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职务
现任:
国土资源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9-至今);
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委副主任(1999-至今);
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9-至今);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2002-至今);
《地球学报》主编(2003-至今);
《地质论评》编委(2000-至今);
《地质力学学报》副主编;
《地质通报》编委。
兼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深部地球学科组组长(2005-2011);
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1999-至今);
中国国际岩石圈(ILP)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2001-至今);
美国地震联合会(IRIS)外籍委员(2005-至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2008-至今);
中国地质学会39届常务理事(2011-2015);
中国石油学会第七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至今);
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委员(2010-1015);
现主持国家科学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2008-2012);
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调查)“西太平洋边缘三维地质结构与资源响应”(五国合作项目,2011-2013);
主持“秦岭-大别山地壳三维填图”项目(地质调查,2012-2014)。
主要经历
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全国铁矿大会战,参与了安徽省庐江大包庄富铁矿的勘探全过程,参加编写的成果报告获地矿部地质勘探一等奖;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开展长江中下游和中央造山带构造地质、区域地质和深部地质研究,承担了安徽大包庄铁矿、沙溪铜矿、安庆铜矿、贵池通山铜矿等矿田、浙江金华银坑钼矿、海南岛石碌铁矿、黑龙江多宝山铜矿等矿区构造控矿和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任务。八十年初,应用国际推覆构造、构造递进变形的概念,参与编制安徽省构造地质图,对关键地质部位进行野外检查和验证,获得地矿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承担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与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机制研究和国际学术竞争,主持大别山造山带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剖面、近垂直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与综合研究。自2000年以来,根据国家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先后主持中石化“中央造山带前陆深部构造与油气远景”、“大巴山前陆构造演化与油气远景研究”及中石油“下扬子侏罗纪含油性评价”等项目,在前陆变形和深部构造、构造驱动油气、油气二次成藏和油气远景预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负责开展中国东亚洲东部大地构造演化、燕山运动多向陆内造山机制、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亚洲三维地质结构与矿产资源等重要研究项目。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第一时间组队进入震中区开展调查,作出了快速反应。从2008年起主持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2008-2012)。2003-2005主持“国外地质科技发展动向”战略研究,2009-2010作为第一执行组长负责“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工作发展战略研究”研究。
研究成果:
在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和矿田构造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特别是在协助导师杨开庆教授建立动力成岩成矿理论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这种理论对研究区域构造、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找矿等方面有理论及实际意义。他深入地探讨了地壳物质的构造动力调整作用,代表作有:“大别地块运动程式初探”、“构造动力地球化学若干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壳物质的构造动力调整作用”以及“帚状构造应力场与物质场关系的初探”等论文。他在国际地学热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石成因与折返机理研究中,积极参与国际前沿竞争,对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划分、对超高压(UHP)岩石变形和折返机理、大别山造山带深部地质与探测以及前陆带地质认识处于优势。最先提出南北大别地体的划分意见(1991,1993);首次提出大别山UHP岩石新成因——大陆点碰撞与UHP变质作用的新观点(1999);提出大别山造山带差异隆升与UHP岩石双阶段折返的模式——反向加楔退拔机制(1996,1998);最先参与并组织大别山深部地质研究与探测,完成横穿大别山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1992,1993),宽角反射地震剖面(1994,1996)等,获得了大别山第一批地壳物性参数和地壳结构信息。主持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科学专项(2008-2012),启动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主持中美(1994-1997)、中德(1998-2000)、中俄哈蒙韩五国1/250万中亚地质图系(2002-2007)、五国中-东-北亚洲三维地质与成矿(2008-2010)、五国东亚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2011-2015)等国际合作项目等,先后发表13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40篇,专著4部。
获的荣誉:
2012年1月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杰出科技创新人物”(科学网);
2012年月“深部探测专项”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0年获国家“优秀野外工作者”称号;
1992年获安徽省首届青年科技奖;
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89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996年被评为地矿部首批跨世纪人才;
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被评为国家千百万人才第一层次人才;
1988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董树文勤奋好学,思路敏捷,敢于创新,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国地学界青年学术活动的最早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也是我国地学国际合作的带头人;
最后编辑:2022年05月25日