且色彩浑厚,严谨也笔触精准。其线条处理更隐含中国书法的意境。
故居
郭柏川故居位于台南市公园路321巷,原日军步兵第二联队官舍群,整区已列为市定古迹“原日军步兵第二联队官舍群”,户户庭院多种植原生乔木,绿树早已成荫,立面由基座、墙身、屋顶构成,基座有栅条式通气孔,外墙采用雨淋板,大面积开窗,典型日式官舍群。不过,产权属于国防部,部份房舍早已失修残破,关于土地使用,市府与国防部尚在协调中。现由郭为美女士私人出资修缮屋舍并辟为“郭柏川纪念馆”,庆祝中华民国100年于每周六开放,现场并播放江文也音乐,纪念郭江两家当年在北平相交情谊。
作品欣赏
故宮
1939 年
油彩.畫布
53.5 x 65 公分
赤崁樓
1952 年
宣紙u2027油彩
32.5 x 40 公分
三目螃蟹與魚
1959 年
宣紙u2027油彩
40 x 44.5 公分
相关报道
庆60周年追渊源 台湾南美会北京办展
“台湾南美会六十年北京特展”13日在北京台湾会馆拉开帷幕,通过87件国画、西画、摄影和雕塑作品,向公众呈现当代台湾南部的艺术文化特色。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特展的举办响应了台胞社团论坛的倡议,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系,具有积极意义。
台湾南美会理事长陈启村介绍说,台南文化气息一直居全台鳌首,而台湾南美会是南台湾历史悠久的绘画艺术团体,正规划以巡回展的形式庆祝创会60周年。首站之所以选在北京,是因为创会理事长郭柏川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里生活过12年,与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据时期,台湾一群有为文人心向祖国,因不满日本人统治,为躲避抓兵、征夫陆续辗转过海至北京,以教书为业。柯政和、张我军、洪炎秋、江文也、张深切、郭柏川、张秋海、林朝全等8人,常聚会思乡,戏称如过海“八仙”,留下一段美谈。1945年台湾光复后,他们有的回到家乡,有的留在了大陆。
郭柏川回到台湾后,于1952年创办了“台南美术研究会”。该会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于2008年改名为“台湾南美会”。时值南美会创会60周年,“八仙”及其故旧好友的后人们来到台湾会馆,共同缅怀先人。“八仙”故友苏子衡之子苏民生表示,虽然老一辈已故去,但后辈的感情应继续下去,乡亲情谊要代代相传。
据悉,展览14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持续到5月27日结束。
最后编辑:2021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